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黃河中下游地區商周時期青銅格斗兵器研究》是一本比較完整的關于黃河中下游地區青銅格斗兵器的研究著作。眾所周知,商周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青銅文明時代,青銅格斗兵器又是青銅時代重要的作戰武器,它的出現推動著青銅文明的進一步發展,通過對青銅兵器的研究不僅可以探索青銅時代的戰爭歷史,也是研究當時青銅工業、青銅鑄造技術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料。本文主要是筆者通過詳細閱讀該書后的一點感悟和看法。
關鍵詞:青銅格斗兵器;商周時期;型式劃分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000-01
這本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青銅格斗兵器,即指持于手中、靠雙手的力量與技藝與敵人作戰的進攻性兵器。作者將時空范圍限定于商周時期的黃河中下游地區,是有一定考量的。首先,商周時期是青銅時代的盛期,作者認為商周時期是以青銅格斗兵器為主的冷兵器時代,誠然,夏代時雖出土有青銅兵器,但年代較晚,為二里頭文化四期,而且數量極少,未形成規模,到東周以后則進入鐵器時代。其次,黃河中下游地區是商周文明的核心區,在這一地區出土的青銅格斗兵器數量眾多并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因此來說,作者所選的時間和空間范圍是非常適宜的。
本書的主要內容是通過查詢、對比和分析傳世文獻、出土文獻和考古資料的所有青銅兵器,選出8種最為常見,最具代表性的格斗兵器進行研究。這8種兵器包括戈、鉞、裝柄長刀、矛、戟、劍、殳、鈹。其它的異形器,要么只見于文獻記載,要么只有零星出土,要么不在文章所界定的時空范圍之內,所以書中并未進行詳細的研究。作者對這8種兵器進行詳細的型式劃分、分期、分區以及組合分析,并對不同組合所反映的兵員組成、軍隊編成、兵器配置和軍隊結構等軍事方面的生活有較為簡單的介紹和研究。
作為一本對青銅格斗兵器進行詳細研究的專業書籍,除了運用專業樸實的語言外,我認為這本書還有以下幾點值得學習:
其一,作者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查閱、收集傳世文獻、出土文獻和出土資料等相關記載中有關的青銅兵器,并對每一件器物都有所介紹,雖然最后對一些異形器沒有更深入的研究,但卻讓我們對古代青銅兵器的種類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
其二,在選出8種代表性的青銅格斗兵器后,作者對每一件器物都進行了詳細的型式劃分。例如戈,作者將其分為三類:直內戈、曲內戈、銎內戈,十二型:直內戈A型、B型、C型,曲內戈A型、B型、C型、D型、E型、F型,銎內戈A型、B型、C型。其中B型直內戈又可區分為Ba、Bb、Bc等亞型,A型直內戈分為Ⅰ~Ⅶ七式,等等。這里作者熟練運用器物類型學,對不同器物有不同的類、型、式劃分,其中類、型的劃分讓我們對同一件器物在同一時間段內的不同種類有所了解,后文的分區可能就在這一基礎上進行的,因此,也讓我們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器物風格有一定的了解。式的劃分又讓我們對同一件器物在不同階段的發展變化有所認識,例如戈在剛出現時是無內的,后來才出現有內戈。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變會很容易區別出不同器物是在何時何地存在,以及這件器物的源與流是怎樣的。而且,作者對每一件器物的出土地點都有標注,方便我們查詢、對比和驗證。
其三,作者在通過對黃河中下游地區商周時期青銅格斗兵器的種類、型式分析、分期、分布區域、功用、兵器組合及其商周軍事生活的綜合研究,提出了兩點認識。一是中國進入青銅兵器時代是在商代,這一時期青銅格斗兵器數量多、種類齊全、形成體系并得到廣泛的使用。二是冷兵器時代的一些模式在商周時期確立,如格斗兵器諸兵相雜模式和單兵配置長短相配模式。這也是我們讀完書后得出的最為直接的認識。
然而,并非所有都是十全十美的,我也不得不承認作為一部研究型著作,這本書還是有一些不足之處的。
第一,既然作者身處于河南博物院,必然會有很多機會接觸文中所提及的各類兵器的實物資料,作者顯然并未充分利用這種便利。本文所涉及的器物很少有相關的實物圖片,多數仍為線圖,如若多一些實物圖片,我們也會對所講內容產生興趣。而且文中對不同器物的不同部位缺乏標注,例如戈由援、內、胡等部位組成,很多讀者并不知道何為援,何為內,何為胡。當然,讀者如果是一些專業人士,很多東西便會一目了然,但對于初學者而言,就有點不知所云。
第二,文中既然對不同器物都進行了詳細的類、型、式的劃分,并對每一種器物的不同型式都有相應的分區和分期,卻未對這些器物為何會出現于這一時期和這一地區的原因進行探討。所以,我認為文章過于注重對器物本身的研究,如若再上升到社會發展方面,可能會更為完整。例如作者以器物的型式為標準,將商周時期的格斗兵器分為三期,第一期為商至西周早期,第二期為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第三期為春秋中期至戰國晚期,每一期又可分為不同階段。在做完分期后,有關內容便戛然而止,作者對這種分期的社會原因只字未提。事物的發展變化總會有原因的,我認為,之所以會出現以上三種分期是與當時的社會變革有關的,仔細分析我們便會發現商至西周早期、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春秋中期至戰國晚期,這幾個階段都曾發生過大的社會變革。由商到西周、由西周到春秋、再由春秋到戰國時期是幾個重要的時間段,在這些時間段內發生了戰爭頻繁、朝代更替的重大歷史變革。所以說不同時期的兵器類型是與朝代的更替有關的,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生產力水平、不同的社會文化、不同的意識形態,所以會鑄造出不同種類的兵器。再比如,作者將商代的格斗兵器分為四個區,即豫冀晉、陜中南、陜晉北和山東地區,兩周時期的格斗兵器分為五區,即陜甘地區、河南地區、晉冀地區、冀北地區和山東地區。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分區,當然也是與不同地區的考古學文化、社會族群以及他們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和意識形態等有關。
雖然本書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卻是一本專業的研究商周時期青銅格斗兵器的重要參考資料,對于探索商周時期的戰爭歷史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意義。書中對不同兵器進行了詳細的類、型、式的劃分,為我們學習器物類型學的研究方法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而且書中有很多地方很值得我們學習,對于學習夏商周階段的同學來說,很值得閱讀和品味。
參考文獻:
[1]石曉霆.黃河中下游地區商周時期青銅格斗兵器研究[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9
作者簡介:李曉燕(1990-),女,漢族,陜西省寶雞市麟游縣人,考古學碩士,單位:鄭州大學考古學專業,研究方向:夏商周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