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辭舅姑先問人,私向江頭祭水神。
——[唐]張 籍《雜曲歌辭·春江曲》
在中國古代社會,祭祀一直都是邦國中的大事,上自統治者,下至平民百姓,沒有一個人敢懈怠的。《左傳·成公十三年》中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禮記·祭儀》也說:“禮有五經,莫重于祭。”可見,祭祀源于人們對天地鬼神既敬且畏的心理,在這一心理的驅動下,人們會按照一定的儀式向神鬼致敬、獻禮,以求得它們的寬恕和護佑,這便是“祭”。
且看下圖中“祭”字的演變過程:
觀圖可知,“祭”乃一個會意字。在甲骨字形中,“祭”的右邊是一只手(又),左邊是一塊肉,中間的小點則表示肉塊上粘連的血滴。因此,甲骨文中的“祭”所表示的就是上古先民用鮮肉獻祭于祖宗神靈的意思。金文的“祭”省略了表示血滴的小點,卻在下方增加了一個代表供桌或祖宗牌位的“示”字,強調了獻祭的主體和方式。篆文的“祭”秉承了金文的形體,但其結構更勻稱,形體也更為美觀。楷書緣此寫作“祭”。
最初的祭祀活動其實很簡單,只是在崇拜對象的靈物前放置象征性的食品以示報恩、崇敬而已,旨在希望通過祭祀活動使自己得到神靈的庇佑。但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祭祀活動也變得多而復雜。但在先民的心中,祭祀始終是一種神圣而嚴肅的儀式。
西漢王充在《論衡·祭意》中說:“凡祭祀之義有二:一曰報功,二曰修先。”這里面的“報功”指的是天地河岳給人類提供了必需的生存條件,這與祖先神靈的庇護是分不開的,所以要用“祭”來報答。而“修先”則是指先妣、先考都是自己的親人,生時有養育之恩,死后也絕不可以背棄,所以要以“祭”的形式讓其死后有所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