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紅梅



摘要:文章以江蘇省2016年學業水平測試化學學科的測試卷為例,說明無論是高考還是學業水平測試,命題者已經在引導一線老師們重視“高中化學核心素養”,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學習能力的培養,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型。
關鍵詞:學業水平測試;高中化學核心素養;應試教育;素質教育;知識遷移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07—0082~02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lO.3969/j.issn.1008—0546.2016.07.029
隨著2016年江蘇學業水平測試落下帷幕,網上段子不斷,不少老師和學生斷了4A的夢想。仔細做了一遍化學試卷,不禁喜歡上了這份試卷。說實在的,這些年來學測考試引領著老師們進行應試教育,高一的教學幾乎全是語數外的天地,小學科尤其化學已經淡出了大家的視線,教學主陣地放在最后三個月的沖刺上,語數外全面停課,反復默寫,反復背誦,最后沖A滅D,一舉突破。很多老師在喊,給我這點時間,學生又不重視,我只能應試。對這樣的說法,我不茍同,無論時間多緊,我始終努力教給學生方法,始終在努力改變探索新的東西。因為我始終堅信,知識是會忘記的,方法學會了,能力培養出來了,多少知識都不是問題。
今年我在高一教學,參加了高二最后一個月沖A的輔導,而高一的化學課因為人手不夠被減為兩課時,每年就是這樣拆東墻補西墻,可是今年沖A的形勢與往年相比卻一片嚴峻,因為試卷太“難”,主要難在25題、26題前兩空的非常規。這樣題型的出現是預料中的,在2008年江蘇高考中不再出現元機推斷題,因為無機推斷已經考到了盡頭,沒有新意了,題目本身也不太符合化學新課程的要求,學測完全沿襲了江蘇高考元機推斷題,也已經考到了盡頭,若是想擺脫應試教育就必須要改革了,相信很多老師都看到了這一點。拿到第一套模擬卷“鹽城學測一模卷”時,已經感覺到了與以往的不同,感覺沒有學過的方程式的書寫必將成為今年的題型,回憶05-07年高考也能感覺到無機推斷可能有較大變化,因為從這幾年學測題目可以看出,26題已經再走高考題前幾年的路了,所以沖A備課中與往年相比加入了方程式的書寫方法。但一定是無濟于事的,因為這樣的思維能力是高一化學學習過程中逐步培養起來的,沒有了高考,只有學測的應試,老師們都已經淡化了這樣的能力的培養。
學測題目的變化讓我的感覺就是:出題組已經在思考“高中化學核心素養”這個詞語了。高中化學核心素養:以培養學生的完美人格和終身學習能力為宗旨,指導學生從更高的視野和境界上自我發展,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科素養、化學信息素養,化學能力、合作能力和語言素養、化學思維素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可是這樣的核心素養的提出對很多老師的教學改變并不大,尤其在江蘇,高考選考化學的學生已經日趨減少,學測更趨向于應試教育,而高考是指揮棒,指引著老師的教學,這樣題目的出現讓老師們意識到化學教學中學生素養的培養的重要性,高一化學教學的重要性。
先來看江蘇學測化學試卷25題:
有關物質的轉化關系如下圖所示(部分生成物與反應條件已略去)。A是常見的非金屬固體單質,F是紫紅色的金屬單質,B、c是常見的強酸,D、G、I是常見的氣體,D與I的組成元素相同,且D的相對分子質量比I的大16。E是最常見的無色液體。
請回答下列問題:
(1)E的電子式為
(2)H的化學式為
(3)寫出反應①的化學方程式:
(4)寫出反應③的離子方程式:
。
這道題很多中等學生只能拿1分,而原本是可以拿到6分的。原因是硫和硝酸的反應沒有學過,學生就是想到也覺得不可思議。讓我們回歸課本與硝酸相關的內容。
在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一的第四章第四節硫酸、硝酸和氨一節中關于硫酸性質安排了碳和濃硫酸反應的教學,對于硝酸與非金屬的反應有這樣一句話:當硝酸與金屬或非金屬(如碳、硫等)及某些有機物(如松節油、鋸末等)反應時,反應物或反應條件不同,硝酸被還原所得到的產物也不同,硝酸中+5價的氮得到電子,被還原成較低價的氮的化合物。
這段內容在教學中往往是被忽略的,因為學測中從來沒考過,在我們的學案,是有硝酸和碳、硫反應的教學內容的,2013屆高一時是進行了教學的,2014屆和2015屆由于改成2可是并未進行教學。即便進行了教學,最后復習中也不會當作重點來復習。而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也被很多老師淡化了,直接教學生死記硬背。所以我們該教的并不一定是這個反應和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而是培養學生學科的素養、學習方法和知識遷移的能力。這種能力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培養的,是要在平常的教學中、實踐中、探究活動中逐步培養的。
這段內容的教學可以簡單設計為:根據碳和濃硫酸的反應思考稀硝酸與碳、硫反應的產物,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若是濃硝酸有什么不同?
碳與稀硝酸的反應應該比較容易,而硫與稀硝酸的反應學生會寫出二氧化硫,因為學生還不能將二氧化硫的還原性的知識遷移到這兒,并且二氧化硫的還原性的教學在沒有化學高考班的學校也是被弱化的。需要從二氧化硫與氯氣的反應遷移過來。所以這個方程式涉及的知識點比較多,放在無機推斷題中,學生沒有一定的基礎和能力是不容易推斷出來的。但即使沒有這段內容的教學學生也應該可以結合題目的信息推斷出來。因為常見強酸只有3個,A又是固體單質,所以沒有這段內容教學就對學生信息加工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即便推斷出來,若老師弱化了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的教學,學生也很難寫出對應的兩個方程式。
因此在化學教學中各種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而教育本身就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為終身學習做準備,而不是只教知識,應付考試。
再來看26題的第一空和第二空:
亞硫酸鈉在印染、造紙等眾多行業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研究小組用Na2CO3溶液吸收SO2制備Na2SO3。其實驗流程如下:
查閱資料可知,向Na2CO3溶液通人SO2的過程中,溶液中有關組分的質量分數變化如下圖所示。
(1)右圖中曲線2表示的組分為
(填化學式)。
(2)實驗時,“反應Ⅱ”中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在以往的題型中,這兩空一般為送分題,但在這道題中又違背了常規,沒有靠常見的實驗操作等常見知識點,而是徹底的物質之間的反應,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和遷移能力是很難得分的。
這道題涉及的基礎知識是碳酸鈉和鹽酸的分步反應,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的反應。需要將這兩個知識點進行遷移和綜合應用。但是這兩個知識點本身就是難點,學生能理解清楚就不易了,要遷移并且應用就更難了。所以這樣的知識遷移能力是需要長期培養的,需要反復實踐的,不可能依靠最后的大強度沖刺達到目的。
希望2016年江蘇學測的試卷讓我們改變應試教育的思想,化學新課程的理念不再是空話,改變課堂結構,改變教學方式,使新課程目標得到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