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寧

【摘要】大數據帶來的新聞變革體現在:海量數據的分析結果讓新聞報道更具深度;可視化呈現方式更易于用戶理解。大數據新聞對社會傳播具有影響決策的功能,可以預測某一領域的發展趨勢,其社交化運作使得新聞具有更廣泛的傳播性。機器生成新聞及個性化定制將成為新聞報道未來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大數據 大數據新聞 新聞變革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大數據開啟了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讓人們的工作、生活和思維都發生了極大的改變。通過大數據,交通部門可以分析出實時路況,農業部門可以指導農民種植,醫生利用可穿戴設備能判斷出佩戴者的身體是否健康……國家“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推進數據資源開放共享。這意味著大數據已納入國家治理層面。
大數據正在改變人類探索世界的方法,正在促使社會政治、經濟等諸多領域發生變革。當然,大數據也加快了媒體的轉型步伐,給新聞的生產方式和生產內容帶來了重大變革。
一、大數據帶來新聞變革的發端
“20世紀50年代,美國就有記者利用大型計算機對政府提供的數據庫中的信息進行分析,以發現和調查新聞事實。”① 近年來,多家國際媒體相繼推出了數據新聞的作品,如美國《紐約時報》、澳大利亞廣播公司、英國《衛報》、英國廣播公司等。國內傳統媒體對大數據的新聞運用始于2014年中央電視臺的“‘據說春運”和“‘據說兩會”系列報道,首次把大數據元素融入新聞并實現了可視化呈現。
而運用大數據更進一步的新聞變革是計算機自動生成新聞。自2004年開始,谷歌、百度的新聞頻道就已經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新聞整合。在金融等某些能持續產生數據的領域,計算機正逐漸代替人類完成新聞生產。例如:“美國Narrative公司利用Narrative Science算法,結合幾十年來保存的所有棒球比賽數據,大約每30秒就能寫出一篇關于棒球比賽的新聞報道。”②
二、大數據帶來哪些新聞變革
(一)海量數據樣本讓新聞更具說服力、報道更具深度
建立在大數據基礎上的調查性報道給新聞報道帶來了質的飛躍。人們不僅僅看到新聞報道中典型的個例事件,而且可以從紛繁的數據中挖掘出個例事件所反映出的深層次問題。2016年4月,《華盛頓郵報》憑借數據解剖美國槍擊的痼疾,獲得了普利策新聞獎“國內新聞報道獎”。這篇作品包含九篇圖文報道和一篇數據庫可視化報道。該數據庫詳細地記錄了2015年全美警察槍擊案,最終概述:2015年共有984名美國平民死于警察槍口之下,而射殺黑人的頻率是射殺白人頻率的3倍。具有開創意義的是《華盛頓郵報》自己建立了一個美國警察槍擊的數據庫,它包含了990起美國警察參與槍擊的詳細名錄,還包含了被害者的種族、被害環境、是否攜帶武器等諸多訊息,而美國FBI對此的記錄每年都少于460起。通過這樣的數據分析,受眾能夠跳出單一個案的思維框架,重新思考由警察引發的槍擊案及其背后的深層問題。
(二)大數據新聞的可視化呈現比單純的數字呈現更易于用戶理解
大數據新聞的可視化呈現方式包括:圖表、圖形、地圖、動畫等,其核心是把數據放入一定的情境中進行展示。這些視覺工具不僅吸引人的注意力,還能讓觀眾更透徹地了解新聞所傳遞的信息。新華社聯合百度搜索梳理了今年和十八大以來的三年多時間里有關“兩會”的大數據,用數據反映“兩會”的關注熱點。另外,新華社新媒體部還與百分點大數據創新研究院聯合推出《大數據看兩會》專題。根據在新華網、人民網、網易、新浪、騰訊、搜狐等網站抓取的數據,從2016年3月1日到15日,總結出了今年兩會關鍵詞云圖和兩會十大關鍵詞等不同圖表,直觀反映出廣大網民對“兩會”的關注度。(見圖1~3)
