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松男
摘要:大學生“三下鄉”指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是大學生以實際行動服務于“三農”。它的重大意義不只是體現在大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為農村志愿服務,更重要的是大學生能夠在社會實踐中得到學習和鍛煉,在與社會的融合中進一步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綜合素質得以提高。體現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教育內涵與價值。
關鍵詞: 三下鄉;社會實踐;志愿服務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000-01
一、志愿服務的意義
“三下鄉”的形式是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而本質是體現對于農村地區的志愿服務。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支持專業社會工作、志愿服務和慈善事業發展”,再次將志愿服務納入國家政策制度支持、工作實施推進的范疇。
志愿服務將成為國家“新元素”。“志愿服務”原來并沒有納入國家“戰略元素”的范圍,主要是精神文明、青少年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組成部分。伴隨社會轉型和治理創新,“志愿服務”逐漸成為常態化的元素,逐漸引起各級黨政領導的重視,成為國家及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尤其是進入21世紀,特別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后志愿服務進入國家視野,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其中正式提及“志愿服務”;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大力發展志愿服務”。國家及地方的“發展規劃”“發展戰略”陸續將“志愿服務”寫入其中。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志愿服務凝聚人心、增強群眾主人翁精神的重要意義”。中國志愿服務事業從純粹民間行為,到部門推動項目,進而發展成為國家戰略組成部分,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
志愿服務將成為國內“凝聚力”。伴隨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快速轉型,各種利益不平衡狀況陸續出現,進而引發各類矛盾沖突。在這種情況下,志愿服務這股溝通協調、友善互助的積極力量,對于調節利益關系、化解矛盾沖突具有特殊的作用。志愿者的關心和服務,使得利益受到沖突、處于生活困難的群體獲得幫助,能夠尋求積極有效的解決問題的途徑。
志愿服務將成為國際“軟實力”。我國國家發展和國際關系處理中,在積極外交、友善外交的同時,還特別需要“民間外交”的支持,即通過志愿者的國際交流合作,讓世界各國感受中國人的友好善意,理解中國文化的平和親近,樂意與中國進行溝通協調。近年來,“中國青年志愿者援外服務”到亞洲、非洲等國家從事教育、衛生、農業、體育等服務活動;商務部、民政部、教育部等動員專業志愿者到發展中國家從事咨詢、輔導服務;還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志愿者參與“無國界醫生”“專V志愿聯盟”等國際化民間組織的志愿服務。這些中國志愿者在世界各國開展的服務活動,傳遞了中國人友好、和平、奉獻的精神,傳遞了中國國家的友善和熱情,贏得眾多國家政府與民間的好感。
二、大學生“三下鄉”的教育價值
(一)磨練個人意志
就大學生個體來講,開展“三下鄉”活動,將大學生面貌帶入到農村地區,是對大學生意志的鍛煉,也是對大學生能力的培養。大學生走出校門,來到農村地區,鍛煉了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培養了團隊內部的組織協調能力和克服艱苦條件共同生存的能力。通過“三下鄉”期間同農村人民的接觸,讓大學生能夠深刻體會勞動人民的偉大精神財富和生活智慧,讓大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鍛煉樸素、務實的精神,端正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增強社會責任感
大學生在校園中是個體存在的,而走出校園,跟隨團隊來到農村地區“三下鄉”,對于其團隊主體來說,要人人具備團隊責任感,將團隊分工保質保量的落實;對于團隊內其他成員要共同協商志愿服務內容和實施途徑,這個過程就是在鍛煉個體對于團隊的責任感。與此同時,“三下鄉”是將知識帶到農村,需要對準備的知識精心準備,體驗只是的傳遞著和教育工作者的處境,更需要大學生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此有充分的、準確的 把握。
(三)服務于農村
大學生將文化帶入到農村,將先進科技理念帶入到農村,將優良衛生習慣帶入到農村,整個過程要體現志愿服務的精神。一切以農村的實際情況為中心設置服務內容與具體計劃,整個計劃要符合農村人口的素質水平,補充農村人民視野上、思想上的局限。
三、大學生“三下鄉”優化對策
(一)加強宣傳和領導
首先要加強區域成員對于“三下鄉”志愿服務及其教育價值的認同,這就需要對區域成員加大宣傳,將農村地區實際情況普及給區域成員,讓其看到自己生活處境同農村人口之間的差距,認識到應當著力拉近兩者距離,將黨的政策與關懷帶到農村。“三下鄉”志愿服務的能夠將科技、文化、衛生帶入到農村地區,同時應當讓區域成員對于其實踐成果有所了解,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二)創新內容和形式
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內容要注意創新,讓科技、文化、衛生的最前沿內容帶入到農村地區,同時要注意形式上的創新,開拓思路,注重實用性和有效性,例如,“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可以跟生產勞動、公益活動相結合,開展技術服務、科研公關、知識培訓等內容形式多樣化的實踐活動。
(三)建立有力地指導隊伍
大學生“三下鄉”的指導教師要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對于學生走出校門的實踐能夠提出具有理論性的指導,讓學生整整能夠學到東西,并且能夠將書本上學習到的知識拿到實踐中去踐行檢驗。同時,指導教師應當對學生的實際行動做出及時的總結與評價,并且能夠在結束過后形成理論,供今后的“三下鄉”隊伍學習。
(四)構建雙方受益的基地機制
學校的活動組織者應當隨時關注區域內、外的農村地區發展形勢,挖掘能夠共同雙方受益的、供“三下鄉”實踐的基地,以保證三下鄉的教育意義落到實處。在實踐團隊的組建過程中,可以以學校組隊、學院組隊、分散參與、聯合組的形式進行,同時根據當地政府、企業和農民的需求,按活動內容功能進行組織,建立不同層次和類型的基地,爭取各院系各專業都能形成相對穩定的具有專業特色的基地,形成學校、社會、學生、教師和參與企業多方共贏的機制。
總結
大學生“三下鄉”活動是具有一定教育內涵的志愿服務,因此應當采用可行的措施保障“三下鄉”活動的順利開展,從而更好地鍛煉大學生的意志,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感,更好地服務于農村。
注:黑龍江大學學生學理論學術課題項目 項目編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