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招霞
2015年6月15日A股股災發生至今已滿一年。經歷市場動蕩之后,私募基金產品仍大面積虧損,凈值修復壓力較大。據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只有少數幾家私募實現正收益,大部分仍是虧損狀態。
2015年6月15日A股股災發生至今已滿一年。經歷市場動蕩之后,私募基金產品仍大面積虧損,凈值修復壓力較大。私募排排網統計了其平臺上千家私募的股票產品業績表現,今年前5個月,16家百億級私募中,僅有1家獲得正收益,其他皆虧損,50億級私募大多數虧損幅度在10%以內,中小規模的私募表現較好,實現正收益的占18%左右。
近九成私募仍虧損
“規模是業績的殺手”這是永恒不變的鐵律。對于私募來講,亦是如此,不少私募在規模小的時候表現驚人,然而隨著管理規模的不斷擴大,其優勢卻很難延續,獲取高收益的難度也越來越大。
據私募排排網不完全統計,在其平臺上有股票策略產品展示的私募機構,截至5月底總共有1002家,其中,管理規模在100億以上(含100億)的巨型私募為16家,規模超過50億(含50億)小于100億的大型私募有19家,中小私募數量較多,規模10億(含10億)至50億的中型私募多達88家,規模在10億以下的小型私募數量高達879家。
私募在規模上呈現明顯的二八分化現象,然而看業績則有另一番風景。今年前5個月,市場震蕩較為劇烈,大小私募旗下產品獲取收益和控制風險能力差距很大。記者梳理發現,前5個月大私募九成以上皆虧損,但是,今年來實現正收益的中小私募占比為18%;而大私募整體風控較好,平均回撤水平不超過20%。
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今年來高達15家巨型私募機構收益為負,占比高達93.75%,不過大多數虧損幅度都不大,在20%以內。唯一一家實現正收益的私募機構是上海青騅投資,旗下股票策略產品平均收益為2.22%;還有幾家巨型私募雖然平均收益為負,但總體回撤控制較好,比如產品較多的和聚投資,旗下有99只股票產品前5個月將平均回撤控制在6.67%。另外,星石投資旗下產品也多達29只,平均回撤控制在10.41%。
規模超過50億(含50億)小于100億的大型私募也不好做。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今年來高達18家大型私募機構收益為負,占比高達94.74%,不過大多數虧損幅度在10%以內,僅5家私募機構虧損超過10%,最差的今年來浮虧也就20.19%。唯一一家實現正收益的私募機構是海銀資產,旗下3只股票策略產品平均收益為2.12%。另外,股票產品較多的海寧拾貝投資、睿策投資、映雪投資等私募,旗下產品平均回撤控制在7%左右。
一家私募機構的工作人員表示,百億級私募成為行業的標桿,但是,私募規模上去后并不好管理,總體調度起來較難,業績會比較平淡。不過,這些私募因為有較為完善的投資和風控體系,回撤控制能力較好,能夠維持穩定的水平。
數據顯示,88家10億規模級別的中型私募亦難逃虧損,但實現正收益的私募機構占比較巨型和大型私募明顯提升,這些中型私募機構中,今年來實現正收益的私募機構有16家,占比為18.18%。前十名中,尊嘉資產和創勢翔投資表現極為搶眼,旗下股票策略產品平均收益均超20%。與此同時,相比巨型和大型私募而言,中型私募機構中今年來浮虧超過20%的私募機構數量明顯增多,高達8家中型私募機構今年來浮虧超過20%。
統計數據還顯示,879家小型私募中,今年前5個月實現正收益的有159家,占18.09%,比例明顯上升。同時,高收益的也比較多,9家小型私募平均收益超過20%,其中,杜茲投資和中誠卓銳旗下產品的平均收益甚至超過30%。另外,九銘資產、海中灣投資旗下產品平均收益超過25%。
梳理發現,中小私募虧損幅度也明顯提高,比如中型私募中有8家平均虧損超過20%。業內人士認為,這充分印證了私募“船小好調頭”的道理,小私募規模小、操作靈活,但他們在獲取高收益的同時,由于風控不完善,有些回撤也比較大。
私募牛熊風格轉換
A股經過幾輪雪崩之后,相當一部分私募基金產品夭折,尤以普通股票型產品為最。數據顯示,去年7月至今年5月底,共有2500多只私募基金產品遭到清盤。
數據統計顯示,去年4月1日至今年6月10日,股票型私募產品明確清盤的有348只,5月1日后還有1038只更新凈值。由于一些產品清盤并不會發布公告,有些產品凈值更新按季度或者兩個月,實際清盤數量無法統計。
此外,相比于其他資產管理機構,私募在策略上也是百花齊放。按照目前國內較為統一的分類方式,除了普通股票型策略外,還有市場中性、定向增發、債券、組合基金、多空倉、套利、組合基金、多策略等。
一年前受益于牛市行情,股票型私募產品發行量較高,但如今,股市筑底跡象未明,在前幾輪暴跌中受傷的投資者還未完全恢復對股市信心,投資股票型私募基金也顯得更加謹慎,反而對FOF、量化對沖、債券型等風險較低的產品獨有偏愛。
其中,加入股指期貨進行風險管理的策略私募收益就要明顯穩健一些,近一年市場中性策略、宏觀對沖策略產品的平均收益分別為4.47%和6.47%。債券策略產品也表現出相對穩定的特性,收益為6.31%。
在所有策略當中,近一年表現最突出的當屬管理期貨策略,其與股票、債券等傳統市場及其他對沖策略的低相關性,使管理期貨在股災以來的一年中收益獨領風騷,平均收益高達18.58%。
股災以后,市場的風險偏好明顯降低,上述收益領先、表現穩定的策略受到市場追捧。自從去年7月份股指期貨受限以來,市場中性、宏觀對沖、管理期貨等策略都受到明顯影響。以管理期貨為例,由于期指受限前國內管理期貨策略大都以股指期貨為主要交易標的,期指受限之后原來的一些產品有的停止操作,也有一些積極尋求新的標的,如商品期貨、國債期貨的交易量都一度放大。這從產品的發行量也可見一斑。去年7月份至今年5月底,管理期貨策略的私募產品月平均發行量為53.5只,且出現逐月下降趨勢,而往前推一年的月平均發行量約為74.4只。
與此同時,私募基金的投資者態度也發生了變化,自從去年股災發生后,私募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出現了較大下降,其中避險類標的比如黃金、低估值藍籌受到青睞,另外一個就是主題投資的范圍和持續時間都有一定萎縮,部分主題僅能維持兩三個交易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