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權 于鳳靜
【摘要】中國海洋文化的全球傳播是建設陸海兼備文明型國家的有力支撐。“一帶一路”愿景下,把握“絲路文化”的國際研究與復興熱潮、“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絲路規劃與實施,以及國內山海統籌、海陸聯動的開放開發布局等現實契機,可以充分擴大中國海洋文化的全球傳播與影響,有效地促進中國陸海兼備的文明型國家形象的建構。
【關鍵詞】一帶一路;絲路文化;中國海洋文化;全球傳播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底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下文同)的倡議后,這一戰略構想備受世界矚目,其陸海統籌、合作共贏的宗旨,框定了我國創新區域合作模式、堅持陸海相依方針、面向全球發展的全方位開發格局。2016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的講話上,習總書記再次強調:“中國堅定不移實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在‘一帶一路等重大國際合作項目中創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對外開放格局。”
絲綢之路是陸路與海路的交通大集合,“一帶一路”更是陸地和海洋全方位、立體化的開發和連通。某種意義上,“一帶一路”就是統籌陸海兩大方向,連接三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五大海——里海、波羅的海、黑海、地中海、紅海廣闊地域,貫通從太平洋到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商貿、文化大通道,是破除陸海割裂、區域阻隔,構建聯通世界、陸海一體的戰略大走廊。因此,從海洋對“一帶一路”支撐的維度上看,“一帶一路”可以說就是海洋事業的大開發、大發展,就是海洋文化的大傳播、大交流。
海洋文化是因海洋生成、創造的文化,有物質、行為、制度和觀念四個層面。中國海洋文化包括海洋物質文化(如海洋物質遺存、絲綢瓷器、船槳鹽田等)、海洋行為文化(海洋旅游、海洋開發、航海技術等)、海洋制度文化和海洋觀念文化(如海洋藝術、價值理念等)。可是自明初實行海禁政策尤其是在鄭和七下西洋后的近600年來,中國陸海文明發展失調,海洋文化傳播不興。即使至目前,我國海洋文化傳播的實踐和理論研究的態勢都不容樂觀。在當今的海洋世紀,我國的海洋文化傳播基本置于大眾傳播的狹小地帶,海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滲透力較為軟弱,國內民眾的海洋意識嚴重欠缺。在專業性的學術領域,關于我國海洋文化的大眾傳播研究“仍是一個較為弱小和荒蕪的領域”[1],當下探討“一帶一路”愿景下絲路文化與海洋文化、絲路精神與中國海洋文化精神之關系的研究成果更是鮮見。從整體上看,我國新聞傳播界對在“一帶一路”愿景下對開展中國海洋文化全球傳播的研究和關注遠遠不夠,缺少對這一問題的系統梳理和學理思考。
中國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對中國來講,“一帶一路”實際就是將開放的海洋體系同相對封閉的大陸體系進行整合的一種嘗試,既發揮傳統陸上文明優勢,又推動海洋文明發展,構建中國陸海兼備的文明型國家形象。這不但需要海洋事業發展的硬實力,更需要海洋文化軟實力的支撐、導向和引領。世界海洋時代的發展需要中國的海洋文化,“一帶一路”的建設和開發也離不開中國海洋文化的傳播。因此,探索、把握在“一帶一路”愿景下中國海洋文化全球傳播的契機,改變我國以陸地思維為主導的區域性傳播體系,從而滿足海洋時代對海洋文化的傳播需求,[2]促進我國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相輔相成,已成為具有戰略性、緊迫性和現實性的重要課題。
基于此,本文提出在“一帶一路”愿景下實現中國海洋文化的全球傳播必須把握如下三個契機。
一、“絲路文化”的國際研究與復興熱潮,有利于擴大中國海洋文化的傳播與影響