(三)數據的反向輸送讓新聞具備影響決策的功能
傳統的新聞采編模式是記者采訪,采訪的內容經過編輯、整理、審查再公開發布,受眾是被動接受的。現在,通過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受眾可以自由發聲。這些觀點作為有效數據反向輸送給媒體,經過媒體匯總、分析后成為報道的組成部分。這種采編模式甚至會影響到社會相關機構的決策和行為方式。印度有檔電視節目《Satyamev Jayate》(真相訪談)和一家IT 咨詢公司合作分析大數據。該節目提前搜集網絡上關于節目話題的相關信息,并進行分類、標簽及評分。在以女性墮胎(將未出生的女嬰作流產處理)為話題的第一期節目播出后,有 99.8% 的觀眾認為執行這類手術的醫生應該受到懲處。主持人將這份結果提交給印度政府之后,政府“幾乎立即就同意了改善審判系統”。
(四)大數據賦予了新聞一項新的功能——預測
“預測新聞是根據事物發展現階段的影響要素和特點,對事物發展的規律和走向進行判斷和推測的一種報道。”③傳統的新聞只能報道已經發生的事實,而基于大數據的新聞卻可以預測事物發展的趨勢。新聞報道以大數據為基礎,經過云計算的科學分析,把宏觀、抽象的各種問題深入淺出地展現在大眾面前,并從中找出發展規律,就可以給社會決策提供預見性內容。
數據新聞界的權威數據新聞獎(Data Journalism Awards)于2015年設置了一類新的獎項:專題預測性報道。該獎項的首個獲獎作品《二氧化碳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預測了從1860年到220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相關情況和問題。通過對歷年數據的分析,預測了從現在起至2200年每年全球碳排放的具體數量和升降情況,并得出了油氣資源將在2033年左右完全耗盡的結論。
(五)社交化運作使得大數據新聞具有更廣泛的傳播性
大數據的運用讓媒體與受眾的互動更加頻繁,新聞的傳播力大大增強。通過網絡的社交性,更多用戶參與到數據新聞的生產與傳播中,新聞產品得以在社交網絡不斷轉發、評論,形成多次傳播。媒體設計的新聞產品越新穎獨特越能吸引受眾自發參與,其傳播效力越大。今年的“兩會”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通過多屏互動的創新報道成為潮流。例如:鳳凰衛視推出電視、網絡加移動端的全媒體網絡報道就受到了年輕人的熱捧。《兩會連連看》每天用20張獨家照片展現兩會花絮,每日獨立訪客(UV)高達133萬,日轉發次數超過13.8萬;《北上廣深體驗記》采用微信圈中最潮的H5形式,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生活質量進行了病毒互動式調查,用真實數據反映一線城市的生活壓力,被刷爆朋友圈;《代表委員朋友圈》通過直播參會代表的朋友圈,呈現了代表們對兩會提案的真實觀點,獲得了大批年輕人的點贊、評論和轉發。
三、大數據時代傳媒界面臨的現狀
(一)傳統媒體及其從業者轉型是大勢所趨
1.缺乏大數據平臺和數據分析人才的傳統媒體紛紛擁抱互聯網公司,積極尋求合作共贏
大數據時代,誰掌握數據誰就擁有了發展利器。《一點資訊》執行總裁李亞在今年4月舉行的高峰對話中表示:“在中國和美國,最大的媒體公司都是平臺型的互聯網企業,怎樣提供更好的價值和品類,數據是關鍵。”④
目前,抓不住數據源是傳統媒體面臨的最大困境:雖然擁有廣泛的受眾基礎,但開放式的收聽、收看模式卻難以獲取有效的受眾數據。為盡快適應形勢變化,解決技術難題,傳統媒體加快了轉型步伐,紛紛成立新媒體部或是新媒體公司。他們或自行研發軟、硬件,將自身受眾轉化為數據源;或與互聯網公司聯合,直接使用成熟的數據平臺。近年來,不斷有傳統媒體與互聯網公司跨界合作,共同開拓數據報道新領域。2013年9月,華為公司與中央電視臺在大數據領域達成戰略合作;2015年6月,上海文廣集團與阿里巴巴集團簽訂合作協議,共同打造第一財經傳媒有限公司,馬云當場宣布今后阿里巴巴擁有的所有數據對合作伙伴開放;2016年5月16日,廣東廣播電視臺與多家單位合作推出了國內首檔電視節目《新聞大數據》,首次把大數據新聞作為固定欄目內容播出。
