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
稻縱卷葉螟俗稱卷葉蟲,屬鱗翅目,螟蛾科,是水稻主要的遷飛害蟲之一。近年來,稻縱卷葉螟連年在我國大面積發生,為害較重。為便于今后對該蟲的測報與防治,特對其重發原因及防治對策介紹如下。
一、形態特征
成蟲為小型蛾子,灰黃色或黃褐色。前翅外緣有一褐色寬帶,翅中部有黑色橫紋2條,兩橫紋間有1條黑色短橫紋。雄蛾尾端向上翅起,像般舵,前翅前緣中央有一黑藍色毛疣。卵很小,扁平,橢圓形,散產在葉片正反面。幼蟲黃綠色,常將稻葉縱卷,藏身于卷葉內咬食葉肉,中后胸背面各有8條黑褐色毛瘤。蛹略呈圓筒形,棕褐色。體外有白繭。
二、環境影響
1.溫、濕度。稻縱卷葉螟生長、發育和繁殖的適宜溫度為22~28℃。適宜相對濕度80%以上。30℃以上或相對濕度70%以下,不利于它的活動、產卵和生存。在適溫下,濕度和降雨量是影響發生量的一個重要因素,雨量適當,成蟲懷卵率大為提高,產下的卵孵化率也較高;少雨干旱時,懷卵率和孵化率顯著降低。但雨量過大,特別在盛蛾期或盛孵期連續大雨,對成蟲的活動、卵的附著和低齡幼蟲的存活率都不利。
2.種植制度和食料條件。一般是連作稻條件下的發生世代大于間作稻。同時,遷飛狀況也與水稻種植制度有關。縱卷葉螟蛾一般是從華南稻區向北遷飛至華中稻區,再從華中稻區向東北遷飛至華東稻區,或從華東向西北遷飛至北方稻區,以及從北方向南方回遷。這樣的遷飛行為,除氣象因素外,常由不同地區種植制度所決定的食料狀況所引起。各地遷飛世代基本上發生于水稻乳熟后期,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三、發生原因
1.栽培措施不當
單、雙季混栽,單季稻比例增大和栽插時間長等導致田間水稻生育期復雜,為稻縱卷葉螟繁衍提供了有利條件。
2.各代蟲口基數大,抗藥性增強
近年來,該蟲發生面積廣而嚴重,初遷蟲量大常導致當年稻縱卷葉螟大發生。蛾量高,發蛾峰次多,卵量多,幼蟲密度大。氣候因素、防治不利等多種原因影響導致田間殘留蟲量大。上一代的殘留量為下一代的發生提供了大量的本地蟲源。稻縱卷葉螟對有機磷農藥出現了高度抗藥性,對菊酯類農藥的抗性也提高了幾十倍。特別是3齡以后的幼蟲抗藥性更強。田間抗藥性種群的產生和積累是造成稻縱卷葉螟大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氣候異常,天敵控制能力弱
受全球氣溫升高、氣候變暖的影響,出現“暖秋”現象,此時正值雙晚孕穗抽穗期,適宜稻縱卷葉螟生存繁殖;再加上稻田中未遷出成蟲的大量遷移擴散,使田間蛾量較大。天敵是控制稻縱卷葉螟的重要自然因素,但天敵對化學農藥很敏感,化學農藥的大量使用使天敵種群數量降到一個很低的水平,而當田間害蟲數量突增時,天敵的數量不足以控制大量害蟲的發生。
4.防治不力
農民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減少,防治人力不足,水稻“重栽輕管“現象嚴重。自從禁用甲胺磷等高毒農藥以來,市場上防治稻縱卷葉螟的農藥有效期均比較短,使得用藥適期掌握難度較大。特別是世代重疊時,更難把握用藥時間,部分農民對農藥輪換使用意識不強,造成整體防效下降。分戶種植和管理的生產現狀給稻縱卷葉螟的防治工作帶來了大量的副效應。諸如用藥種類混亂,施藥時間不準確,施藥方法不當等,導致田間殘留量增強,使下一代防治難度加大。
四、防治要點
1.加強田間管理,保護利用天敵
合理施肥,使水稻生長發育健壯,防止前期猛發旺長,后期貪青遲熟。科學管水,適當調節擱田時間,降低幼蟲孵化期田間濕度,或在化蛹高峰期灌深水2~3d,以殺死蟲蛹。我國稻縱卷葉螟天敵種類多達80余種,各蟲期均有天敵寄生或捕食,保護利用好天敵資源,可提高天敵對稻縱卷葉螟的控制作用,卵期寄生天敵,如擬澳洲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幼蟲期如縱卷葉螟絨繭蜂,捕食性天敵如蜘蛛、青蛙等,對稻縱卷葉螟都有很大控制作用。
2. 化學防治
稻縱卷葉螟為葉面害蟲,噴灑一定要做到細霧均勻,施藥時間選擇在晴天9時以前、16時以后。建議使用機動噴霧器。藥劑防治稻縱卷葉螟施藥時期應根據不同農藥殘效長短略有變化,擊倒力強而殘效較短的農藥在孵化高峰后1~3d施藥,殘效較長的可在孵化高峰前或高峰后1~3d施藥,在實際生產中,應根據實際,結合其他病蟲害的防治,靈活掌握。根據水稻分蘗期和穗期易受稻縱卷葉螟為害,尤其是穗期損失更大的特點,藥劑防治的策略,應狠治穗期受害代,不放松分蘗期為害嚴重代別的原則。可用化學藥劑有:40%毒死蜱乳油、2%阿維菌素乳油、5%氟鈴脲乳油、10%氟鈴·毒死蜱乳油、阿維+印蟲威、40%丙溴磷乳油、5%氟蟲腈乳油、50%敵氟腈乳油等。
(作者單位:164800黑龍江省克東縣潤津鄉農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