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逸
破鏡重圓,苦酒雖苦仍是酒
2013年10月1日,一對花甲老人的婚禮在上海長寧區仙霞西路某酒店舉行。當年一起下放的知青戰友們全都到了,這些年過花甲的老人,忘掉了養生和忌口,像當年下放時那樣,“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有人喝醉了,還有人不知想起了什么心酸事,趴在桌子上哭了起來。
新郎劉國慶拉著新娘孔麗珠來敬酒時說:“我們這些人同窗10年,下放時又在同一口鍋里吃了8年飯,跟親兄妹有什么兩樣?現在大都成了‘空巢老人,以后一定要多聚聚?!?/p>
劉國慶和孔麗珠都是七○屆高中生,畢業后下放到江西生產建設兵團(現在的國營墾殖場)插隊。當時,他們一個班56個學生下放在一個生產隊,大家組成了一個集體戶,劉國慶是團支書,就是“戶主”,孔麗珠和另一位女同學當炊事員,大家同吃同住同勞動。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劉國慶跟孔麗珠悄悄戀愛了。誰知命運弄人,他們沒能在一起。1978年,孔麗珠隨著知青返城潮回了上海。她曾結過一次婚,但由于種種原因,不到一年便離了。眨眼幾十年過去,當年的知青陸續都退了休。劉國慶的妻子病故,唯一的兒子又在國外。在知青們的撮合下,兩人終于又走到了一起。
抱團取暖,煎炸烹炒皆回憶
抱團養老的提議得到了大家、特別是幾位單身插友的響應。插友林康的老伴病逝了,他說:“我一個人生活,三餐根本不想動火,能湊合就湊合一頓,活著沒多大意思。如果插友們真的能像當年集體戶那樣在一起養老,大家知根知底,情同手足,既能解決吃飯問題,精神上也愉快,我完全贊同!”
林康努力在插友中積極奔走,一個星期后,就有9位插友聚到了劉國慶家。這幾個人的家離劉國慶家最遠的也不超過兩站路,來去方便。大家AA制,每人每月拿出1000元當伙食費,輪流做飯,不做飯的就負責刷碗、收拾屋子擦地,吃完飯自由活動,晚上各自回家休息。
第一頓飯是孔麗珠做的。她特地跑到農貿市場買了紅米、芡實、高粱、南瓜等,還有兩瓶高粱酒,這些都是當年他們下放時常吃的食物。葷菜是一只大公雞。吃的時候,大家都說時代變了,當年都害怕吃這些粗糧,現在卻成了保健食品。林康紅著眼圈說:“想想當年太不懂事,有一次饞急了,我和另兩個插友偷了房東家的大公雞,到山里包上泥吃了頓‘叫花雞。房東其實是知道的,但卻一直沒說破?,F在想來,真對不起他們……”其他幾個人也感慨萬千。有人說,孔麗珠做的每一道菜都讓他們吃出了當知青時的味道。有人說已經很久沒吃這么飽了,再加上喝了點酒,最后幾個人竟然哭了起來,唱起了著名的《知青之歌》。奇怪的是,哭完唱完之后,大家心里好受了許多。
這樣的大鍋飯吃了兩個多月,大家感覺心情愉快,臉色都好看多了。有天晚上,劉國慶忽然膽囊炎發作被送進醫院,接著做了膽囊切除手術,孔麗珠和其他插友們輪番到醫院照顧劉國慶。
劉國慶出院后,林康說,目前大家只是在一起吃大鍋飯,并非真正意義上的集體戶,只有大家住在一起,才能真正做到相互照應。不久前,他家拆遷后分得了兩套80平方米的房子,兩套房子挨在一起,中間只隔著一堵墻。只是房子在西郊附近,有點偏。
“雖然有點偏,但空氣好?!贝蠹疫_成共識后,把自己家的房子租出去,然后搬到林康家,又在樓上樓下租了兩套房子。每人都按AA制交了房租。這下,大家成了真正的集體戶。
“幾十年的老同學、老插友在一起,免不了也會有些小矛盾。比如有幾位喜歡玩小麻將,輸贏大了往往就會紅臉。后來我說,既然你們選我當戶主,就得聽我的。以后不準玩大的,小賭怡情,一天內封頂100元。這樣一來,基本沒了矛盾?!闭f起這些,林康有些得意。
其他插友見林康他們生活在一起相互照應,非??鞓泛托腋#粫r有人要求加入。到了2014年夏,這個集體戶里已經有了30多人。
越聚越多,當年插友不了情
集體戶的真正好處是,大家住在一起,誰有個頭痛腦熱的,不說別人也知道。2015年1月12日,陳育紅突發心肌梗死,倒在地上連藥瓶都夠不著。幸虧大家住在一起,被及時發現送進醫院。女兒趕回來時,陳育紅正在住院,被插友們照顧得非常好。陳育紅還沒出院,女兒就得回日本。她流著眼淚說:“這一次我媽媽生病,幸虧有你們這些叔叔阿姨照顧,我放心了?!?/p>
其實,林康跟陳育紅早就情投意合了,只是礙于兒女們的意見,一直沒住在一起。陳育紅經過深思熟慮后說:“我愿意跟老林在一起。為了不給子女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我跟他只辦一個‘內部婚禮,不領證?!绷挚涤行M愧地說:“這太委屈你了?!标愑t說:“我們要理解兒女,你家的財產確實與我無關,我也不想要。都這把年紀了,我不在乎形式,只要你真心對我好就行了。”
插友王國璋娶了江西當地女子為妻,直到退休后才回上海,他建議大家每年回到墾殖場,像當年下放集體戶那樣生活一段時間。53位老知青沒有住進墾殖場的招待所,而是像當年集體戶那樣,住進了一所廢棄的小學里。大家在幾十年前生活過的地方自給自足,吃飽了去小路上散步,有興致了還可以幫老鄉干點農活。其實,類似劉國慶們這樣的知青集體戶、大食堂,在上海已經發展到了十幾個,抱團養老看起來已經成為一種趨勢。老知青們在互助養老的同時,還在集體戶中建立了藝術工作室、健康工作室、DV工作室、茶藝室、老年模特隊、話療小組等,滿足了各種愛好的插友,讓老插友晚年生活越來越豐富、越活越年輕。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