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分析高校職業指導中存在的問題,有助于提高職業指導的質量,幫助學生更好地擇業、就業和實現更好的職業發展。本文指出了廣州地區高職院校在開展更高質量職業指導中存在的問題,并對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
關鍵詞:職業穩定;發展;評估
中圖分類號: G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19-113-2
0 引言
高校職業指導不僅要為大學生擇業和就業提供咨詢和指導,還需要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穩定和發展提供更多有效的指導和幫助。高校只有不斷提高大學生職業指導的水平和質量,才有可能實現就業質量的進一步提升。但是,到目前為止高職院校開展更高質量的職業指導工作還處于較低層次和水平的起步發展階段,更高質量的職業指導工作還未得到足夠的重視。部分高職院校開展更高質量的職業指導出現了一些問題,以廣州地區的高職院校為例,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1 職業指導工作的實效不足
實現更高質量的職業指導應該是幫助大學生穩定就業,并實現職業生涯的持續發展。然而,在實際的工作中,部分高職院校職業指導實效不足。
職業指導人員在對大學生做擇業和就業指導時,沒能綜合考慮學生的專業技能、性格、就業興趣等特點與用人單位的企業文化、崗位設置、所有制性質、工作環境等因素之間的適配性,就盲目推薦學生就業,造成大學生職業不適應、跳槽頻繁,影響職業穩定和職業生涯發展。例如,根據筆者所在高職院校2012級畢業生跟蹤問卷調查(如圖1)發現(其中發出問卷700份,回收610份),在被調查的610人當中,工作后在同一單位未跳槽過(工作一年半以上)只有233人,占總人數的38.2%,而61.8%的畢業生就業后經歷過一次甚至多次跳槽,這充分反映了在職業指導工作中缺乏實效性,影響實現更高質量的職業指導。
2 缺少全員化指導
高職院校要開展全員化的職業指導,應集中各方面的人員和力量共同來參與,組成立體的、多元化、網絡化的職業指導結構,形成校領導班子、中層干部、就業指導教師、班主任、學生代表組成都五級工作網絡和形成全員化職業指導的氛圍,引導大學生將自己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幫助大學生認識自己、認識職業,并能夠結合自己的興趣、性格、能力傾等因素自主探索職業生涯道路,實現職業穩定和生涯發展。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職業指導工作的參與者則只有職業指導教師,沒有形成全員化的職業指導氛圍,職業指導效果不明顯。根據廣州地區6所高職院校200名職業指導人員進行調查(見圖2)發現(發出問卷200份,回收問卷182份,有效問卷180份),在被調查的180位職業指導人員中,僅12人認為本校全員化職業指導開展的較好,占調查總人數的6.67%,其中有105人認為全員化職業指導工作開展的較差或沒有的,占總人數的58.33%,另有63人認為一般。由此可見,高職院校全員化職業指導較為欠缺,影響實現更高質量的職業指導。
3 職業指導形式單一,內容缺少針對性
一是職業指導形式單一。
實現更高質量的職業指導應采取各種形式,并能體現科學性。但高職院校更高質量的職業指導基本采取“三大一會”的形式,就是“大講座、大課堂、大報告以及校園招聘會”,其中專題講座泛泛而談,沒有一對一的針對性效果;就業經驗報告,往往其就業過程沒有可重復性,實際意義并沒有想象中的重要;校園招聘會如蜻蜓點水,紙上談兵,僅僅流于形式而已。具有針對性的方法,例如專家的咨詢、小組的討論、就職的模擬、情景式的面試, SYB創業培訓、大學生自主創業帶動就業的典型事例等形式都極少運用到實際的更高質量的職業指導工作中。
二是職業指導內容與學生需求不相適應。
根據筆者所在高職院校對2014級500名在校大學生調查問卷(見表1)發現,學生對職業指導內容需求最多的是職業取向分析、職業定位,占調查總人數的49%,其次是求職技巧和政策法規,分別是25%和20%,還有就業心態,職業規劃等指導。而一些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程的授課各自為政,指導課程內容滯后,授課方式較為隨意,教學大綱、授課內容沒有統一標準,質量無從談起。
