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肅
荀老師:
你好!
兒子結婚后,我和老伴就像失去這個兒子。
兒媳很強勢,不喜歡兒子回家看爸媽。如果兒子自己回來,回去之后她一定問東問西、大吵大鬧。不然就是要有她相伴,兒子才能回來,不過沒待一兩個小時就催兒子趕快回去。兒子一年回家沒超過3次。
兒子和兒媳的家,是跟兒媳的娘家住在同一小區,關系很親近,她對父母悉心照顧,隨時來往,十分殷勤。對我們卻是這樣,差別未免太大,好歹兒子也是我們養大的。我們從小疼愛兒子,用心栽培他,他的學歷和工作都很好,親友都羨慕我們有這么優秀的兒子,我們卻是有苦說不出,當著兒子只有嘆息,因為不想為難兒子。
我身邊有很多老人都覺得兒子一結婚就不見蹤影,好似給“丈母娘家準備的”。這是時代差異還是個人問題?我們該怎么面對這樣的媳婦?
讀者:王楠
兒子兒媳跟家里疏遠,是時代差異,還是個人的問題?我想兩者都有。
時代在變,關系也會改變
婆媳問題,自古有之。現代女性普遍獨立,有工作賺錢的能力,對婚姻有不同看法,跟從前嫁入夫家、完全以夫家為主,大不相同。
從前咨詢案例中常聽到媳婦受盡虐待和壓抑,現在較常聽到婆婆不知怎么跟媳婦溝通。不過不可否認,中間也有個人的差異。
有的女性從小看到媽媽被婆婆欺負,長大后變得很強悍,因為她發誓絕不像媽媽一樣無能,她不想與夫家熱絡,刻意疏離,只跟娘家來往。
另有女性剛結婚時跟夫家一起生活,不過相處并不融洽,她痛下決心搬離,從此不跟夫家來往,完全切斷關系。
每個家庭因不同經歷演變為目前的狀況,不知道你兒媳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除非她愿意說,或透過深度自我探索才知個中原因,但這都不是你們能做的。
我認為,最重要的關鍵還是在你兒子——這個做兒子和做丈夫的人,能不能在3個家庭中間取得平衡點。
在3個家庭中取得平衡
目前兒子跟家里疏離,從生身父母角度看當然很傷心,從小拉扯長大的兒子因為婚姻完全被割離,連看都看不到,情何以堪,覺得都是媳婦不好。
從兒媳的角度看,或許她覺得到夫家一切不習慣,陌生又不自在,不想常去夫家對她來說很自然,不覺得需要勉強而為。
從你兒子的角度看,或許又是另一種感受,他可能也想念父母,但妻子的要求讓他無法招架,只想順著妻子的意思就能好好過日子,至于父母比較不會吵鬧,可以先擺一邊。
這三方的感受和想法都對,只是都沒顧及對方或第三方的感受,沖突和失落由此而生。建議你們不要對兒媳充滿怨懟,而要把重心拉回到兒子的身上。
請你們找個機會,好好地說出對兒子的期盼和思念,別刻意責備他過去的疏忽,也不要批評媳婦的不是。清楚聚焦,不讓情緒性言語或批評模糊焦點,使兒子覺得被嚴重攻擊,反而更想逃離,適得其反。
你們可再讓兒子明白,希望能固定且持續看到他,但也不希望因此讓他跟妻子發生嚴重磨擦,請他先跟妻子商量“多久可以回家一次”或“如果她不想回來,兒子是否可以持續回家看望”,讓他們先討論,能否有基本的共識。
如果你們無法跟兒子清楚表達,或情感上較難理性平和、有較多情緒不滿,那么可以請侄子侄女等兒子的同輩人適時幫忙。跟兒子單獨見面,幫你們說出他們的思念,了解兒子實際的難處。
培養兒子在父母家、岳父岳母家和自己小家三方有平等對待的能量,你們這邊能做的就是給他足夠的親情、支持和尊重。當他有足夠的能量,會體認父母的重要,知道如何跟妻子溝通,一起照顧雙方父母。
也可以鼓勵兒子尋找專業的心理咨商。或許溝通一直是他們婚姻中無法解決的問題,跟夫家疏離只是其中一項。當然也可以把目前失衡的姻親關系帶進咨詢中,透過專業協助,激發出不同的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