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景象雕塑作品中藝術家以獨特的形式語言表達情感和對于城市的感受,形式和材料各異的作品中都沒有人物形象的存在,但是作品呈現出來的這種強烈視覺反差效果反而更凸顯了人和城市的關系以及藝術家對當下城市種種問題的思考。
關鍵詞:城市景象;材質;形式
中圖分類號:J3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000-02
城市風景是最樸實無華的現實,在城市景象雕塑作品中藝術家以獨特的語言和表達方式選取形式和材料來表達對于城市感受,形式和材料各異的作品中都沒有人物形象的存在,這些“無人之城”與現實產生的反差強烈地體現了人和城市的關系。
看似非常機械化的、重復性的城市形象與人有著密切的關系,形式的表達遮蔽了完整的城市形態,直面人在快速城市化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就是生存空間的巨大改變,人與城市的聯系發生斷裂,不得不面對孤獨和陌生感。藝術家以獨特的形式語言表達情感。
圖1 《24小時的寂靜》林圓珠 圖2 《都市山水》 展望 2003年
Fig1"24hours of silence" Lin yuan zhu Fig2 Urban Landscape Zhanwang 2003
城市景象呈現出的基本形式語言都在此類雕塑作品中表現出來,但是這種形式是被簡化了的“寫實”,擁有簡潔的直線和曲線線條的有規律的組合擺放是基本的方式。韓國藝術家林圓珠的《24秒的寂靜》這組作品就是呈現出來的極致簡約的直線條的交錯層層穿插形成的抽象化了的城市景象(圖1)。展望的《都市山水》中造型各異的不銹鋼餐飲用具有規律的整齊的疊加呈現出來的效果就在規則線條的基礎上有了一些形體的豐富性(圖2)。
圖3 卡塔莉娜·約瑟夫懷茲 1993-6 圖4 微物質 德容.羅薩 2014
Fig3kytarzyna jozefowicz Habitat 1993-6 Fig4 micro material DeJong Rosa 2014
圖3與圖4 呈現的雖然也是疊加的效果,但每一組形體之間的組合是無規律可循的,這種錯落有致亂中有序表現了城市的標準化中充滿著無限不確定性。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硬紙板包裝箱材料和塑料包裝一般是作為一次性的使用為人們的生活提供服務,給人的感受直觀來講就是“包裹”“易破損”“廉價”,使用這種“即時性的”材料來表現城市的“堅固耐久”形成的反差和視覺沖擊力是異乎尋常的。
在城市景象雕塑作品中,藝術家將日常的材料重新裝配再利用,這些材料是和人的生活和感受密切相關的。藝術家把材料的物質屬性和社會屬性作為作品語言的一部分,可以運用到藝術作品中的材料多種多樣,絕大多數是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經過不同的科技和工藝“異化”形成了不同的形態呈現在我們的面前,這些材料帶給我們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這類作品是“去人物化”的簡化了城市景象的形式語言,可以是純粹的簡約造型也可以是錯落有致的表達,更可以是不同形式結合各種材料的視覺呈現。
城市化的發展和藝術的發展演變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金屬材料作為城市化建設的主要材料被用作藝術作品的創作成為必然,用作表達城市景象也更加強化了這些材料與城市的深層問題之間的關聯。
圖5:米克爾.納瓦羅 墻之城 1995-2000鉛鋅鋁
Fig5: Mikel . Navarro the wall of the city 1995-2000lead and zinc aluminum
金屬給人的感覺是那么的堅硬同時又透出一種隔閡的冰冷感覺。(圖5)是西班牙藝術家米克爾-納瓦羅的作品,在這座中有著摩天大樓一樣的高塔,帶著煙囪的工廠,小路,方尖碑,從中央方尖碑造型充滿未來感的主體建筑向周圍擴散開去,建筑的簡潔造型的重復。大型的環形要塞,一排一排的小房子,與一般城市的發展與分布不同,這些都在城市中以最接近自然地方式分布著。這些城市模型包含了他對熟悉生活空間的參考,這里的工廠就和他家鄉有著相似之處,以這些金屬材料呈現出了幻想中的時尚卻無人居住的鳥瞰城市景象,可能正是表達了藝術家讓觀者體會在視線到達作品這段距離中城市與人的關系,有一絲冰冷,想要拉近卻又只能保持在這個時空中的感覺。
和金屬材料一樣被大量運用在城市建設中的玻璃和亞克力材料(圖6、圖7),其呈現出來的特殊的視覺效果也被越來越多的運用在藝術作品的創作中。這類材料對光的折射以及透光性效果相對于金屬來說顯得偏向于中性的感覺,作品的效果多了一份變幻莫測的神秘感。
圖 6 《迷局》鏡子 2014 圖7 《24秒的寂靜》亞克力 2010
Fig6 Puzzle mirror 2014 Fig7 24 seconds of silence 2010
工業化生產的各類紡織品材料被用于人們日常生活,傳遞給人的感受就是柔軟的、形式多變不確定的溫暖的感覺。和金屬材料堅硬冰冷形成強烈的對比,在雕塑作品中以布料作為創作材料也不鮮見,但是圖8以這種色彩豐富的柔軟材料表現城市景象的作品還真是絕無僅有,別樣的藝術效果也讓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
圖8《可攜帶的城市》舊衣物 手提箱 2012
Fig8 portable city of old clothes suitcase 2012
木材和石材都是來大自然的材料,木材的有生命力和石材的厚重堅硬冰冷在現代科技面前都顯得微不足道而被轉換成不同的功能產品。也被藝術家運用在藝術作品的創作中,圖9這件作品就是用傳統的加工方式來用石材表現我們城市景象,這種簡單粗暴的表達無疑是現代人類對大自然的態度的真實寫照。圖10這件作品把木材結合3D打印技術將布滿摩天大樓的城市景象完全翻轉到了桌面以下,充滿了未來感。
圖9 《夢游現實主義》 大理石2008 圖10《反轉的城市》木 鐵 3D打印
Fig9 realism in marble 2008 Fig10 reversal City iron wood 3D printing
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的似乎從未停止向前的步伐,藝術的發展進程中藝術家也在不斷打破既有的規則尋求自己的獨特語言,城市發展過程中不斷消耗的資源所產生的所謂“廢棄物”也被藝術家加以利用和呈現。這些材料經過了“自然物-工業化生產加工-產品-藝術家再利用-藝術品”的多次的“異化”過程。
城市景象作品中形式的簡化和材料的異化呈現出來的不同藝術效果的同時人物形象在作品中的“缺席”成為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城市景象”在作品中以符號化的方式被表現出來,但是除了豐富多變的形式語言和材質各異的材料呈現以外我們在作品中找不到直接的“人”的形象 。“人”在城市景象中的不可或缺性與作品中人的“缺席”必然是藝術家的故意為之,每個觀者都會進行相應的的理解和解讀。城市作為“都市化”進程中“都市人”的生存場所和生存空間,這些“城市”卻像玩具或者是一座座“繁華的廢墟”。作品中沒有人的形象,但是人并沒有被忽略,作品中“人”當然沒有真正缺席,形式和材料運用呈現出的視覺效果與現實景象的強烈反差反而更凸顯了人和城市的關系,這些都傳達出藝術家對當下城市種種問題的思考。
作者簡介:孫珂(1979-),男,漢族,河南,碩士,四川美術學院,當代雕塑創作與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