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猛
摘要:大豆疫病菌是典型的土傳病害,是大豆上的毀滅性病害,所造成的損失極為嚴重,在感病品種上可造成損 25%-50%以上,個別高感品種損失可達100%,被害種子的蛋白質含量明顯降低。
關鍵詞:大豆 疫病 防治
1. 發病癥狀
大豆疫病為毀滅性病害,一般發病田塊減產30%—50%,高感品種損失達50%—70%。嚴重地塊絕產。大豆疫霉可侵染任何生育階段的大豆寄主,包括幼苗出土前的爛種,爛苗和出土后的幼苗,造成猝死、缺苗、斷壟,在成熟前的侵染,造成植株矮化,甚至枯萎死亡。
2.侵染規律
大豆種子萌發產生根及下胚軸時即可被大豆疫霉侵染,受侵染的根及下胚軸呈棕褐色。出土后至二葉期,主根受侵染時也呈棕褐色。三葉期到成熟前,在感病品種上,光是下部葉片黃化并向上部葉片擴展,莖基有棕褐色條紋狀病斑,然后整株枯萎死亡,但植株不倒伏,葉片不脫落,內部病狀為木質部和錐管束變色,在耐病和抗病品種上,病狀常僅限于側根腐爛,有時莖部有狹長的棕色、凹陷條斑,植株不死亡,僅矮化和輕度失綠,但仍可造成產量損失,有時可達40%。大豆根部及莖基受大豆疫霉侵染并發病后,通常伴隨鐮刀菌Fusarium spp.的二次侵染,并在根及莖基產生大量子實體,不但加重大豆發病,而且容易導致誤診。莖部的病斑通常很快發生大豆莖潰瘍病Diaporthe phaseolorum var.cauliuora并形成大量分生孢子器,也加重病狀并導致誤診。大豆疫霉一般不侵染大豆葉片,但因大風暴雨病原飛濺至幼嫩葉片上時,可侵染葉片,造成葉片黃化枯萎;濕度大量,病害可向葉柄和莖部擴展。大豆疫霉是典型的土壤真菌,只能以抗逆性很強的卵孢子在土壤中和土壤中的寄生殘體內越冬并長期生存,其菌絲、孢子囊、游動孢子、休止孢等無性繁殖器官則不能在土壤中長期生存。如在25℃的土壤中,休止孢到第5天時即全部消解,菌絲在土壤中也不能作腐生生長。連續四年種植非寄主作物不能消除大豆疫病。 當春季溫度和濕度適宜時,卵孢子即打破休眠萌發,產生孢子囊。孢子囊在田間釋放出大量游動孢子,游動孢子隨流水在田間作較遠距離的傳播,成為初次侵染源。游動孢子受寄主根系分泌物的吸引,朝根系游動并在根組織上休止、萌發,產生壓力胞穿透寄主表皮,在寄主細胞間通過吸器作寄生生長,同時在受侵染根系的表面形成大量孢囊,并將游動孢子釋放到土壤中,隨流水傳播,成為二次浸染源。其實,由于土壤中始終存在卵孢子,只要條件合適,卵孢子即可萌發形成孢子囊和游動孢子,造成侵染發生,所以田間發病時,并無明顯的初次浸染發病和二次侵染發病的界限。
3.發病條件
3.1土壤濕度與溫度
大豆疫霉只能以游動孢子直接侵染寄主發病,而游動孢子的釋放和運動必須具有流動水,因此,土壤水分是影響發病和嚴重度的重要環境條件之一。低洼、易積水的粘土型土壤適合發病,而排水性能良好的砂土地發病較輕。盡管大豆疫霉菌絲生長的適宜溫度為20℃—25℃,但土壤溫度為15℃時能造成最大損害。
3.2抗病性
無論是抗病品種、耐病品種還是感病品種,大豆疫霉均可浸染并在根或莖組織內形成卵孢子,但在抗病品種上,大豆疫霉侵染24小時便停止擴展,且形成的卵孢子較少。
3.3翻耕制度
翻耕可稀釋或降低大豆疫霉的種群數量,翻耕土壤中的大豆疫霉數量比不翻耕土壤的低。另外,翻耕可改善土壤排水性能,進而影響發病程度。
4.防治要點
4.1用抗病和耐病品種
由于大豆疫霉和大豆品種間存在專化性或基因對基因的關系,因此培育和應用抗病品種是一種直接的、經濟的防治措施和策略,但長期應用抗病基因易導致新的生理小種的建立和積累,最終克服該抗病基因,這個過程約需8—10年。耐病品種的遺傳方式比較穩定,但耐病基理尚不清楚。在中等發病年份,耐病品種和抗病品種一樣,沒有任何產量損失;但在適宜大豆疫病發生年份,耐病品種的產量損失仍有24%。
4.2生物防治
Osburn等應用Ballillus cereus第UW85號菌株在為期5年的試驗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其防治機理包括2個方面:即抑制大豆疫霉菌株生長,同時促進大豆形成根瘤從而促進大豆的生長。
4.3化學防治
目前廣泛應用的防治病霉屬Phytopthora spp.疫病的殺真菌劑是瑞多霉(metalaxyl)。用瑞多霉作種子處理時可有效抑制苗期猝倒。瑞多霉是內吸性殺真菌劑,主要集中在地上部分,保護根系的能力較弱。此外,瑞多霉還可用做土壤處理,尤其是和耐病品種結合應用時效果較好。
4.4 綜合防治
如耐病品種和化學防治相結合、耐病品種和耕作措施相結合,生物防治和抗病、耐病品種相結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