不管是“絲綢之路”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目前均已成為國際通用的學術名詞,絲路文化也成為國際學術研究的熱點對象。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逐漸顯現,世界各國、各地區間的交流往來進一步加強,人們越來越注意各國歷史上的貿易和文化聯系,“絲綢之路”的研究獲得了空前活力。
1986年,聯合國把“絲綢之路”研究作為重大科研攻關項目,列“世界文化發展十年”三大計劃之首。第二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啟動了主題為“對話之路”的“絲綢之路”研究計劃。1988年,作為對聯合國“世界文化發展十年”計劃的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啟動了“絲綢之路”總體研究計劃。在這一計劃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僅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連續舉行了荒漠路線(西安—喀什)、海洋路線(威尼斯—大阪)、草原路線(中亞)、游牧路線(蒙古國)、佛教路線(尼泊爾)五次國際性考察及相關重大學術活動。我國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專家陳炎先生親身經歷了海洋路線(威尼斯—大阪)的考察。據陳先生介紹,這次考察活動歷經16個國家,在沿途重要港口召開學術研討會多達19場。僅從馬尼拉召開的國際會議上提交的12篇論文來看,幾乎所有論文都涉及中國文化對海上絲綢之路的影響。[3]這些考察以及學術活動,大大拓展了“絲綢之路”研究的領域,促進了“絲綢之路”沿線地區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和理解,尤其傳播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海洋文化。
耶魯大學歷史教授和作家芮樂偉·韓森(Valerie Hansen)曾指出,貿易并非絲綢之路的首要目的,絲綢之路之所以改變了歷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絲綢之路上穿行的人沿途播下了文化的種子。[4]21世紀以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迅速發展,尤其是在中國明確了構建“一帶一路”的宏大愿景之后,研究絲綢之路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宗教和科學技術等方面對整個東西方文化之間的交流作用,已成為當今學術的熱點和重點。
陸海兩道的絲綢之路還是“茶葉之路”“瓷器之路”,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聯通了歐亞大陸、中國與非洲的文明交流,進而形成的絲路文化也成為絲路沿線國家世世代代共同的文明成果。在當前“一帶一路”的愿景下,絲路文化和中國海洋文化的傳播有著更為豐富、更為深刻的聯系和互動。為此,進一步培養和明確中國海洋文化傳播的協調、共享和多元理念十分重要。
傳播的協調理念。承載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精神的絲路文化之所以為沿線眾多國家所認同,就是因為這是不同的文化在古絲綢之路上相互激蕩、積淀而形成的世人共知和推崇的文化,是多元文明碰撞與交流的遺產。作為絲路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的中國海洋文化,依托絲路文化廣受認同的基礎及其廣泛的傳播渠道,會較快地得到國際社會、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理解和矚目。
傳播的共享理念。絲路文化一直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絲路精神也并非中國獨享。絲路文化既體現了對古絲綢之路精神的繼承和發揚,也在不斷注入時代的精神和社會發展的新內涵。
學界一般公認開放性、多元性、兼容性、崇商性和冒險性是海洋文化的基本特質,從2000多年來中國的海洋綜合實踐活動來看,中國海洋文化顯示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這與絲路文化的核心理念相契合。因此體現海洋時代新內容、新理念的中國海洋文化憑借絲路文化這一平臺進行傳播,一定能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帶來新的海洋文化成果和海洋發展前景,使其共同分享中國海洋事業和海洋文化發展的新成果、新理念。
