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輝
【摘要】教養方式存在專制型、溺愛型、忽視型、民主型這四種類型。每種類型都對獨生子女的社會發展有一定的影響。本人提出加強幼兒社會性培養的具體建議。
【關鍵詞】獨生子女;家庭教養方式;幼兒社會性發展
一、問題的提出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也提出“家庭、幼兒園和社會應共同努力,為幼兒創設溫暖、關愛、平等的家庭和集體生活氛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讓幼兒在積極健康的人際關系中獲得安全感和信任感,發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會環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學會遵守規則,形成基本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二、不同類型的家長的表現
溺愛型的家長的教養方式多表現為:對孩子過于溺愛、過度接納和遷就,不注重培養幼兒的獨立性,對孩子的錯誤行為很少用懲罰。
專制型的教育形式屬于高控制教育方式,專制型這類型的父母的行為特征時常表現出缺乏熱情的、否定的情感反應,很少考慮幼兒的愿望和要求,父母會無條件地要求幼兒遵循自己的規則做事。
在忽視型教養方式下,父母的教養方式常常表現為對孩子不關心、不熱情,忽視孩子的需求,和孩子缺乏交流和溝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狀態,也不愿為孩子操心,采取任其發展的消極態度,致使孩子對父母采取回避或反抗的態度,親子關系不佳。
民主型父母教養方式一般表現為:不任意打罵孩子,對孩子的行為更多的是加以分析與引導,對于孩子在成長或學習過程中發生的問題更多的是采取幫助與鼓勵的方法,并合理地應用獎勵與處罰的手段,使孩子從父母的行為與教育中獲得知識,明白事理。
三、教育的對策及建議
1、提高家長社會化教育的意識,自覺以社會代表的身份對孩子實施正確的教育。 在對孩子進行社會化教育的過程中,家長處于重要的地位,起著主導作用,家長對社會化意識的認識,直接關系到幼兒對社會化的認識,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孩子的發展能力取決于父母的發展。”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提高社會化教育的意識,要自覺以社會代表的身份對孩子實施正確的教育方式。
2、建立民主化的家庭。孩子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父母應該把自己擺在與孩子平等的地位上,聽取孩子的意愿,使孩子敢于在父母面前說出自己的意見和要求,同時又讓孩子懂得控制自己,謙讓和尊重長輩。
3、賞識得當、獎懲分明。欣賞和鼓勵是不可或缺的,就好像是空氣和水。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應該學會欣賞和鼓勵,并善于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經常對他們身上的有點和長處進行表揚,并積極鼓勵他們之間相互學習和補充。作為家長應及時對孩子進行肯定和表揚,幫助他們逐步樹立起積極的自我概念,讓他們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有希望的,但是也不能一味的正面贊賞孩子。
4、言傳身教,樹立榜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的道德行為存在著影響,這種轉化是一個社會化教育的過程,直接影響著兒童的社會化進程。父母必須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建設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以嚴格的態度撫養孩子,言行態度要一致,使孩子從小就從自己的身上學到尊重他人、團結他人以及體諒他人等優良品質。
5、家長應為幼兒創造與其伙伴游戲、交往的場所。同伴群體交往不但可以使幼兒不斷進行思想的溝通和行為的協調,而且使幼兒的知覺、思維、情感以及行為都得到更新與發展。這一時期是幼兒學習交往技能的關鍵時期。單門獨戶的家長應該“開放門戶”,讓小孩與鄰近的幼兒之間建立友好的“對外關系”。在這種同伴群體交往過程中,要豐富幼兒的交往經驗,培養他們的交往能力,引導幼兒注意他們的情感變化,學會關心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同時激發幼兒與他人分享快樂以及幫助他人解決困難的品質。
6、家園合作。交往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只有通過交往,人們才能互相交流信息和感情,協調彼此之間關系,達到共同活動的目的,我們可以通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家園互動活動,幫助、指導、支持、配合家長,共同提高教養方式,通過家園學習活動增進了家長與孩子之間情感交流,拉近了家園、家長與孩子的距離,幫助家長樹立起正確的教育觀,使家長能正確理解自己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加深了對孩子發展水平和自身教育行為的認識,從而自覺反思自己的教養方式,轉變自己的教育觀,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實現家庭教育中新的教育觀念與行為的相互滲透、有機融合。
7、擁有一致的教養態度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做到教養態度一致,父母都應注意多與孩子溝通交流。無論自己多么愛孩子,但只將愛藏在心里是遠遠不夠的,父母必須將這種愛表達出來,讓孩子親身感受到,使情感電池在充電的同時,也能放電,以加深親子關系的密切程度。一方面,父母要拓寬交流的廣度,全方位地與孩子接觸。
作為孩子,他們需要的是快樂的童年,而作為家長,我們更看重他們輝煌的未來,我們應從各方面來引導和培養孩子,所以兒童的社會化發展,將成為全社會關心的問題,只要我們父母和教師為其創造良好的環境,提供交往的機會,使用正確有效的教養方式,相信孩子們會健康地成長起來,成為社會人,完成社會化,擔負起明天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