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憲坤
摘 要:根據黃瓜靶斑病的發生特點、為害癥狀制定出綜合防控技術路線,為黃瓜高產穩產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黃瓜靶斑病 發生規律 綜合防控
黃瓜靶斑病又稱黃瓜棒孢菌葉斑病,褐斑病,俗稱黃點子病。主要為害黃瓜葉片,嚴重時也為害葉柄、莖蔓、果實,并可造成果實流膠。
1.為害癥狀:黃瓜棒孢菌葉斑病侵染黃瓜葉片有三種癥狀:小斑型、大斑型和角斑型。不同發病進程受害癥狀差異較大。小型斑: 低溫低濕時多表現在發病初期的黃瓜新葉上。病斑直徑0.1~0.5 cm, 呈黃褐色小點。小斑型病斑擴展后, 葉片正面病斑略凹陷, 病斑近圓形或稍不規則, 病健交界處明顯, 黃褐色, 中部顏色稍淺, 淡黃色 , 葉片背面病部稍隆起, 黃白色。大型斑: 高溫高濕、植株長勢旺盛時多產生大斑型病斑。多為圓形或不規則形, 直徑2~5cm, 灰白色, 葉片正面病斑粗糙不平, 隱約有輪紋, 濕度大時, 葉片正、背面均可產生大量灰白色毛絮狀物, 為病原菌菌絲體。但該情況下病部不易產生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角狀斑:該型狀多與小斑型、大斑型病斑及霜霉病混合發生。病斑黃白色, 多角形, 病健交界處明顯, 直徑0.5~1.0cm。
2.病原菌及發生規律
2.1病原菌 黃瓜棒孢菌葉斑病為多主棒孢霉,屬半知菌亞門、絲孢目、棒孢屬真菌。分生孢子梗多由菌絲衍生而來, 單生, 較直立, 細長, 初淡色, 成熟后褐色, 光滑, 不分枝, 具1-8個分隔。分生孢子頂生于梗端, 倒棒形、圓筒形、線形或Y 形, 單生或串生, 直立或稍彎曲, 基部膨大、較平, 頂部鈍圓, 淺橄欖色到深褐色, 假隔膜分隔。
2.2發生規律 越冬: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厚垣孢子或分生孢子隨病殘體、雜草在土壤中或其他寄主植物(該病寄主范圍非常廣泛, 可侵染葫蘆科、茄科、十字花科、豆科等作物21種。相關研究表明該病菌在殘株中可存活兩年)上越冬,成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傳播:田間發病后, 在適宜條件下病部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風、雨和農事操作傳播。流行:分生孢子萌發產生芽管, 從氣孔、傷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 潛育期5~7天。病菌在10~35℃下均能生長, 以30℃左右最適。分生孢子萌發溫度范圍為10~35℃ , 以25~30℃ 最適; 同時要求90%以上的相對濕度, 在水滴中萌發率最高。高溫、高濕有利于該病的流行和蔓延, 葉面結露、光照不足、晝夜溫差大都會加重病害的發生程度。病原菌產孢量與生長速度密切相關, 當病菌生長速度快, 營養生長旺盛時產孢量會減少; 反之產孢量大大增加, 因此控制生長速度是抑制病原菌產孢的關鍵措施之一。有研究表明, 多主棒孢霉在酸性條件下產孢較多, 而偏堿的條件下不易產孢, 光照和紫外線照射可以誘導該病菌產孢。
3.防治策略
3.1防治難點:該病菌侵染成功率非常高,侵染植物后,其病菌“孢子”量非常大,嚴重時棚中到處是孢子,葉片上的孢子會隨著葉片生長得到補充,放風時氣流會使葉片上不斷落滿病原孢子,一批接一批,新長出的嫩葉因為沒有附著藥,所以即使噴藥后殘留孢子仍能夠侵染使新葉發病,打了藥也無效。有關研究表明當植株葉片發病率超過3%時, 藥劑防治效果不理想。
3.2防治重點:抑制病菌孢子形成;殺滅棚中病菌孢子。
4.防治方法:
4.1清園滅殘,消滅初侵染源;
4.2選育抗病品種:選育抗病品種是控制黃瓜棒孢葉斑病的有效途徑。
4.3適時輪作: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可以在殘株上存活, 靶斑病病原菌存活周期一般2年左右, 因此應與非寄主作物進行2年以上輪作, 減少初侵染源。
4.4種子消毒:該病菌孢子致死溫度為55℃10分鐘。種子用常溫水浸種15分鐘后轉入55~60℃ 熱水中浸種10~15分鐘, 并不斷攪拌, 水溫降至30℃ 繼續浸種3~ 4小時, 撈起瀝干后置于25~28℃下催芽,殺死種子表面病菌。
4.5加強栽培管理:加強溫、濕度管理, 適時通風換氣, 控水排濕;合理密植, 及時清理病老株葉;發病的棚室收獲后應集中燒毀病株, 消除殘存病菌。
4.6化學防治:因為國內尚無防治該病藥劑的系統科學研究, 也無防治該病的專用農藥登記。所以藥劑防治要針對該病病菌產孢量特大的特點,發病前噴施免疫性藥劑預防,發病后用煙霧劑熏棚和噴藥相結合防治。
4.6.1預防:采用(阿米西達+達科寧)1500倍液或(阿米西達+世高)1500倍液噴霧,間隔7-10天噴一次。
4.6.2治療:25%咪鮮胺懸浮劑+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與25%嘧菌酯懸浮劑(阿米西達)+75%百菌清(達科寧)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噴霧; 43 %戊唑醇懸浮劑5000倍 + 33.15 %喹啉銅懸浮劑800發病期噴霧,防效可達90.49%。間隔7天,交替噴施。
施藥防治時要重點噴灑中、下部葉片, 葉片正、背面都要噴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