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禮人 布魯諾·貝爾森 保羅·多爾蒂
近日,面對全行業數字化轉型大潮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將目光聚焦到數字經濟市場。他們借助技術力量,打造出新的平臺商業模式,讓隱形價值得以釋放。而由此獲得的收益又將再次投入到新型的數字化生態系統中,進而形成良性循環。因此,對于傳統企業而言,積極地探尋全新的數字化業務模式,優化數字投資以提升競爭力和生產力正是恰逢其時。
經埃森哲戰略與牛津經濟研究院研究發現,表現亮眼的經濟體能夠在數字技能、數字技術和數字化促進因素這三方面優化投資組合,進而獲得最佳投資收益。未來幾年,數字化投資“增長倍增器”的效應將逐步顯現。正確把握投資力度和方向,以兼具盈利性、可擴展性和可持續性的新視角審視數字化投資至關重要。
數字經濟規模
當前世界經濟仍充滿不確定性。為了尋求更高增長,許多企業和政府都將目光投向了數字化。在對11個國家、13個產業部門進行研究與評估后,埃森哲戰略發現:按照新的數據統計模型,成熟經濟體數字技術的產值貢獻比為28%。而在傳統方法下,這一數字僅為5.2%。此外,數字技術對生產力和經濟增長的貢獻也有望進一步擴大。
數字化不僅要看規模,更要看數字實踐與能力在世界經濟中的滲透程度。對于大部分國家而言,數字經濟的GDP占比有望在2015-2020年間提高3%左右——相當于全球經濟總產值增加12.5%。而在某些行業,數字化趨勢也日益明顯。如美國金融服務業的數字化程度已達57%,位列各行業之首,緊隨其后的是商業服務(54%)和通信業(47%)。
將規模轉化為價值
信息、通信和技術等領域投資額度計算,以及數字化崗位多少的考察,對于衡量經濟體整體健康情況具有重要意義。但一個經濟體要想表現亮眼,單憑積累數字資產和技能仍是不夠。
此前,通過數字化密度指數,埃森哲戰略證明數字技術對提高生產率至關重要。分析表明,數字化密度每增加10分,發達經濟體的全要素生產率大約可提升0.4%,而高增長經濟體則可提高0.65%。因而,對于商界領導人和政策制定者而言,通過厘清待完善領域,可以重新配置數字技能、數字技術和數字化促進因素,進而提高整個經濟的產能和產出收益,使經濟體受益最大。
優化杠桿組合實現有效數字投資
在摸清自身數字經濟規模,識別數字投資的商機后,如何實現數字投資效益的最大化已成為商業和政界領袖面臨的新課題。因此,埃森哲戰略建議通過正確調整數字技能、數字技術和數字化促進因素這三大杠桿及其下囊括的各類具體指標,將有助于提升整體數字化密度,幫助各國開拓潛力,更好地探索數字化機遇,讓增長倍添動力。
以中國為例,若三大杠桿的數字密度指數之和提高10分,則到2020年GDP有望增加3.7% ——相當于經濟總量增加5270億美元。此外,數字技能、數字技術和數字化促進因素與全要素生產率之間存在著明顯關聯。通過找到三大杠桿之間的最佳組合,表現出色的經濟體能夠顯著提升其GDP增長率。如在樣本國家中,美國在數字技術水平、數字化促進因素以及數字技能三方面的排名分別為第一、第二和第三。因此,美國只需在技術上多得1分、數字技能上增加4分,并將其余5分聚焦于數字化促進因素的提高,便可獲得最理想的生產率收益。
兩大因素釋放數字價值
若要抓住數字化機遇,成為高績效經濟體,各國必須清楚認識影響數字化價值發掘的兩個重要因素。
1、數字化促進因素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
研究發現,三大杠桿不但能對生產率實施單獨的正面影響,還能通過彼此互動擴大影響。其中,數字化促進因素得分越高,另兩項分數的影響力就越大。在樣本國家中,一些國家選擇將數字技能或能力維持在現有水平。但為了實現三大杠桿的最優組合,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對數字化促進因素做了一定投入。以澳大利亞、西班牙和美國為例,這些國家在2020年之前通過投資數字化促進因素,將獲得最多回報。
2、數字化“趕超”效應
此外,在經濟機遇排名中,那些排名靠后的國家其生產力提升幅度更大,甚至可以趕超領先國家。即三大杠桿中的任意一項同樣提高一分,排名靠后的國家會比靠前的國家出現更大幅度的GDP增長。以法國和澳大利亞為例,數字技術杠桿同樣提高一分,法國年度GDP可以增長0.09%,而排名在前的澳大利亞只能取得0.05%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