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麗花
馬鈴薯作作為我國的主要經濟作物,因具有產量高,營養豐富,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等顯著特點,備受廣大種植戶青睞,加之東北地區飲食結構和馬鈴薯加工方面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種植馬鈴薯的經濟收入是尤為可觀的。同時,近年來國內的主要糧食作物大豆、玉米等因價格低廉,市場行情價差,很多種植戶即將轉變種植結構,而受馬鈴薯的產量高、經濟效益好、種植條件優越等特點影響,將成為近幾年農民首要選擇的農業作物,在此,筆者就馬鈴薯種植過程中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簡要介紹,以供廣大種植戶產考。
一、馬鈴薯的主要病害和蟲害
馬鈴薯在種植過程中易感染的的病害主要有,真菌病類:早疫病,晚疫病、瘡痂?。患毦∮协h腐病、青枯病。病毒病有花葉病、卷葉病、類病毒病以及支原體病害等。
馬鈴薯在種植過程中易產生的蟲害主要有:塊莖蛾、線蟲、地老虎、蠐螬、二十八星瓢蟲、馬鈴薯甲蟲、蚜蟲。而其中的蚜蟲,因其繁殖力強,主要為害葉片及嫩芽,同時又是傳播病毒病主要媒體,成為東北最主要危害馬鈴薯生長的害蟲主之一。
二、馬鈴薯種植過程中的綜合防治
1、在種薯的選擇過程中盡量選擇脫毒種薯,脫毒種薯是降低馬鈴薯病害的重要措施,尤其是預防晚疫病和病毒病能起到顯著效果,并且在種植過程中要嚴格執行脫毒種薯的檢疫制度,做到優質優等育種。
2、合理選地,馬鈴薯的生長適合偏酸性土壤,所以在土地選擇上尤為重要,尤其是以地質疏松、透氣性好、育肥、保肥的沙土地種植最為合適,若選擇偏堿性土壤,則在馬鈴薯生長過程中極易產生瘡痂病,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3、在種植過程中,春耕前土地是蟲源的越冬場所,要做到技術清理田間蟲源和遺留的植物殘株,這就要做到急躁耕翻土地,有上茬作物收貨后就應盡早翻耕,并做到認真仔細清理殘株,為下一年種植做準備,同時如生長期內發生環腐病、青枯病等病變,應及早清除病株,認真清理,以防病害傳播,減少病菌在土地中殘留、積累,影響下撥種植。
4、合理輪作換茬,馬鈴薯不宜連作,適合與玉米、麥類等禾谷類及大豆等輪作,不宜與茄果類蔬菜輪作。如發生青枯病則與禾本科作物進行 3 ~5 年輪作,發生瘡痂病則與豆科、葫蘆科、百合科蔬菜實行 5 年以上輪作,通過合理輪作能減少病菌、線蟲及有害昆蟲的數量,減輕有害生物造成的損失。
5、田間管理。
馬鈴薯的生長過程中施肥是決定秋后高產的重要途徑,尤其是在有機肥的增施。在施肥過程中,首先需要合理施用化肥,以增加肥力,同時需要補施微肥和增施有機肥,能有效地改良土壤,減少土壤的病菌生長,抑制蟲害在田間的活動,進一步增強了植株的抗病性,以期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同時另注意田間灌溉,在生長過程中如遇到干旱時期,應注意即時灌溉,增加植株的活力,已達到抗病抗蟲效果。
三、馬鈴薯病蟲害防治
1、早疫病
早疫病的主要發生在馬鈴薯的葉片上,嚴重情況下也可達到塊莖,早疫病發生初期是葉片產生病斑,病斑黑褐色,近圓形,具同心輪紋,病斑傳染性極強,極易互相連成大片,造成嚴重病害,嚴重者達到減產。該病主要發生在雨水充沛時期,如遇到連日陰雨天氣,容易產生病菌。
防治方法:
(1)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加強栽培過程中的病害防治,在施肥過程中加入部分有機肥,做到合理配方施肥,做到預防為主。
(2)發病初期用滅菌寶500-800倍、科能600-800倍、鋅而浦500-800倍、施疫安600-800倍噴霧,每次施藥間隔5-7天,連續噴施藥2-3次,即可達到治療和預防的效果。
2、晚疫病
該病是馬鈴薯的主要病害。主要在夏秋季雨水多、濕度大時發生比較重,葉片、莖、薯塊均可受害,通常在開花前后出現病癥。葉片染病,先在葉尖或葉緣生水漬狀綠褐色斑點,潮濕時,病斑迅速擴大,邊緣為水漬狀,有一圈白色霉狀物,在葉的背面長有茂密的白霉并形成霉輪。結薯后如遇連綿陰雨,氣溫適宜的條件下,病害在10天內可傳遍全田,損失嚴重。
防治方法:發現中心病株立即撥除,地面撒施石灰,發病初期選用噴灑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72.2%普力克水劑800倍液。
3、細菌性病害
細菌性病害主要為四種,其中包括軟腐病、環腐病、黑脛病、青枯病。此類病害主要是帶病種薯、切刀、中耕機具、運輸工具、或貯藏場等引起的傳染,甚至浸種催芽也能擴大傳染。因此,采用防治結合就非常必要。
(1)用酒精或來蘇兒浸包切刀消毒;
(2)農作損傷、清除病殘體;
(3)農用抗生素浸制種薯消毒;
(4)早期、風雨前后施藥防治。用20%乙酸銅500-800倍、細星500-800倍或裁菌500-800倍噴霧予以防治。
5、馬鈴薯蚜蟲防治
馬鈴薯蚜蟲發生極為普遍,在生長過程中均有可能發生,所以預防就尤為重要,主要預防藥物可選擇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克/畝兌水60公斤噴霧或40%樂果乳油50—100毫升/畝,以期達到預防蚜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