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海
摘要:文章首先對森林病蟲害爆發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探討了在林業發展中存在的不合理現象。其次重點分析加強森林病蟲害防防治管理的有效技術方法,針對傳統方法中存在的問題來進行,幫助提升森林系統的發展穩定性,將病蟲害帶來的影響降至最低。
關鍵詞:森林培育;病蟲害;控制途徑
一、影響和導致森林病蟲害出現的原因
1、缺乏專業系統的監控體制
森林病蟲害爆發區域大,傳播速度非常快。在這樣的環境下所開展的管理任務要在更新時間上達到標準,但由于監管控制體系尚未完善,因此對監控區域的森林情況并不能全面了解,蟲害發生初期仍然不會及時的采取措施,只有在災害更加嚴重時,才會采取解決措施。對于前期預防工作的重視程度也不夠高,大部分管理體系都是針對已經存在的蟲害來進行的,這樣的管理現狀已經造成了樹木損傷,并且帶來的經濟損失也十分明顯。提升病蟲害的防范管理重視程度,需要從基層開展,在此期間遇到的問題更應當提高重視程度,通過技術方法來規避。
2、對天然樹林的濫砍濫伐嚴重
人工培育種植的森林在病蟲害防御能力上要遠遠低于天然的森林。但近年來對天然森林砍伐使用嚴重,一些高價值的生態林區也受到了破壞,森林系統的平衡被打破后,病蟲害爆發的幾率也有所增大,甚至已經形成了惡性循環,受病蟲害影響樹木生產速度達不到使用的需求標準,但各行業生產對木材的需求仍然很大,因此天然林區遭受到了亂砍亂伐的破壞。這種環境失衡現象已經逐漸影響到了人工種植林區的安全性,常常會出現林區受到環境影響而出現病蟲害的問題,也增大了防御管理的難度。
3、病蟲害的傳染
上述文章中提到病蟲害在人工種植的林區內傳播速率更快,原因在于森林系統的防御能力偏低。除此之外,還與害蟲產生抗藥性有很大關系,所采用的病蟲害防治方法都是通過噴灑農藥來解決的,長時間采用這樣的方法會造成森林蟲害對藥物產生抗體,很難通過藥物被殺死。并且在噴灑農藥的過程中也會將有益的菌類殺死,使病蟲害傳播有了更大空間。在此期間也并沒有應用有效的物理防御方法,技術人員要針對這一現象進行重點的防范,在所應用的技術上不斷創新進步。
4、過量的使用化學制劑
我國的造林工程中,對防治蟲害的技術缺乏創新,一直引用傳統的技術成果,使用大量批發的化學制劑對樹木進行噴灑,第一次噴灑時可以在根本上對病蟲的繁衍有所控制,隨之而來,病蟲已經增強了抗藥能力,在對其進行噴灑也沒有任何的作用,還會導致樹林受到化學藥劑的污染,出現大幅度的破損情況。這就要求在對病蟲的農藥研究上有所創新,借鑒國外典型林業工程中防治蟲災的經驗,加以研發新型技術,在對病蟲的治理上,做到較少化學藥劑的加入,不允許在消滅病蟲的基礎上出現破壞森力資源的情況;尋找出與林業特征一致的治理藥劑,提高防治效率。
二、森林病蟲害的預防措施
1、對森林植被的檢查和預防
檢查植被是避免森林資源受危害作用大的病蟲侵蝕。對進行檢查的區域加以控制;從種子、幼苗和其余木材的運送上做到監管和處理,保證進入到種植區域的作物都是安全健康的;運用科學技術對病蟲嚴格審查,與天氣狀況、當地種植環境相結合,判斷是否有病蟲出現,要在病蟲出現的第一時間進行處理。
2、有效的生物治理措施
對待森林的病蟲害我們要預防為主,并輔以有效的治理,生物治理則是實現可持續控制森林病蟲害的重要手段,特別是生物農藥。
3、昆蟲病原細菌
蘇云金芽胞桿菌(簡稱BT)是我國工業化和生產水平最高的生物農藥之一,廣泛用于防治松毛蟲和其他森林食葉害蟲的防治。
4、昆蟲病原真菌
在森林害蟲防治中,以白僵菌應用最為廣泛,特別是我國南方許多省份,利用其獨特的氣候條件和森林生態環境,在松毛蟲低蟲口密度下施放白僵菌,實現有蟲不成災,同時,還用于防治松褐天牛等蛀干害蟲。設施建設不完善,防治隊伍不穩定,業務素質不高,不能適應形勢發展需要,基礎理論研究相對滯后,原始創新能力不強,一些重大、危險性病蟲害因缺乏防治技術,導致防治效果不佳,效率不高。
新技術研究和現有科研成果推廣力度不夠,在防治時因大面積噴灑化學農藥導致病蟲抗藥性增強、污染環境、殺傷天敵形成惡性循環,生物防治因技術和資金所限還沒有推廣。現行基層服務體系不能適應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需要,相關資源普遍短缺。法律法規、標準體系建設不完善,工作責任制,外來有害生物的管理等相關防治技術和行業標準急需補充,對于有害生物引起的責任,也沒有明確的懲罰規定。
三、對森林病蟲害的主要對策
1、加強體系建設,提高應對能力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是保護森林資源,促進生態建設的重要環節。從減輕危害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高度來認識,森林病蟲害的嚴重發生,直接制約著森林資源的發展,抓好森林病蟲害防治,不僅可以大大降低損失,保護森林資源,而且能夠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為此,各級人民政府要把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各級領導任期目標責任制,切實加強領導。
2、建立健全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體系
要以國家級中心測報點為龍頭,以省、市重點測報點為骨干,以縣級測報點為基礎,盡快建立健全預測預報網絡體系。要通過對主要森林病蟲害的一般調查和系統觀測,不斷積累基礎資料,建立起數據庫,用高新技術和監測信息處理系統開展監測與預報工作。要達到儀器設備現代化、技術先進、管理科學規范,使監測和測報能力能夠適應防治工作的需要。
3、加大科研攻關力度,提高防治工作科技能力
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離不開科技的支持。針對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環境保護的需要不相適應的現狀,防治手段急需大力改進。組織開展森林病蟲害防治戰略、氣候變化對病蟲害的影響等研究,著力解決監測預報、快速檢疫檢驗、天敵繁育、病蟲害評估、無公害防治等技術難題。
4、防范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突出抓好病蟲害防治
建立外來病蟲害風險評估體系,森林病蟲害檢疫必須貫徹“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結合實際情況,重點做好以下工作:增強人們的法制觀念,促使人們對檢疫工作給予理解和支持;加強對過往運輸森林植物及其產品車輛的檢疫檢查,逐步建立和健全統一領導、各負其責、處置果斷的應急機制,有效地處置突發森林病蟲害事件。
結語:在對森林蟲害的治理工作上,要實行合理有效的方案,預防為主,防止聯合的目標進行實施。杜絕森林病蟲是我們的目標,但是最根本的要旨還是要營林造林,防治病蟲害也是為其奠定基礎和營造和諧的環境。因此,在不破壞環境的條件下,可以使用純天然的力量對害蟲容易出現在何種環境下加以研究,得出結論后,對其進行處理,使用合理的手段及措施在經濟條件可以接受的范圍內,獲得最大的經濟、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 張衡,潘潔,廖振峰.森林病蟲害高光譜遙感監測的研究進展[J].中國森林病蟲,2014(03).
[2] 潘潔,廖振峰,張衡,顧曉麗,王勝.基于高光譜數據與網絡GIS應用的森林病蟲害監測系統研究[J].世界林業研究,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