傳播的多元理念。“一帶一路”的愿景是建立在文明融合而非文明沖突的立場上,可以為世界主要文化的傳承者提供對話與交流創新的平臺。中國海洋文化是近代以前世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五大海洋文化系統之一,對中國乃至世界文化都曾產生過積極的影響。[5]在絲路文化傳播中,中國海洋文化同古地中海文化、古印度海洋文化、北大西洋海洋文化與南太平洋海洋文化并不沖突,也不相互抵觸,而是多元共存,并行不悖。
“一帶一路”愿景下文化建設的著眼點是各相關國家多元文明的群體性復興,以文化的交流交融為經濟建設搭橋鋪路。這促使各相關國家不斷提升文化的對外開放水平,通過文化的傳承和創造性轉換,使古老文明在現代社會煥發出新的活力。不同文明間的交流與相互碰撞,能產生更具寬容精神的共同文化,這比單極思維展示的世界圖景更加豐富多彩,更有效率,更具包容性。而中國海洋文化和解包容的精神恰恰與開放包容的絲路精神相契合,因此,圍繞“絲綢之路”的國際研究熱潮,借助絲路文化的復興與交流契機,中國海洋文化不僅可以展示與絲路文化內在的聯系和豐富的內涵,而且可以確立與絲路文化理念的契合點和共同點,進而為擴大中國海洋文化的傳播與影響打下文化和思想基礎。
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國際組織的絲路規劃與實施,能夠促進中國海洋文化的傳播
“一帶一路”雖系中國政府首倡,但由于絲綢之路沿線具有重要的區位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圍繞著絲綢之路的各種國際策略在20世紀90年代已經濫觴:1997年前后,日本、吉爾吉斯斯坦、伊朗、哈薩克斯坦、美國、俄羅斯等國家紛紛提出自己的“絲綢之路”發展計劃,一些雙邊和多邊的國際組織也加入進來。為擺脫對有關國家的依賴,發展和提升自主的經濟和文化實力,中亞國家如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在2010年前后紛紛提出了自己的國際發展戰略。這些發展戰略在強化獨立自主發展經濟的同時,同樣都重視與周邊國家的合作與協調。在當今世界的經濟格局中,中亞處于歐洲和亞洲東部這兩個世界上最重要經濟圈的中間支點位置。中亞國家要把地緣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可持續發展的實力,向西就要連同里海、黑海、地中海、大西洋的海洋優勢,向東就要借助中國的東海岸面向太平洋的優勢,以謀求自身的開拓和發展。顯然,中國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與中亞國家希望借助“絲綢之路”復興發展本國經濟的構想不謀而合。因此,從世界的經濟格局和“一帶一路”框架上看,沿線中亞各國拓展東西、聯通海洋的戰略舉措也必然倚重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和海洋文化的興盛,這為中國海洋文化的全球傳播提供了現實的傳播契機。
在東南亞,盡管一些域內國家與中國在海洋權益方面存在爭議,但越南、新加坡、印尼、老撾、泰國等依然就“一帶一路”和“兩廊一圈”①、開拓第三方市場、融資服務、高鐵合作等與我國展開磋商,“孟中印緬經濟走廊”規劃的進一步完善,“中巴經濟走廊”框架下重要項目的陸續開工,中亞、南亞與東亞的相互對接與溝通不僅有望成為現實,也使各國的陸海文明進行著大規模的交流與傳播。
為此,中國海洋文化的全球傳播必須先消除以下幾個認識上的誤區。
誤區之一:“一帶一路”的中亞、西亞國家多屬于內陸地區,不需要對其開展中國海洋文化的傳播。
“一帶一路”的構建將要打破的正是長期以來陸權和海權分立的格局,實現陸海連接雙向平衡,推動歐亞大陸與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完全連接的陸海一體化,形成陸海統籌的經濟循環和地緣空間格局。“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強調的合作共贏,既離不開內陸國家與海洋國家的合作,更離不開內陸文明與海洋文明的溝通。而對內陸國家大力傳播中國海洋運輸、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工程裝備、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與提升的信息,也會使內陸國家積極搶抓我國構建“一帶一路”愿景的戰略機遇,進而為內陸國家帶來合作與發展的機緣。
