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近日宣布,從2016年起,放開高鐵動車票價,改由鐵總自行定價,并給予鐵總根據市場競爭狀況和客流分布等因素實行一定的折扣票價的權力。學界普遍預計,部分熱門線路的高鐵票價確實存在上浮的空間。
點評:發改委對高鐵定價,是根據里程數乘以固定基價,輔以10%浮動。這是計劃經濟定價的遺留。定價權下放之后,鐵路總公司將自主定價,伴隨的可能性是此種定價權將繼續下放,也許會由地方分公司制定。很多人接受不了,認為定價權下放,意味著提供服務的鐵路部門將肆無忌憚地漲價,剝奪民眾福利。真會這樣嗎?
發改委定價固然有一些低票價福利,代價卻是熱門票價難買,空廂行駛常見,鐵路部門低效,龐大的債務越滾越大,最終由納稅人承擔。鐵路總公司不是鐵路資產的名義擁有者,卻是實際的核算和運營主體。和發改委相比,它對成本和供需狀況更加熟悉。定價權下放后,鐵總為追求自身利益,可以自主調價。
雖說國企不比私人部門,鐵總定價卻比發改委定價接近市場狀態。它關注企業核算,對利潤和虧損有所反應,同時對市場更為敏感,有提高效率的激勵。熱門線路漲價,車票更加好買;冷門線路打折,降低乘客負擔,不僅鐵總賬面好看一些,民眾也獲得好處。這是漸進市場化帶來的普遍好處。
鐵總會把票價抬到高不可攀的地步嗎?顯然不會。下放定價權的一大目的,是讓國企充分追求自身利益。票價過高,乘客望而卻步,換乘其他交通工具,這不符合其利益。鐵路雖是壟斷部門,卻面臨和汽車、航空業的競爭。同樣的道理,在冷門線路,低峰時期,鐵總也有充分的動力降價。國企獲得更多自主權,像私營企業那樣核算成本和利潤,可以清晰地看到國企弊病,一樣可以推進改革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