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坤 劉舒


尊老、敬老、愛老的話題引人關注。怎樣才能讓老年人身體健康、心情愉悅呢?遼寧省舉行的一場老年人風采展示會給人啟示。
退休后成立大豆育種研究所,十幾年來自帶干糧住在田間地頭搞實驗,培育出多個新品種的78歲農業專家單維奎;倡導“余熱生暉,晚霞出彩”,組織1000多名退休技術員為企業建言獻策的老工人石忠華;兩次回家又兩次“復出”,退休后先后擔任過居委會主任、老年旅游志愿者服務團團長的老公務員李軍……
2014年9月,在遼寧省老年服務協會舉辦的一場別開生面“老有所為風采展示會”上,幾位風采人物的故事讓眾多老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與普通的尊老、敬老活動將老年人作為關心、幫助的客體不一樣,這場展示會鼓勵老年人主動作為,開啟人生“第二春”,在“老有所為”中尋求“老有所樂”。
當前,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在養老問題上,一直存在“積極養老”和“消極養老”兩種不同觀念。消極養老提倡居家安閑度日,無需再為國家、社會和家庭操勞,只求安度余生;而積極養老則倡導老年人用自己積累的知識、技能和經驗,多做有益于國家、社會和鄰里之事。實踐表明,積極養老更受老年群體的歡迎。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如今老齡人口已是“七十不稀奇,八十不算老,九十不少見,百歲不難找”。越來越長的人口壽命,見證了“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等社會保障體系的日漸完善,老齡工作在這一基礎上應不斷提升。
各級政府部門應重視老年人是社會的寶貴財富,開發“老年人力資源”,支持“老有所為”群體以適當方式參與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之中。此外,要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搭建引導、服務“老有所為”的平臺,通過輿論宣傳改變老年人及全社會的舊有觀念,同時為老年群體排憂解難,讓他們健康、輕松地參與到社會服務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