李璐瑤
平輿縣位于河南省駐馬店市與安徽交界處,總人口達95萬,轄五個鎮十二個鄉和兩個街道辦事處,占地面積1282平方公里,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全國東西合作示范縣。隨著社會結構發生變化,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如縣域基礎設施覆蓋面和服務能力較低;農民子女教育問題;各城鎮之間發展差距大且存在二元結構;城鎮擴建與農作物用地的矛盾;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對城鎮間聯系和流通之間支撐不足等。為了解決推動城鎮化帶來的諸多問題,結合平輿縣實際情況,筆者經過詳細調研并經相關老師的指導,提出以下見解:
一、實現城鄉一體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城鄉一體化就是真正意義上實現城鄉之間政策平等、產業發展互補,讓農民也能享受到與縣城居民一樣的待遇和實惠,從而進一步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吸引農村人口到縣城居住,結合平輿縣的實際情況,具體做法如下:
(一)堅持以人為本、擴大公共服務供給范圍。
首先,應在供電、供水、排水和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普及到鄉鎮深處,積極鼓勵具有帶頭作用的鄉鎮,如:東和店、西洋店和射橋等具有發展潛力的鄉鎮,使其具有輻射作用,以點帶線,以線拓面,拉動周邊村鎮的發展,實現以富帶富。
其次,在教育方面也是實現新型城鎮化的重點規劃內容,平輿縣應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針對農村中小學規模小、教學質量不過關、學生大量流失等實際情況,縣政府應加強與私營企業的合作,降低學生入學成本的同時,有條件地新建、擴建以及改造縣城區學校,增加學生容納量;積極引進外來資金和民間資本在農村大力發展寄宿制學校和民辦學校以解決農村子女上學問題。同時,縣政府應在政策、學校用地和師資方面給予民辦學校大力支持,把發展教育放在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首位,使農村子女和城市子女享受同樣的教育資源是推進教育公平和城鎮化的關鍵環節。
(二)改造舊城區、擴建新城區。
平輿縣舊城區樓房因缺乏統一的規劃和建設時間較長等缺點,無法吸引返鄉農民工到縣城就業和居住。縣政府在改造舊城建設中已積極修建四大公園并在街道兩旁種植特色樹種來提高整體綠化率。但后期仍需不斷治理來保持縣城的整潔有序,公園內花草樹木和垃圾清掃應安排專人進行處理。公園和街道安放的居民健身器材也需要專人來維護;同時,為方便城鎮居民日常出行且減少交通擁堵的現象,平輿縣政府積極投放城市公共自行車來吸引農村人口進城居住。
在擴建新城區過程中應鼓勵社會資金參與城鎮建設,文娛中心的健設和小清河的治理要放在政府規劃的首要位置。對房地產開發項目有利于新型城鎮化的要大力支持,目前具有觀賞性和娛樂性為一體的上河城項目深受城鎮居民喜愛,城市之心住宅區具有時尚和商業兼有的發展價值。政府在房地產開發商和占地居民之間做好協調工作,對占用土地的鄉鎮農民給予資金等物質或非物質性的補助,從而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
二、解決三農問題,提高農民收入
(一)城鎮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農民生產率低的主要原因是農村人口基數大。要加快轉移農村人口推進新型城鎮化,首先在提高人口聚集度的同時,應鼓勵農民進行土地流轉實現規模經營,解決零散的發展模式,將城市發展的商業用地、城鎮居民用地和耕地用地區別規模集中化經營和發展。財政補貼農民轉讓土地產生的損失,積極建造經濟適用房,加快棚戶區的改造,政策上解決進城農民子女教育和住房問題。
(二)提高就業機會,吸引人流轉移。
首先,平輿縣要更快更好的發展商務中心區的建設,在維持好原有大型商場和服務性行業的經營以外要鼓勵工業的發展來吸引農民進城。平輿縣西工業區廠房建設接近尾聲,但在招商引資方面做得不到位,政府應在政策和制度上鼓勵創業、留住外籍創業者、吸引在外打工的居民回家創業,對此給予資金上的支持并對積極響應政府號召的給予表彰。
其次,努力爭取上級人民政府對平輿縣經濟建設的財政支持,完善廠房周邊的配套設施,積極招募社會資本,對進城務工的農民進行道德素質上的培訓和基本技能的培訓,表彰先進工作者并給予物質上和精神上的獎勵,以此來吸引更多農民工返鄉參與家鄉建設的同時推進城鎮化的發展。
三、維護生態平衡、發揮特色農業優勢
(一)新型城鎮化以“以人為本”為核心
平輿縣縣域內漢族和回族人口占主要部分,堅持民族平等原則,響應黨的思想號召,在政策和制度上鼓勵少數民族就業和教育,減少矛盾沖突。縣政府應充分考慮宗教信仰的需求,在縣域各地建設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教場所,不僅傳承發展宗教文化,而且也可以發揮宗教文化社會功能的正能量,從而保證新型城鎮化的順利實施。
(二)發展特色農業的經濟價值
平輿縣是白芝麻的產地之一,縣政府應大力支持特色農業的發展。鼓勵農民集中化經營,并且派送專家對特色農業的種植進行指導,在收獲時支持其出口并指導農民經營管理所持產業,實現創收打造品牌。
四、完善新型城鎮化的獎勵和監督機制
為了增加縣城的人口承載力,在公共資源和公共權力方面協調運用于不同規模的城鎮建設,尤其在吸收外來資本、土地占用、基礎設施建設等各個方面,以中小城市和鄉鎮的建設為發展重點。同時應該成立專門的機構對政府、企業和民間的組織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中的行為進行監督,并且設立反饋通道和有效地獎勵形式,從而確保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具有時效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