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劍
摘 要:2007年,中山市在國務院和廣東省文化廳的組織下開始了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全市普查工作者歷時近五年,歷經普查機構設立及隊伍培訓、田野實地調查、資料整理匯總、普查成果發布等階段,最終圓滿完成任務,并在全省普查工作中獲得了比較高的評價。本文就中山市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進行了一定統計分析,以彌補外界對中山市文物資源狀況的了解。
關鍵詞:中山市;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K8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1-0280-02
中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地處珠江口西岸,東臨深圳與香港,南連珠海和澳門,西與江門隔江相望,北接順德、廣州。總面積1783.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4.23萬①。中山舊稱香山,于南宋紹興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立縣,1925年為紀念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易名為中山縣。1983年12月中山撤縣設市(縣級市)。1988年1月1日升格為省轄地級市,如今是全國未設縣(區)的五個地級市之一。
一、過往文物普查情況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山市十分重視對轄區內文物的保護及研究工作。1957年3月,中山市在廣東省文物工作隊的幫助下開始進行境內的文物普查工作,調查到古遺址9處。時隔20多年之后,從1982年開始,全市范圍內開展了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共調查發現古遺址15處、古墓葬5處、古建筑34處、摩崖石刻3處,近現代重要建筑25處②。此次普查詳細記錄了文物點的位置、年代、歷史沿革、文物特征和保存狀況等基本情況,初步摸清了中山市不可移動文物分布狀況。以上各類文物總共82處于1989年公開出版的《中國文物地圖集》廣東分冊予以公布。1999年,中山市文化局主編的《中山市文物志》對中山市內文物的地理位置、年代、建筑風格及保存狀況進行了描述。2004年11月,經中山市人民政府同意,市文廣新局正式公布碗窯逕窯址等461處不可移動文物,其中包括古遺址類7處、古建筑類291處、革命紀念建筑及華僑建筑29處、古墓葬類134處。
二、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
根據國務院統一部署,中山市自2007年開始開展了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作為文物普查工作的重要一環——田野實地調查工作于2008年2月展開,至2009年12月結束。在此期間,中山市文物普查隊對全市24個區(鎮)的279個行政村(居委會),進行了“地毯式”調查,跟進2255條文物線索,利用專業數碼相機、GPS定位儀、電子測距儀等科學技術手段,獲取大量寶貴的不可移動文物數據資料,做到了普查資料齊全、保密安全、科學管理。
(一)中山市普查成果的整體規模
在實地調查階段,普查隊在跟進每一條線索進行文物甄別及價值判斷后,對1543個點進行了填表登記,后在省普查辦專家的指導下最終認定不可移動文物702處。相比于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由于有了新的普查要求和標準,此次普查成果頗豐,不僅在總量上取得了大大的突破,而且在文物類別上也有不小的收獲。特別是古建筑和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的登記數量分別達到了208處和429處,分別占登記總量的29.6%和61.1%。在此基礎上,中山市切實加強文物保護力度,截至目前,已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75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2處。
(二)中山市普查成果的統計分析
1.不可移動文物類別及發現類別統計分析
702處不可移動文物分別為古遺址12處、古墓葬34處、古建筑208處、石窟寺及石刻18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429處、其他1處,包括壇廟祠堂、傳統民居、典型風格建筑或構筑物等共38個小類別。在所有文物小類別中,以典型風格建筑或構筑物、其他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為最多,合共達293處,占文物總數41.7%,其次為壇廟祠
堂,達到130處,占文物總數18.5%。
由于本次文物普查的范圍和分類都有了較大的擴展,包括文化、金融、交通、軍事、醫療等方面的近現代典型建筑及其附屬物、傳統民居等都納入了調查登記范圍,中山市的大量古建筑和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被登記為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市普查隊最后確認登記新發現文物點336處,復查366處。
2.不可移動文物分布情況
702處不可移動文物點主要分布在火炬開發區、南朗、三鄉、南區、沙溪等鎮區,其中火炬開發區、南朗和三鄉三個鎮區的文物點即占了總數的50%。東區、石岐、大涌、黃圃、小欖等鎮區也有不少文物點分布。板芙、古鎮、五桂山、坦洲、西區、神灣、阜沙、東鳳、橫欄、民眾、南頭、東升、三角則比較少。港口則尚未發現有不可移動文物。
3.不可移動文物保存狀況分析
如表1所示,根據保存狀況統計可以看出,中山市不可移動文物保存狀況總體較好,但也有不足之處。從普查成果來看,中山市的不可移動文物的保存狀況大致呈現出以下特點:
(1)古建筑價值較高,整體保存狀況較好,有待進一步改善。中山市的古建筑主要包括壇廟祠堂、橋涵碼頭、宅第民居、寺觀塔幢、牌坊影壁等類別,其中以壇廟祠堂類為主,共有130處。它們體現了當時當地建筑的風格和技術水平,且大多保留富有嶺南特色的石雕、木雕、磚雕、灰塑、壁畫等裝飾,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由于多有人居住或保管,總體保存狀況較好。同時由于所有人或使用人生產生活需要及其他歷史原因,不少建筑也存在加建、改建等現象,保存狀況有待進一步改善。
