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倩倩 喻湘龍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傳統民間美術與現代動畫的融合應用,通過對夢工廠系列動畫《功夫熊貓》中民間美術元素應用的分析,闡述了民間美術的特性與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并且以此為依據分析了傳統民間美術在現代動畫設計當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民間美術;現代動畫;水墨;皮影;中國特色
中圖分類號:J0;J9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1-0139-01
一、中國傳統民間美術概念
中國民間美術是指由身處社會下層的勞動群眾根據自身生活需要而創作的,經由集體傳承和歷史積累而不斷發展起來的美術形式。中國的民間美術起于農耕文明的歷史背景和當時壞境所傳達的精神內涵,體現了一種藝術發生時期的造物觀念與生活原型意義的一種審美意蘊,是對人在追求生命價值的一種呈現。民間美術作品為后人提供了豐富的學習和借鑒的資源,主要有民間繪畫、剪紙、皮影和織錦等。動畫作為一種影像藝術與傳統美術相結合而成的現代藝術作品,它的創作過程也是對傳統民間藝術美學特性的借鑒和傳承。
二、傳統民間美術元素在現代動畫中的借鑒與應用
(一)水墨元素在現代動畫中的應用
在社會信息化快速發展的進程中,大眾越來越強調影視作品所帶來的視覺感受和文化體驗。獨具中國特色的水墨藝術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其特征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水墨畫本身具有水墨交融的藝術效果,水墨的摻和比例不同,所描繪的畫面層次也有很大差別。二是水墨畫表現特征,水墨要在宣紙上交融滲透,傳統水墨和人物畫相結合的寫意風格,很有韻味。
這里以夢工廠系列動畫《功夫熊貓》為例來分析一下傳統水墨元素視效的功用。這部影片的內容是以國寶熊貓為主角的武俠動畫故事,因此會涉及到很多中國元素的應用,恬淡閑適的山水畫構成元素在片中所占比重較大,視覺上,《功夫熊貓》背景均以自然豪放的寫意中國水墨畫風格呈現。《功夫熊貓3》中采用了大量具有傳統山水畫水墨元素的優美鏡頭來表現熊貓村與世隔絕的唯美場景,無論是被積雪覆蓋的陡峭山峰還是頗有水墨意境的青山綠水,場景中的東方風韻都令人心醉神迷。高科技的應用克服了繪畫在墨的渲染層次上單薄而缺意境的缺點。設計師在繪制這組場景時盡力以主人公阿寶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外桃源:“阿寶在毫無準備的前提下和生父相認,回到熊貓的生活,激發出阿寶的好奇心。”由于傳統水墨畫的布局方式千變萬化,比如對比法,空白之處留有回味,主要是通過虛實、疏密之間的對比,增強空間感。這種構圖方式在動畫電影作品《功夫熊貓之蓋世五俠的秘密》中反復出現,比如仙鶴大師與若干機關的對比,都使構圖更加完整,主題更加突出。濃厚的中國風被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二)皮影元素在現代動畫中的借鑒與應用
“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制品的通用稱謂。中國皮影藝術,對剪紙的造型方式做了延伸,將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用線條鏤空的方式進行形象刻畫,是中華民族藝術殿堂中的瑰寶。皮影戲是一種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它是用驢、馬、騾皮,經過選料、雕刻、上色、縫綴、涂漆后把主體形象塑造的很到位。皮影制作考究,工藝精湛,表演起來生趣盎然,活靈活現。
正因為皮影戲這個表演藝術的特點異常鮮明,夢工廠的主創人員在制作《功夫熊貓2》時借鑒了很多皮影的表演手法,導演和制片人也承認此片的制作和創作過程中都大量使用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功夫熊貓2》把中國元素玩得頭頭是道,一開場便運用了皮影元素,月亮上的垂釣小男孩變成了皮影戲效果的老烏龜釣魚,這是夢工廠標志性的符號。這段皮影戲十分傳神,連來自北美的記者也十分驚詫。在描述鳳凰城繼承者沈王爺發現火藥的威力,并且雄心勃勃,因為羊仙姑的預言將熊貓們趕盡殺絕而被自己父親驅逐出城的時候也運用了皮影的表演手法,采取了抽象與寫實相結合的手法,對人物及場面、景物進行了大膽的平面化、藝術化、卡通化、戲曲化的綜合處理。鏤空的孔雀尾巴很是精美,在燈光的搭配下異常華麗。色彩上皮影保留皮的特質,本身偏暗,有懷舊的特征,這也很好的營造了動畫中回憶往事的感覺。
三、傳統民間美術的重要性及傳承的意義
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平臺的推廣, 熒幕上優秀的動畫影片越來越多,《功夫熊貓》很好的將民間美術元素與影視進行了結合,自然是好評如潮。但也不乏失敗的例子,香港金馬出品的《鐵臂阿童木》,是傾其一已之力創作的動畫巨片,存在著定位不明確、主題是日本的但主創人員和資金卻都是中資這樣比較突出的問題,電影劇情對影片主題和民族特色的訴求也模糊,這樣的動畫大片結局也就可想而知,其中的問題值得我們反思。傳統民間美術元素是中國特色傳統文化的體現,也是人們千百年來傳統審美選擇的一種結果,是極具文化內涵的東西。電影在不斷發展前進的過程中,應當吸收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元素來豐富現代動畫的創作,運用高科技來彌補傳統元素的不足,才能夠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時代和民族特色結合的影視作品。
參考文獻:
[1]張慧林.動畫藝術史[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2]沈珉.中國傳統皮影[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3]鴻洋.中國傳統色彩圖鑒[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