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慶
享譽世界的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一生結交了許多中外著名的藝術家、戲劇家、歌唱家、舞蹈家、記者、作家和畫家等,同他們建立了誠摯的友誼。其中,與民國新聞界的泰斗戈公振交往甚密,感情甚篤。
著名新聞記者戈公振,1890年生于江蘇東臺“書香門第”;京劇名旦梅蘭芳,1894年生于北京,祖籍江蘇泰州。這兩位名人不是同一行業,怎么會成為莫逆之交呢?
戈公振早年在上海《時報》工作,初任校對、助編,后升任編輯直至總編。1920年,他首創了《圖畫時報》和《申報星期畫刊》,在中國畫報史上展開了新的一頁。
戈公振不僅喜好圖畫,還是個戲迷,從小就愛看京劇。聽說京劇名旦梅蘭芳來上海演出,豈能放過這難得的機會。梅蘭芳在上海演出期間,戈公振不僅天天去欣賞梅蘭芳演出,還不忘自己的職責,將梅蘭芳的表演藝術劇照精印在自己主編的畫刊上,配以精妙的點評,讓海內外的讀者一睹這位京劇表演藝術大師的風彩,欣賞這種融文學、音樂、美術、舞蹈等多種藝術元素于一體的綜合藝術。
在上海演出結束后,梅蘭芳與京劇名角王鳳卿一起去答謝新聞界、文藝界的朋友,到了《時報》,特意握住戈公振的手,對這位長他4歲的仁兄給予他事業上的支持很是感謝。自此,兩人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只要梅蘭芳來上海演出,彼此就常邀茶樓說文談藝,感悟人生,友情日益深厚。梅蘭芳祖籍泰州,與戈公振祖籍東臺同為一籍(東臺是乾隆年間從泰州劃分出來的一個縣,從置縣到新中國成立后一直屬于泰州地區,后鹽城設立專區將東臺劃為鹽城管轄)。事業上的互為仰慕,加上同鄉關系,兩人交往更為投契。
1933年3月,戈公振前往蘇聯訪問。在蘇三年,戈公振除發回大量的通訊報道,介紹蘇聯人民從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外,還積極從事中蘇文化交流活動。在他的熱心推薦下,在蘇聯舉行了中國畫展、中國電影展、梅蘭芳戲劇演出。
1934年3月2日,中國駐蘇聯大使館代辦吳南如與蘇聯對外文化協會藝術部主任乞爾略夫斯基等人商談在蘇舉辦中國繪畫展一事時,吳南如告訴對方,中國著名演員梅蘭芳即將帶團赴歐洲做巡回演出,可能要經過蘇聯。對方聽到這一消息,立即表示,希望邀請梅蘭芳順道到蘇聯演出。當時,戈公振正在蘇聯訪問,蘇方得知戈與梅私交甚好,遂委托戈與梅聯系。
戈公振隨即發電報給梅蘭芳轉述蘇方意圖,梅當即回電表示樂于前往,并很快給戈寫了回信,請戈向蘇方接洽劇團人數、出國日期、演出地點與日期、每場劇目安排、劇團往返旅費及在蘇食宿能否由蘇方擔負等5個方面問題。戈很快復電:“根據函開條件,頃晤國家樂劇協會長,渠極表歡迎。”
據此,梅蘭芳經與好友馮耿光、吳震修研究決定,暫時放棄赴歐巡演計劃,接受蘇方之邀請,并當即回電。經過反復商談,雙方就梅劇團訪蘇的具體事宜最終達成了協議。
后來,梅蘭芳赴蘇又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前去蘇聯需要路經東北,而當時正逢偽滿洲國成立,梅蘭芳不愿意經過那里,便電告戈公振請他轉達蘇方。蘇方聞訊,決定派出專輪“北方號”到上海迎接梅經海道直接赴蘇,蘇聯對外文化協會代理會長庫里斯科同時又發出一封正式邀請書,并表示:“深信,閣下此次蒞臨敝國,將使中蘇兩國間文化之關系益臻親密也。”
從發起籌備到演出,前后共經歷了一年多的時間。戈公振自始至終參與牽線搭橋,疏通關系,熱情為之奔走。為了能讓蘇聯人民更好地欣賞中國的“國粹”藝術,戈公振特意向梅蘭芳建議在演出前向觀眾贈送圖文并茂的英文介紹書籍。蘇聯對外文化協會也接受了戈公振的建議,對這些英文書籍編印了俄文介紹,使蘇聯人民加深了對中國京劇藝術的理解。
為了使梅蘭芳在蘇聯先聲奪人,戈公振又建議蘇聯藝術界、新聞界做充分準備,從1935年年初開始,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的街頭巷尾就張貼出印有“梅蘭芳”三個中國字的廣告,商店的櫥窗里也陳列著大幅的梅蘭芳戲裝照片。《真理報》《消息報》 《莫斯科晚報》等報紙不斷刊登照片和文字,介紹中國的戲曲以及梅蘭芳本人的情況。經過宣傳,梅蘭芳在這兩座城市幾乎家喻戶曉,極大地吊起了觀眾欣賞中國“國粹”藝術的胃口。
從1935年3月5日開始,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的各大劇院就開始售票,票價一般是25盧布。在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里,門票全部售完,許多沒有買到票的人不得不花高價購買黑市票。3月23日晚,梅蘭芳的第一場正式演出在莫斯科高爾基大街的音樂堂隆重舉行。梅蘭芳和劇團人員在如雷鳴般的掌聲中登上舞臺,每場戲結束后,他們都要在觀眾的歡呼聲中數次謝幕才能下場。此后的演出,場場如此。前來觀看的人除了蘇聯戲劇界人士外,還有政府要人、文學家,如斯大林、莫洛托夫、伏洛希羅夫、高爾基、阿·托爾斯泰等,他們都對梅蘭芳的表演藝術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梅蘭芳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共演出15場,場場爆滿,盛況空前。蘇聯媒體發表許多文章,高度評價了梅蘭芳的藝術,并稱梅蘭芳的演出是“蘇中兩國人民文化交流的新里程碑”。戈公振每場演出都參加,并對現場做詳細記載,撰寫了大量有關梅蘭芳在蘇演出的文章,連續向國內發回報道。梅蘭芳結束蘇聯之行后,又前往歐洲各國考察戲劇,由于戈公振1927年就以記者身份赴法國、瑞士、德國、意大利、英國、美國等國考察過新聞業,對歐洲各國頗有了解,于是便主動陪同梅蘭芳前往歐洲各國考察。對此,梅蘭芳很是感激。歐洲之行的朝夕相處,加之共同的愛國愛鄉之情,使兩人成為情同手足的莫逆知己。
1935年夏,戈公振應好友鄒韜奮的邀請,由蘇聯回國創辦《生活日報》。抵滬不久,于同年10月22日猝然病逝,留下“我是中國人”的名言。梅蘭芳得知這一噩耗,十分震驚,于10月24日下午身著黑色禮服,親赴殯儀館參加隆重的追悼大會,沉痛地在簽到簿上寫上自己的名字后,連連哀呼:“歐洲一別,竟成永訣;痛失良友,悲痛至極!”在場人員無不為之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