至于中國的海洋旅游、海洋藝術、海洋規劃等文化信息的推廣與傳播,當然會給內陸國家打開了解中國的另一扇大門,感受中國作為一個海洋大國的經濟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扭轉中國內陸型的農業大國的形象,提升中國陸海兼備的文明型國家形象。
誤區之二:東海、南海等海洋權益爭議地區要慎重對待中國海洋文化的傳播。
毋庸諱言,我國目前在黃海、東海、南海等海域與相關國家都有海洋權益方面的爭議,尤其在南海區域,形勢更為復雜,輿論多種多樣,話題較為敏感。正因如此,中國海洋文化在此區域及相關國家的傳播就更顯其重大的意義和作用。
如前文所述,中國海洋文化顯示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理念。中國海洋文化和解包容的精神體現在黃海、東海、南海堅持的行為準則中,就是通過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方式與有爭議的國家實現共同發展;中國海洋文化和睦合作理念就是各國要通過合作共贏的方式開發海洋資源,共享國際航道安全,維護海上貿易秩序;中國海洋文化和平發展精神就是真正認識海洋,相互聯通依存,要善待海洋,堅持可持續地開發和利用海洋。[6]由此可見,中國海洋文化在東海和南海等海洋權益爭議地區的傳播不僅不應受限,反而應大張旗鼓地去傳播自己的海洋規劃和發展理念。
誤區之三:先行做好海洋文化的國內傳播,然后再去拓展全球性傳播。
我國“一帶一路”的愿景規劃確立了陸海統籌、合作共贏的宗旨,框定了我國創新區域合作模式、面向全球發展的全方位開發格局。因此,對中國海洋文化的傳播就沒有先后之舉、內外之分,而是要全球傳播,全面推廣。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同時也需要中國全社會積極參與到國際海洋事務中去。目前,國際海運、海洋環保、海上資源開發、海上維和、海上國際聯合軍事演習等全球性事務中,中國不僅都在積極參與,也主動與他國進行合作。重視海洋全球參與的信息傳播,可以為提高中國在處理國際事務尤其是海洋事務中的地位和實力奠定一個良好、內行的海洋國家形象。
當然,中國海洋文化傳播的策略和具體對策要講求精細的步驟和內外之別,但在傳播的大局認識和綜合規劃之中,一定要摒棄狹隘的地域思維和內向意識,樹立陸海統籌、內外兼顧的“一盤棋”式的全球思維和全域傳播意識。
三、國內山海統籌、海陸聯動的開放開發布局,可助推我國海洋文化在國內的全面傳播
“一帶一路”即使在國內也超出了“帶”和“路”的含義,可以說是山海統籌、海陸聯動、東西互濟、南北聯通。在國內,“一帶一路”分西北、東北、西南、內陸、沿海和港澳臺等地區板塊。正是在這種愿景和布局中,我國各地區均看中了海洋時代的發展特色和提升空間。除了沿海省份依靠地緣優勢打造“一帶一路”的海上樞紐、門戶和戰略支點外,各內陸地區省份也積極開拓“一帶一路”與海洋的大通道。
“一帶一路”發展愿景和構建幾乎覆蓋中國大多數省區,全國山海統籌、陸海相依的發展模式徹底改變了之前點狀、塊狀的發展格局。與之相適應,對中國海洋文化國內傳播的認識也要提升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一)強化海洋文化內陸地區與沿海地區“一盤棋”式的傳播理念
“一帶一路”的發展愿景從橫向看,貫穿中國東部、中部和西部,溝通我國的內陸地區和沿海地區;從縱向看,它連接了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并且不斷向中亞、東盟延伸。這一強調省區之間的互聯互通、海陸聯動的發展格局不僅將改變中國區域發展版圖,而且也昭示著中國海洋文化在中國廣大地區尤其是內陸地區傳播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015年10月30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一則消息——《新疆和田近6000人告別苦咸水》[7],報道了由天津海水淡化研究所承建的和田地下水改良工程落成產水,新疆和田縣布扎克鄉近6000名維族群眾告別苦咸水這一新聞事件。