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粒媽媽
因為我是為你好,你就要聽我的;因為我是為你好,我一切都是對的。這是典型的中國式父母思維。
父母皆禍害?
不談戀愛約等于不孝,光談戀愛不結婚約等于變態,結了婚不生小孩約等于現行反革命——這是相當一部分中國父母的觀念。
父母認可的最高“憲法”是,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除此之外,都是瞎扯淡。
上學時不準早戀,畢業就得結婚。不管父母的智商、見識、能力、財富如何,一旦子女過了法定結婚年齡還沒動靜,他們會自動切換到逼婚模式,通常分為循循善誘、惡言相向、以死相逼幾個階段。在逼婚這件事上,中國父母不擇手段,有的玩苦肉計讓子女不忍,有的旁敲側擊含沙射影;有的安排“鴻門宴”強逼相親;有的“拉幫結派”搞親戚攻勢……
天涯有個帖子,一女生的媽媽天天催她結婚,逼得她快崩潰,她實在沒辦法反鎖了房門,躲在自己房間里,結果,她媽媽居然從隔壁房間的陽臺攀巖過來,半個身體貼在窗戶上沖她嚷:“我說,你還是趕快結婚吧!”
武漢有對夫妻,直接把26歲的兒子逼成神經病,每天在他耳邊24小時滾動播出逼婚宣言,強迫他相親20多次,兒子漸漸對相親產生心理陰影,一聽到相親這一敏感詞,就恐懼、煩躁,進而患上情感性精神障礙,不知道他的父母會不會追著他到醫院精神科繼續嘮叨呢?
未婚青年們從這條新聞中讀出了強烈共鳴。父母催急了,子女的精神狀態基本上分為兩種:抑郁癥和躁郁癥。
豆瓣“父母皆禍害”小組成員多達4萬多,里面有不少關于父母為逼婚的各種血淚控訴。父母不是不愛子女,但愛是尊重是理解,不是強加、霸占、控制。在很多父母眼里,你單身你就是不孝,“我愛你才管你”是最強勢的邏輯。
因為我是為你好,你就要聽我的;因為我是為你好,我一切都是對的。這是典型的中國式父母思維。
在西方,結婚與否是一種人權,一種隱私,哪怕父母都不可以橫加干涉。一個美國朋友就說,他父母偶爾也會問他,是否打算結婚,婚后是否要小孩,但都是小心翼翼地探尋,只要他不愿意談這個話題,他們絕不會問第二遍。對于中國式逼婚,他深感不解,自己要不要結婚,關父母什么事,每個人只需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被儒家倫理綱常統治幾千年的中國,子女在父母面前絕對是弱勢群體,你不結婚就是對不起父母。
父母逼婚最愛說一句:“不結婚老來孤獨晚景凄涼啊。我們得趕緊給你找一個才是對你負責。”問題是,現在聽你們的隨便找個結了婚,要是跟對方不合,吵架家暴冷暴力,還沒到晚景就提前凄涼了你們負責嗎?
父母們到底是要子女結婚,還是要子女幸福?問題的根源就在于,他們認為結婚就是幸福,單身就是不幸。但實際上,很多人結了婚,也不幸福,還不如一個人快意人生。
一朋友有房有車自身條件不錯,就是在結婚這件事上不“作為”。但她媽以子女是否結婚作為判斷人生成功的唯一標準,缺乏這一基礎的事業、名譽、健康或快樂都不過是海市蜃樓。她媽甚至可以接受她結了婚再離,卻不接受“沒遇到合適的人”這種理由,她媽說:“沒有不合適的人,只有不愿意將就的不孝女。”
她和她媽就像活在兩個平行世界,說的話永遠不在一個軌道。她說,“客戶夸我上一個設計做得不錯!”她媽會說,“你怎么選了這么個工作,十天半個月都見不到活的男人。”她說,“下周打算飛去蘇梅島做SPA。”她媽會說,“旅游完了還不是得一個人住,我一想到你這么慘就想哭。”她說,“這是我閨蜜特意買來送你的燕窩。”她媽會說,“你那些朋友沒一個靠譜的,都不給你介紹對象。”她說,“這條裙子和我新發型很配。”她媽會說,“有男人喜歡這么妖的么?”
她不敢說自己過得很好,她媽會認為你既然工作上這么能干交際上這么八面玲瓏,唯獨結婚這件事辦不好,唯一的解釋就是誠心跟父母作對。
當然,她更不敢說自己過得不好。哪怕她只是得了小感冒,她媽都能聯想到,別人都是合家歡樂,只有她是清冷病榻前無人陪伴,黛玉焚書稿都沒她一半凄慘。
作家木木說,敢于不結婚的才是內心強大才智俱佳。因為不結婚往往被認為這代表了許多問題,比如這個人缺乏主動性、交際能力不夠、逃避責任等等。不排除有人是為了掩蓋或者證明自己沒有這些問題而結婚,但結婚并不代表問題就消失了。有些人對年齡很敏感,比如29歲、34歲,還有著急結婚或者不敢離婚的人,很多時候是因為缺乏自信。真正能做到全憑自己意志決定結婚這件事的人,首先必須經濟獨立,有穩定的社交圈,智商、才能都上佳,身體健康,并且內心很強大。最重要的不是結不結婚,而是要清楚自己為什么結婚,為什么不結婚。
逼出來的是幸福嗎?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周孝正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大多生長在獨生子女家庭,追求個人主義,不急于承擔家庭責任,對婚姻的態度自然就不夠積極。但他們的父母卻剛好相反,因為只有這一個孩子,所以希望子女盡快結婚生子,傳宗接代。這種子女對婚姻積極性降低和父母對子女結婚期待變高的矛盾因此愈演愈烈,這種矛盾在很長時間內都不可能消除。
逼婚現象,集中地反映著世代之間婚戀觀的差異和矛盾,個人、家庭、社會,都已經體驗到了時代轉型過程中的疼痛。
“男性同樣是逼婚逼育的受害者。社會發展到今天,對個體而言最大的好處是獲得了更廣泛的自由選擇空間,其中最主要的是生活方式。而為了周圍長輩和他人的眼光來安排自己不情愿的人生,是一種奴役性的倒退,無幸福可言。”有網友如此表示。
作家侯虹斌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父輩們才不管自己的孩子們喜歡怎么樣的生活,他們只要求你符合他們的期望,符合這個社會最常見的邏輯。要求服從、要求整齊劃一、消滅私生活,是中國綿延數千年的傳統。”
作家六六表示:“那些過年逼婚的父母親戚朋友們,想想你們自己的婚姻是否比蜜甜再勸單身入圍城吧!一面彼此惡言相向、以淚洗面、懷疑愛情、為孩子湊合,甚至在婚內腳踏兩只船,一面鼓動別人過上跟自己一樣糟糕的生活。這究竟是你們的祝福還是你們的報復?有時候單身是比結婚遭罪更好的選擇。”
六六的話并非信口雌黃,據統計,在京滬粵地區,80后一代的離婚率已經超過50%,其中有很大比例都存在雙方父母介入小兩口婚姻生活的情況。而更是有已婚朋友現身說法:“當初結婚,就是迫于父母壓力,找了個人湊合結了婚,現在呢,看到我不幸福,又開始逼著我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