2.新聞從業者面臨思維及能力的轉型
大數據新聞需要技術先行,數據的采集、分析是第一步,而傳統的新聞報道則是以記者直接采訪當事人、了解新聞事件要素為首要條件。過去,數據只是作為新聞素材,為報道提供依據;而現在,數據將成為新聞報道的基礎。這一變化需要新聞從業者改變思維,從過去的搶新聞熱點、報道事件具體內容向用數據解釋新聞、挖掘深度報道和預測新聞轉變。
“麥肯錫咨詢公司報告預測,到 2018 年,僅美國將面臨 14 萬到 19 萬高級數據分析師短缺的情形。中國的短缺情況應相去不遠。”⑤ 媒體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新形勢下,新聞從業者應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斷學習并掌握計算機算法、數據分析技術,進一步提高剖析社會政治、經濟問題的思辨能力,靈活運用大數據采編新聞。
(二)大數據新聞的生產過程考驗著從業者的新聞判斷力
1.數據的采集分析過程需要進行新聞判斷
現階段,媒體獲取的數據有時會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數據是各家互聯網、軟件公司的壟斷資源;政府各部門的數據信息沒有完全公開;部分公開的統計數據存在水分。雖然數據是客觀的,但選取運用數據的行為肯定有一定的傾向性,這就要求新聞從業者對所挖掘的原始數據進行必要的新聞判斷,盡可能還原事物的本來面貌。
2.新聞報道要根據數據的分析結果對事物的內在邏輯進行判斷
當少量樣本變成了總體數據時,人們無需探求“為什么”而只需要知道“是什么”就可以處理問題。大數據告訴了人們可以將不相關的兩個事物聯系起來,關注的不是原因而是結果,而新聞的特性決定了需要深入探究數據背后不相關的事物之間為什么會有聯系,要尋求因果。所以,新聞報道如果僅僅停留在數據的相關關系層面是不夠的,應關注數據背后的因果關系,深入分析事物之間的內在邏輯,找到事態變化、社會進步的真正原因。這都對新聞從業者的新聞判斷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新聞判斷力的更高要求還體現在:新聞從業者拿到數據分析結果后要能準確預測出某一領域的發展趨勢,從而為社會決策提供正確指導。
(三)新聞報道獲取大數據時面臨隱私侵權的問題
互聯網的發展、智能手機的廣泛使用使得數據來源快速增加。搜索引擎、微博、微信、各種應用軟件讓現代社會變得越來越透明。每個人的位置、通話、網絡搜索、瀏覽、購物、在社交媒體的對話、評論等都留下了痕跡。所有這些數據通過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表現形式被各類移動通訊、互聯網技術公司掌握。據創新工廠合伙人郎春暉介紹,目前大約有40家公司擁有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的行為數據。由該公司孵化的一個手機內存項目可以24小時在后臺獲取用戶信息,覆蓋4億部智能手機。這是獲取大數據的極佳渠道,但同時也存在著大規模泄露個體隱私的風險。
媒體在獲取大數據時如何避免侵犯個人隱私權同樣成為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一方面,當數據量越來越大,算法越來越優化之時,侵害隱私權的成本大大降低;另一方面,獲得隱私權主體(指用戶)知情同意的成本卻又大幅增加。而且基于大數據而形成的媒介受眾市場,由于數據的貢獻者太多,要取得所謂的知情同意十分困難。”⑥
四、大數據新聞的發展趨勢
(一)機器生成新聞的嘗試
