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建懷
儒家哲學至宋代,發展為格物致知、明心見性的“程朱理學”,朱指朱熹,程指“二程”,即程顥、程頤兄弟。作為“二程”的兄長,程顥從小聰明好學,十五六歲時,師從道州(今湖南道縣)周敦頤,研經習道,發奮鉆研,一生不輟,“于是,上自帝王傳心之奧,下至初學入德之門,融會貫通,無復余蘊。”(《宋史·程顥傳》)終成一代大儒,對中國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產生了重大而的影響,被奉為“先賢”,祀于孔廟東廡第38位。讓人驚異的是,程顥不僅僅是一位理學家,還是一位精通治道的地方官員,不僅僅是位思想家,更是一位實干家,他在州縣基層任職多年,心懷天下,政績卓然。
初出茅廬的斷案高手
程顥(1032—1085年),字伯淳,河南洛陽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程顥參加了當年的丁酉科考試,考取進士,隨即被任命為京兆府雩縣(今陜西戶縣)主簿,后又任江寧府上元縣(今江蘇南京市)主簿、晉城(今山西晉城市)縣令等職。
宋代縣一級的主簿,其職責按照曾任過同安縣主簿的朱熹在《建寧府建陽縣主簿廳記》中所說:“縣之屬有主簿,秩從九品,縣一人,掌縣之簿書,凡戶租之版,出內之會,符檄之委,獄訟之成,皆總而治之……”這說明在宋代,主簿不僅掌管文書、考核、出納等事務性工作,有時還要負責獄訟官司。程顥剛剛上任,就有件棘手的案子打到了他的跟前。某鄉民租賃了自己兄長的房子居住,一住就是二十年,一天在宅基地附近勞作時,竟然挖出一壇“瘞錢”(陪葬的錢幣),真是喜從天降。但侄子卻說,這筆錢是他父親當年埋下的,要求物歸原主。天降橫財,哪能拱手相送?叔叔死活不答應。于是,侄子一紙狀子,遞到了縣衙。程顥看過狀子,問侄子,你父親埋這筆錢多久了?答曰四十年。又問,你叔叔租賃宅子多久了?答曰二十年。程顥安排小吏,從挖出的銅錢中挑出十千錢,讓侄子過目,然后大聲說:“如今官府所鑄造的錢,不過五六年就流通天下,而挖出的錢,是你父親未埋前數十年所鑄,皆為古錢,世間豈有選擇古錢作為‘瘞錢埋藏于地下之理!”侄子聽后,大驚失色,只得承認自己的妄訴之實。
晉城一位姓張的富戶,父親去世不久,就有一老叟找上門來,對他說:“我,乃是你親生父親。”張富戶聽后大駭,父親剛剛入土,天上馬上掉下個親生父親,哪有這樣湊巧事情?他不認,人家偏要他認,爭執不下,告到了縣里。程顥坐堂,照例從線索入手。他問老叟:“想當父親,有何證據?”老叟說:“年輕的時候,我以行醫為業,長年在外行醫,后來,妻子生下一子,貧不能養,無奈,只好忍痛將兒子送給了張家。”程顥問:“何以為證?”老叟從懷里摸出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某年某月某日,抱兒與張三翁家。”一看紙條,程顥差點兒沒笑出聲來,他說:“按照年齡去算,送孩子這一年,張家父親才四十歲,四十歲的中年漢子,怎么會以‘翁相稱?”老叟一愣,知道訛詐被縣令識破,頓時汗流夾背,連連磕頭謝罪。
探索地方管理新模式
程顥調任澤州晉城縣令之時,剛剛三十出頭,年輕得很。但別看他年紀輕輕,做事卻思路清晰,決策果斷,而且善于創新。他在晉城任職三年,期間所做,不單單是調解糾紛、依法治訟等按部就班的日常工作,他還把大量的精力,花在了探索地方管理的方法上,而這一點,是許多僅僅為積累資歷、應付“磨勘”、謀取升遷的基層官員們無法望其項背的。
一是減輕農民負擔。當時,晉城老百姓交皇糧,要直接送往邊境,以備軍需。然而,晉城與邊境之間路途遙遠,到了催糧之時,家家戶戶送糧忙,長途跋涉,耗時費力。倘若直接到邊境附近購糧交納,恰逢交糧高峰期,糧價又太貴,往往購糧所費,遠遠超出實際負擔,老百姓怨聲載道。為此,程顥推行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動員一些富戶、商人,讓他們糧價便宜時,在邊境附近購糧儲存,待交糧之時,再賣給晉城父老,規定只能略有贏利。這樣,富戶、商人有利可圖,而農民既無長途運輸的勞頓之苦,也無糧食緊俏時的漲價之憂,負擔大大減輕。一個小點子,解決了大問題,老百姓為之歡呼。
二是推行“伍保”之法。程顥按照村民居住遠近,編成“伍保”,要求“伍保”之間,“力役相助,患難相恤”,強扶弱,富幫窮,互通有無,互相幫助。孤寡、殘疾、流浪者,都責成有能力的親戚、朋友、鄉親給予照顧,進行救助。于是,鄉里之間,奸偽無所容,疾病有所養,風俗大變。據說,晉城至今民風淳樸,熱情好客,還是國際花園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城市文明程度指數頗高,古風猶存啊。
三是大力興辦教育。“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程顥深深懂得其中的道理。剛到晉城,他就風塵仆仆深入各地,與老百姓當面交流,調查了解教育實情,商量辦學大計。他認為,“鄉必有校”,任職期間,他多方奔走,籌集資金,牽頭建立鄉校72所,社學數十所。他發揮自己的長處,為兒童選擇教材,修訂教材,連斷句之類的小事,都親力親為,“兒童所讀書,親為正句讀”。(《宋史·程顥傳》)晉城內外,好學之風,隨之而來,甚至出現了“驅兒市上買書讀,寧使田間禾不薅”的動人圖景。
程顥任晉城縣令期間,可謂管理有序、負擔減輕、事業興旺、一派繁榮。據《澤州府志》說:“(程顥)在邑三年,百姓愛之如父母,去之日,哭聲振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