(2)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類別豐富、數量眾多,保存狀況多為一般。中山市的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在登記文物總數中占比超過一半,包括典型風格建筑或構筑物、名人故(舊)居、重要歷史事件和重要機構舊址、名人墓、文化教育建筑及附屬物等多項類別,其中以典型風格建筑或構筑物和其他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為主。它們多為華僑建筑,俗稱僑房,其中又以附帶碉樓的僑房占大多數。
(3)石刻歷史價值較高,但多散落各處,保存狀況亟待改善。中山市的石刻文物總量不多,除少數摩崖石刻外,多為散落在各處的碑刻和石雕。這些石刻記載的內容多為反映本地當初經濟生活的各種事件,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但它們多被露天放置,缺少專人管理,面臨風化、敲砸、偷盜等風險。由于這些石刻自身的特殊性,亟待采取措施,使其得到有效保護。
4.消失文物點的統計
在本次普查已確認消失的67處文物點中,古遺址16處、古墓葬8處、古建筑11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32處,分別占總數的23.88%、11.94%、16.42%、47.76%。主要位于火炬開發區、南朗鎮、南區、三鄉、沙溪等地。古遺址主要是由于經濟建設、生產活動和水庫蓄水淹沒等原因,導致消失。古墓葬主要是由于年久失修、經濟開發建設而導致消失。古建筑主要因為年久失修,風雨侵蝕嚴重,在臺風暴雨中垮塌而導致消失。消失的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大部分為碉樓,主要是由于城市發展和人們居住需要,將其拆除或重建;長年的風雨侵蝕,也導致碉樓自然垮塌。
5.未登錄不可移動文物行政村的統計與分析
全市24個鎮區共轄有279個社區(行政村),其中登錄不可移動文物的社區(行政村)為127個,占社區(行政村)總數的45.5%,未登錄不可移動文物的社區(行政村)為152個,占社區(行政村)總數的54.5%,超過了半數。究其原因,未登錄不可移動文物地區主要為山區及沙田地區。
三、普查成果與經濟、文化建設的關系分析
(一)中山大力打造文化名城及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普查成果取得的良好契機
2008年2月,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文化名城建設的意見(中委〔2008〕1號)》提出,中山將大力實施八大文化工程。其中,歷史文化工程中提到要積極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結合全國開展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全面掌握中山市不可移動文物的分布狀況和歷史價值,完善不可移動文物檔案。
(二)各級領導對文物保護事業及文化建設的重視是普查成果取得的重要保證
中山市委、市政府各級領導對文物保護工作十分重視,先后發布了文物保護的法規、條例,劃撥了文物保護專項經費,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在保護和維修文物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不可移動文物是中山市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全社會共同的財富,這些文物一旦遭到破壞和損毀,就很難恢復。
(三)經濟的快速發展,政府對文化建設的大力投入,是普查成果取得的有力保障
近幾年來,中山市經濟快速發展,屬于中國經濟發達地區之一,2010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826.32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39.38億元。經濟的大發展為政府對文化建設的投入乃至加大對文物保護的力度提供了必要條件。在《關于加快推進文化名城建設的意見》中提到,全社會規劃投資100億元以上加快推進文化工程建設。
(四)普查成果是文物保護事業及文化建設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自2007年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開展以來,中山市文博單位迅速組織骨干力量組成文物普查隊,走遍了24個鎮區的279個社區(行政村),摸清了全市的文物家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結合文物普查成果,積極開展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的工作和中山市文物保護單位的評審公布工作,做到邊普查邊保護。2008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中山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2009年中山市人民政府新公布37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又新增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
(五)普查成果的豐富為中山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經過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山市最終認定不可移動文物702處,其中新發現文物點336處,復查366處。702處文物分別為古遺址12處、古墓葬34處、古建筑208處、石窟寺及石刻18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429處、其他1處。以上數據表明,中山市不可移動文物類別多樣,普查成果豐富,尤其是部分文物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科學藝術價值。針對這些寶貴的歷史文物資源,中山市提出“培育旅游文化,發展文化旅游”,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帶動中山的特色旅游文化,達到資源整合與共享,互動互利,推動文化產業以及第三產業的發展,從而促進中山市文博事業的向前飛躍。
總之,中山歷史文化資源豐富,通過第三次文物普查,摸清了中山市文物資源的總體狀況,為快速發展的經濟建設提供詳實的文物保護基礎資料,進而推動整個城市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注釋:
①中山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東省中山市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第一冊[Z].2012:01.
②甘建波.香山鉤沉[A].中山文史第五十五輯[C].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