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山
摘要:介紹了北五味子成齡園的土壤管理措施,主要包括五味子所需礦物質營養及其季節水平變化情況、合理施肥、澆水灌溉、土壤耕作、除萌及橫走莖方法,以供種植戶參考。
關鍵詞:五味子;成齡園;土壤管理措施。
樺南縣是野生北五味子主產區,由于森林采伐,掠奪性采收等原因,導致資源受到破壞。自2001年開始人工栽培五味子,現已成為發展林下經濟,林農致富的好項目。土壤是植物生長結果的基礎,是水分和養分供給的源泉。土壤深厚,土質疏松,通氣良好,則土壤里微生物就活躍,加快了有機體的分解,從而提高了土壤肥力,有利于根系生長。合理施肥可以協調植物對礦物質元素的需要與土壤供肥的矛盾。
1五味子所需礦物質營養及其季節水平變化
1.1氮 氮素不足,新梢生長衰弱,葉小而色淺,過早地結束營養生長,果穗和果粒均較小,產量明顯下降。過高時,枝葉長而不充實,易受病害的侵襲。五味子對氮的吸收大致和萌芽同時開始,從展葉到開花期前對氮的需求量最大。故氮肥的施用應重在生長前期,促使植株形成健壯的枝條和發育良好的花果,為坐果和果實生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1.2磷 早春五味子新梢生長到漿果成熟期均吸收磷,在新梢旺盛生長期和漿果膨大期吸收最多。在漿果成熟期間,莖、葉中的磷向果實中大量轉移。磷肥施入土壤后,移動很慢,不易流失,故磷肥可在施基肥時一并施入。為了提高肥效可以靠近根系深施。如在生長期需補充磷肥,可用0.3%—0.4%磷酸二氫鉀進行葉面噴施。
1.3鉀 五味子在整個生長期都吸收鉀,但隨著漿果的膨大,鉀的吸收量明顯增加。鉀肥施用后不易被土壤固定,應當近根深施,一年進行二次追肥,第一次在五月初(萌芽期),第二次在植株生長中期(7月上旬)。全年每株施硫酸鉀10—25克,在花芽分化的關鍵期(7月上旬)也可用0.3%—0.4%的磷酸二氫鉀進行葉面噴施。
1.4其它如鈣、鎂、鋅、錳等微量元素對五味子影響也很大。大量是從分解土壤中獲得,必要時通過人工途徑補充。
2合理施肥
2.1五味子人工栽培以后,如何保持連年豐產穩產是我們面臨的重大技術難題,施肥是重要措施之一。將秋施肥改為7月中旬在花芽分化初到8月上旬花芽分化高峰期到來之前施肥,會有利花芽分化,而秋季施肥對樹體養分的積累和花芽進一步分化沒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這應是一項重要的施肥改進措施。
2.2在五味子生長前期(5月上旬至6月下旬)應以氮鉀為主促進營養性生長,做到促而不過;在生長發育的中期(6月下旬至8月上旬)應以磷鉀肥為主,氮肥為輔控制營養性生長,保證果實的正常發育,做到控而不脫肥;在生長發育后期(8月上旬至10月上旬)應以有機肥和適當氮肥為主保證樹體在后期進行養分積累。
2.3生長期追肥,每年追肥二次,第一次在萌芽期(5月初)追速效性氮肥。把尿素和硫酸鉀按3—4:1的比例混合后施用。第二次在植株生長中期(7月上旬)追施速效性磷鉀肥。把磷酸二銨和硫酸鉀按8—10:1的比例混合后施用。第一次20—50克1株,第二次25—60克1株。追肥時在距植株15—20cm距離開淺溝施入隨后澆水。隨著五味子樹齡的增長,施肥量也要逐年增加。
2.4葉面施肥五味子果實膨大,新梢生長及花芽分化都要消耗較多的營養,易造成營養的競爭,可以在此關健時期可結合防病施藥進行葉面噴肥(在藥液中放入尿素或磷酸二氫鉀等),使用濃度一般為0.3%,也可以噴施相關的葉面肥用以補充養分。
2.5秋季施肥在八月中下旬,首先對全園深耕(深度20—25cm)。然后在架的一側距定植點50—60 cm處開深30—40cm的施肥溝,每667m2用農家肥3—4噸,尿素3—4千克,施肥時先施農家肥,后撒尿素,施肥后馬上覆土,第二年用同樣方法在另一側進行,直到鋪滿全園。
3澆水灌溉
3.1北五味子在萌芽期、新梢迅速生長期和漿果迅速膨大期對水分的反應特別敏感,生長前期缺水,會造成萌芽不整齊,新梢和葉片短小,坐果率降低,對當年產量有嚴重影響。在果實成熟期輕微缺水可促進漿果成熟和提高果實質量,但嚴重缺水時則會延遲成熟并使漿果質量下降。
3.2澆水的時期,次數和每次的澆水量常隨栽培方式,土壤條件,氣候條件等不同而變化,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一般可參考以下幾個時期澆水。一是化凍后至萌芽前澆水。可促進植株萌芽整齊,有利新梢早期迅速生長;二是開花前澆水,在開花前澆1—2次水,可促進新梢葉片迅速生長及提高坐果率;三是開花后漿果著色前澆水。根據降水量的多少和土壤狀況澆水2—4次,有利提高花芽分化質量如漿果膨大,根據我國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的要求,灌溉用水質量應符合GB5084標準。
4土壤耕作
4.1五味子園的土壤耕作以淺耕為主,根據雜草發生和土壤板結情況進行幾次中耕。一般中耕深度5cm左右,栽植帶內保證土壤疏松無雜草。
4.2八月中下旬對全園土壤進行深翻,為秋季施肥和根系創造條件。在距定植點50cm以外的行間,深翻深度為20—25cm,而距定植點50cm以內的范圍深度為5—15cm,距定植點越近深度越小,以免傷害骨干根系。
5清除萌蘗和地下橫走莖
五味子地下橫走莖分布較淺,多集中于地表以下5—15cm的土層內,應與清除萌蘗結合進行。即發現有萌蘗時即將萌蘗拉起帶出橫走莖,一直拉到靠近地下主干處剪除。并立即將根系用園土蓋上,在清理萌蘗的操作中要注意較衰弱的植株選留旺盛的萌蘗枝做預備主蔓。
參考文獻
[1]趙敏.藥用植物栽培[M] 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2001:123-134
[2]李愛民.北五味子栽培與選種技術[M] 金盾出版社.2006.12
[3]艾軍.五味子栽培與貯藏加工技術[M] 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