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霜
近日,上海保監局副局長李峰在“上海論壇”上透露,兩年來全國參與以房養老方式的共78人59戶,辦完所有流程的僅47人38戶。
以房養老,是金融養老的方式之一,一個從國外引進的舶來品,是指老年人將自己的房屋產權抵押給銀行或者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可定期獲取一定的養老金直到去世。
2013年9月中旬,《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中首次明確提出,“鼓勵探索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2014年,中國保監會就發布關于開展“以房養老”即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試點城市為北京、上海、廣州、武漢,試點期間自2014年7月1日起至2016年6月30日止。如今兩年過去了,效果卻并不明顯。以房養老在美國、加拿大、日本及澳大利亞等國行之有年,在中國卻遭遇水土不服,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不外乎以下幾點:
以房養老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傳統觀念的問題。中國人講究孝道,即便時代進步,老年人漸漸接受了機構養老等養老方式,但居家養老依然是主流。
其次,在中國有“坐吃山空”的禁忌。前半輩子辛苦付出,到老把房產抵押出去,總讓人有兩手空空的感覺。
此外,房產在國人心中占有特殊地位,房子包含了財富價值、戶籍身份等諸多附加值,若要其把一生的心血抵押、賣給外人,實不容易。
以房養老回報率低,更是核心問題。以國內第一款以房養老保險——幸福人壽推出的“幸福房來寶”的保險費率表計算,70周歲的男性老年人,有價值為500萬元的房產,扣除延期年金保費(一年約3萬元)和保單管理費,每月老人拿到手的養老金約為1.85萬元左右。如果在一般城市,房產估值100萬,每月到手在3700元左右。
這么一算投資回報率,并不比一些理財產品高,再加上國內商業養老保險剛起步,缺少稅收政策扶持。老人怎能輕易舍去自己的老窩,保險公司可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同時,以房養老其最大的麻煩在于房價的起伏波動難以預料。2008 年,美國爆發金融危機后,抵押房產價值急劇縮水,很多金融機構干脆不再提供反向住房按揭貸款產品,4年間,參與這種類型的以房養老的老年人從11萬下降到5萬多。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曾推行福利型以房養老,以居住在東京都附近的兩個地區老年人為對象,由地方自治體負責融資,在以不動產為擔保的前提下為老年人提供家政和護理服務以外,還提供一定額度的醫療費和生活費。不過隨著日本經濟泡沫的破裂,以房養老基本處于停滯狀態。直到近年日本房價的逐漸穩定和養老金制度危機加深,在日本政府的力推下,銀行和地產集團再次推動以房養老。
在幾年前,我國臺灣地區曾發生多起獨居老人坐擁黃金地段的房屋,卻因不符合社會救助資格而餓死家中的悲劇。隨著臺灣房貸市場發展有限,多家銀行將目光轉向已繳清房貸的老年人。銀行推出種類繁多的以房養老項目,反按揭搭售年金險、長期照顧險等保險產品。可同樣因傳統觀念等因素影響,這種商業型以房養老,關注者眾,嘗試者少。
可見,無論哪一類型的以房養老,都是一種小眾的養老方式,更適于“窮得只剩房子”的空巢老人,都離不開市場的選擇與操控。
在多層次養老體系的構建過程中,政府要明確對養老的兜底之責,更要將市場的交給市場。政策設計制定者也應厘清思路,更有針對性地探索,總能摸索出適合我國國情的以房養老模式,徹底把生米煮成噴香可口的熟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