高職院校在實現更高質量職業指導中出現的上述問題,和高職院校職業指導中的認識偏差、缺全員化指導、人員不足等因素有很大關系。筆者主要討論以下三個方面:
4 認識存在偏差
在工作觀念上,對更高質量的職業指導的內涵理解不全面,具體表現為:部分職業指導工作人員片面地看待更高質量職業指導,簡單的把大學生職業指導理解成僅僅是幫助學生找到工作或落實就業單位,至于這個工作是否適合學生的性格,學生是不是能夠充分發揮特長和能力,是否能夠實現未來的職業發展則較少關心。此外,還有些高職院校領導和教師認為職業指導是就業指導中心的工作,與己無關,難以形成職業指導的氛圍。造成職業指導缺乏實效、缺少全員化指導、指導形式單一、內容缺針對性等問題,影響實現更高質量職業指導。
5 職業指導人員隊伍缺乏專業化
實現更高質量職業指導中職業指導人員隊伍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職業指導隊伍數量不足。
目前廣州地區各高職院校在校學生少則一萬人,多則兩三萬,要做好如此龐大數量的學生的職業指導,需要大量專業的職業指導人員。一些高職院校職業指導人員數量少,且還要負責企業接待、舉辦招聘和會、檔案管理、畢業生派遣等工作,日常事務繁忙。例如,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有在校校生1.3萬人,職業指導人員共60人,其中包括行政領導10人,院系輔導員42人,就業部門行政人員6人,全部為兼職人員,無法將全部精力用于學生的職業指導,難以實現更高質量的職業指導。
二是職業指導隊伍專業化。
廣州地區高職院校職業指導人員中有80%以上為兼職人員,這些人有部分沒有職業指導師或者職業咨詢師等資格證書,缺乏生涯理論、人職匹配、預防性職業指導等有關職業指導的理論知識,沒有掌握職業咨詢、人員素質測評、生涯設計等技術,也沒有參加過職業指導方面的培訓研討,因此專業水平不高。據廣州某高職院校有關“學生對就業指導者專業素養的評價”調查中,50%以上的人認為職業指導者的專業素質不高,近30%人認為就業指導者專業素質較低低,難以滿足學生需求,因此造成職業指導缺乏實效、缺少全員化指導、指導形式單一、內容缺針對性等問題,影響實現更高質量職業指導。
6 缺乏有效評估獎勵機制
有效的職業指導評估獎勵機制可以對職業指導人員的工作進行考核、評估和獎勵,這不僅有助于職業指導人員看到自己工作的成效、改進工作不足、激發內在動力、提高工作積極性,確定自己職業指導工作的目標。
同時,高職院校通過建立有效評估獎勵機制,引導職業指導人員將評估體系作為開展工作依據,鼓勵他們創新理念、完善課程、采用多樣化指導方式、提升專業能力,開展個性化指導等。
因此,在實現更高質量的職業指導中,高職院校應充分認識到建立職業指導評估獎勵機制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加速建立職業指導評估獎勵機制。
但是,部分高職院校缺乏有效的評估獎勵機制,導致職業指導人員展工作時盲目、被動,缺少動力、依據和積極性,職業指導工作被邊緣化、次要化,變成就業指導中心人員在完成自己的行政工作之余的捎帶任務,做與不做一個樣,做好做壞也沒差別,因此造成職業指導缺乏實效、缺少全員化指導、指導形式單一、內容缺針對性等問題,影響實現更高質量職業指導。
參 考 文 獻
[1]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培訓就業司,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創新職業指導——新理念[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第1版.
[2]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培訓就業司,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創新職業指導——新實踐[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第1版.
[3] 王秋萍,呂麗紅.高校職業指導現狀芻議[J].中國職工教育,2013,(12).
[4] 呂麗紅,徐波,王秋萍,等.淺談就業指導課的健康發展和有效指導[J].東方企業文化,2013,(1):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