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 李勝永



摘要:以兩個簡單的問題導入,通過回顧已學知識,引導和組織學生深層次從硫元素化合價和物質分類兩個維度認識含硫物質,構建含硫物質相互轉化的網絡圖,提煉含硫物質轉化的規律,培養學生的化學素養。
關鍵詞:淺入;深出;溫故;知新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07—0010一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lO.3969/j.issn.1008—0546.2016.07.003
說課是教師在充分備課的基礎上,面對其他教師表述一節課的教學理念、課程標準、教法學法、教學流程,并闡明這一設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以實現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筆者以浙江省寧波市第十屆特級教師帶徒活動中的一個案例“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轉化”,與大家交流。
一、說教學思考
(一)教材分析
“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轉化”是蘇教版高中必修《化學1》專題4“硫、氮和可持續發展”第一單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質和應用”第三節的內容。從內容編排上看,它是在本專題第一、二節(“二氧化硫的性質和作用”、“硫酸的制備和性質”)之后,也是在專題1“化學家眼中的物質世界”第一單元“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第一節“物質的分類與轉化”之后,更是在專題2“從海水中獲得的化學物質”第一單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第三節“氧化還原反應”之后。因此,本節內容是對已學知識的整理與歸納。
(二)學情分析
通過大半學期的化學學習,學生已經了解了元素化合物的學習模式,知道了對元素化合物知識進行整理與歸納的一些方法,學習了物質的分類、氧化還原反應及二氧化硫和硫酸的相關知識。而學習本節課內容時,學生系統學習化學畢竟不到一學期,所以在知識內容的切人和難易程度的把控上應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復習含硫化合物的性質;
(2)了解不同價態含硫物質的相互轉化。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總結,逐步掌握歸納、類比、發散等思維方法:
(2)學習以化合價、物質類別為分類依據,總結不同類型反應中含硫物質的轉化規律:
(3)初步學會運用網絡圖整理鞏固已學元素化合物的知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領悟“物質是相互聯系的”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2)逐步樹立珍惜自然、愛護環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觀念。
(四)教學重難點
依據《浙江省普通高中學科教學指導意見》的基本要求,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硫及其化合物之間的轉化關系。依據教材所呈現的內容和學生學習的思維規律及特點,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構建含硫物質相互轉化的網絡圖,提煉含硫物質轉化的規律。
二、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問題導人——“淺入與溫故”
問題1:請你回憶有哪些化學反應可以獲得SO2,寫出相關的化學方程式。問題2:請你回憶sO:有哪些化學性質,寫出相關的化學方程式。
這兩個簡單的問題,能喚起學生的記憶,打開學生的思路,使學生快速融人課堂,直奔本節課的主題。學生書寫化學方程式(見圖1、2),很好地起到了溫故的作用。同時,讓高一學生課堂上書寫化學方程式,也是為了進一步強調正確、規范以及熟練使用化學用語的重要性。
分析含硫物質間的相互轉化,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的規律:縱向含硫物質(硫元素化合價不同)之間的轉化通過氧化還原反應實現;橫向含硫物質(硫元素化合價相同)之間的轉化通過非氧化還原反應實現。
學生能夠從硫元素化合價和物質分類兩個維度認識含硫物質,構建含硫物質相互轉化的網絡圖,提煉含硫物質轉化的規律,即為“深出與知新”。
環節三:實際應用——“提高與升華”
問題4:設計將硫酸廠尾氣中的SO2轉化為石膏(CaSO4·2H2O)的反應,并表達你的思維過程。
通過此題目,學生可以認識到:從SO2到石膏(CaSO4·2H2O)的轉化,涉及到了硫元素價態(+4價到+6價)和物質類別(酸性氧化物到鹽)的變化,因此該轉化過程既要用到氧化劑又要用到鹽、堿性氧化物或者堿。
這樣設計,讓學生感受“物質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每個含硫物質都是一個點,它們彼此的相互轉化就是一條條線,人類對硫元素的利用就是一張網絡圖”的同時,也對本節課的重點內容起到提高與升華的作用。
三、反思
“淺人”是導入的角度,是認知的基礎:“深出”是拓展的高度,是提升的關鍵。角度改變思路,高度決定視野。“淺入而深出”會讓課堂更加有內涵。
“溫故而知新”教學法,雖是傳統的教學法,但如果運用得當,同樣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當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發現零散的知識點可以構建出網絡圖并發現其中隱藏的規律時,學生會驚喜。而這個過程的實施,正是無形之中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悄無聲息地培養了學生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