南京大學傳媒學院曾經啟動了一個機器人新聞的實驗,在觀眾身上放置一些傳感器,測試他們看戲劇時的情緒。通過一個叫自動寫作服務Narrative Science的軟件搜集用戶數據,自動放入相應模塊里。比如:搜集觀眾手機發送的比賽信息就可以知道這場比賽的過程、戰況。把這些數據放到關于比賽的模板中,同時讓媒體和觀眾參與,新聞就可以由機器人來完成了。上海第一財經更進一步,“推出的‘大數據金融終端可利用自動分檔、建立模型等方式,將從傳統的人眼閱讀新聞變成機器閱讀,可以為閱讀人群提供隱藏在新聞背后的信息。整個系統可以把一條新聞組裝成一個專題,50個事件就是50個專題。”⑦
(二)個性化的大數據服務是未來新聞報道的發展方向
滿足用戶對信息的個性化需求是媒體的創新嘗試。媒體可以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的分析結果,根據用戶的習慣精準推送其所偏好的新聞。百度于2005年就推出了個性化新聞訂閱服務,近年來“今日頭條”等新媒體基于用戶興趣和數據挖掘的個性化新聞推薦也獲得了成功。
媒體的新聞服務還可利用大數據解決用戶困惑的問題。美國的Five thirty eight數據博客在2014年5月23日開辟《親愛的莫娜》專欄回答提問。與傳統專欄的不同之處在于,作者利用美國范圍內的大數據,只提供各種數據的分析結果,讓網友據此來處理當前自己所面臨的問題。
五、結語
“大數據新聞是基于互聯網邏輯的新聞報道,將逐步走向跨領域、跨平臺的開放式、眾包式合作生產,并將之從目前先鋒實驗性質的形態轉變為新聞報道的常態。”⑧目前,我國大數據新聞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可穿戴設備的推廣,再加上物聯網的發展,未來海量個體的各類數據都可以直通互聯網。這些數據直接來源于物體本身,真實而全面。當物聯網發展成熟、我國的信息公開機制健全時,基于大數據的新聞報道將成為深度報道的主流。
面對大數據技術帶來的新聞變革,媒體應順應時代潮流不斷調整思路進行內容生產。不僅僅在新聞報道上與新技術結合,還應在節目生產、活動策劃及宣傳推廣等方面全面運用互聯網思維,突出用戶體驗和個性化定制服務。另一方面,新聞報道在創新思變的同時也應牢記媒體的社會職責,把握好輿論導向。對于充滿正能量的新聞人物和新聞事件依然要大力弘揚。
注釋
卜衛《計算機輔助新聞報道:信息時代記者培訓的重要課程》,《新聞與傳播研究》,1998年第1期。
②韓福恒《大數據時代的新聞變革》,《科技日報》,2013年7月17日。
③趙晨《預測新聞:媒體競爭的新利器》,《新聞傳播》,2010年第6期。
④《高峰對話:大數據時代的媒體變革》,億邦動力網,2016年4月13日。http://www.ebrun.com/20160413/172268.shtml.
⑤張瀟《大數據時代傳媒業的變革》,《今傳媒》,2014年第1期。
⑥林凌 任孚婷《看上去很美:如何面對大數據陷阱》,《新聞戰線》,2015年第10期。
⑦邵思翊 施杭《傳統媒體轉型深耕大數據“烹飪”快餐兼大餐》,中國新聞網,2014年4月25日。
⑧喻國明《從精確新聞到大數據新聞——關于大數據新聞的前世今生》,《青年記者》,2014年第36期。
參考文獻
1.付聰《<華盛頓郵報>憑數據新聞獲普利策獎,這在中國能實現嗎?》,《時代周報》,2016年4月26日。
2.王崇旭《大數據,大影響》,愛范兒網,https://www.ifanr.com/134145,2012年8月13日。
3.《2015數據新聞獎(DJA)獲獎作品一覽》,數據新聞網http://djchina.org/2015/06/23/2015_dja/.
4.《兩會看鳳凰,因為“不同”所以“引領”》,中國網2016年3月14日。
http://www.cet.com.cn/xwpd/shxw/1735144.shtml.
5.彭蘭《大數據對新聞生產方式的變革思考》,搜狐傳媒,2014年1月9日。
(作者單位:南京廣播電視集團)
(本文編輯:劉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