該新聞報道引用海水淡化科研技術人員的話指出,平時看起來“不相干”的海洋部門也可以為新疆民族地區解決民生問題,海洋科技同樣可以在西部建設中大有作為,由此深刻地挖掘了海水淡化技術對西部大開發的作用和意義。“一帶一路”作為我國新的改革開放的愿景規劃,將從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打破長期以來內陸與沿海分立的格局,也將西北、西南地區納入到開放的前沿,破除陸海割裂、區域阻隔,實現陸海平衡發展。“一帶一路”的發展現狀要求我們對中國海洋文化的傳播必須具備海陸統籌、“一盤棋”式的認識高度,只有在這個高度上進行海洋文化傳播,才有可能在內容上具有較宏闊的視野和綜合的格局,進而增強海洋文化傳播的深度和廣度,為受眾帶來全景式的感受和全面的閱讀效果。
(二)重視建立海洋文化針對國內民眾親民式的傳播平臺
國內山海統籌、海陸聯動、全面開放開發的戰略規劃與實施,是中國全社會關注、參與海洋事業、海洋文化發展的大好時機,也是全面提高全民的海洋意識、海洋思維,扭轉中國內陸型農業大國的形象,樹立中國海陸兼備、有實力、負責任的海洋大國形象的最佳機緣。然而,正如有的論者所說,我國目前海洋文化傳播的內容,官方消息來源占比過大,學者、協會、個人、個體經營者占比太小,親和力不夠。[8]海洋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海洋強國的建立,都必須依靠公眾及社會團體的支持和參與,海洋文化訊息也必須在親民的平臺上進行傳播。這種親民平臺的性質,重要的是對海洋文化、海洋事業的民生視角解讀和傳播媒介使用的普遍性和參與性,使中國海洋文化的傳播真正與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保持“零距離”接觸。
當今“一帶一路”的開發和推廣,不僅是各國經濟和貿易全面發展的機會,也給中國文化和世界各地文化的傳播帶來了巨大的契機。“一帶一路”陸海統籌、合作共贏的宗旨為中國海洋文化搭建了國內、國際傳播和交流的平臺,提供了中國海洋文化融通發展的機遇。在“一帶一路”愿景下,中國海洋文化完全可以也能夠把握“絲路文化”的國際研究與復興熱潮、“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絲路規劃與實施,以及國內山海統籌、海陸聯動的開放開發布局等現實契機,充分展開國內與國際多層面的立體傳播,擴大中國海洋文化的全球影響,實現自身價值、經驗的全面弘揚和高度認同,進而實現與全世界共享中國海洋事業和海洋文化發展成果的目的。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一帶一路戰略構想與中國海洋文化全球傳播之關系研究”(編號15JD710058)和遼寧省社科基金項目“全球傳播視域下中國海洋文化傳播的定位策略研究”(編號L14DXW010)的階段性成果]
注 釋:
①2004年5月20日,越南領導人提出中越合作建設“兩廊一圈”的建議,得到中方積極響應。“兩廊一圈”指“昆明-老街-河內-海防-廣寧”和“南寧-諒山-河內-海防-廣寧”經濟走廊以及環北部灣經濟圈。合作范圍包括中國的云南、廣西、廣東、海南四省區和越南的老街、諒山、廣寧、河內及海防五省市,總面積86.9萬平方千米。
參考文獻:
[1]張君昌.加快面向“海洋世紀”的新聞傳播研究[J].現代傳播,2013(6):138.
[2]陸小華.從陸地傳媒到海洋傳媒——多重視角看海洋危機事件報道的基本原則與思路拓展[J].新聞記者,2011(10):5.
[3]陳炎.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220-223.
[4]芮樂偉·韓森.絲綢之路新史[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297.
[5]劉家沂.中華文明的瑰寶:海洋文化遺產[J].今日中國論壇,2006(9):92.
[6]王義桅.實現中國夢呼喚海洋文明的發展[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94).
[7]余建斌.新疆和田近6000人告別苦咸水[N].人民日報,2015-10-30(13).
[8]李亞虹,張英濤.樹立海洋意識強化海洋報道[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3(1).
(王文權為大連藝術學院傳媒學院講師;于鳳靜為大連民族大學新聞系教授)
編校:鄭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