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馨蔚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技術的進步,人口平均壽命不斷延長,被稱為“銀發浪潮”的人口老齡化成為各國都要面臨的問題。
“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的加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數量將持續增長,醫療、照料、護理問題日益突出,老年健康服務需求日益增長,行業發展前景可期。”泰康之家副總裁兼養老社區事業部總經理劉淑琴表示。
中國“銀發產業”進入快速增長期
2015年底,中國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22億,占總人口16.1%;65周歲以上人口達1.44億,占總人口10.5%;預計2020年將達到2.43億,2025年將突破3億。據聯合國預測,2050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占比將達到36.5%,位居全球第三。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養老產業成為社會關注熱點,被認為是下一個風口和金礦。”中國人民大學人力資源開發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孫博表示。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下稱沙利文)最新研究報告《中國養老服務市場研究》指出,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加速、人均生活水平和人均收入的提高、以及養老觀念的改變和對高質量老年生活的追求,中國“銀發產業”將進入快速增長階段。
目前,中國養老服務行業仍處于起步階段,行業集中度低,企業眾多但不具規模,尚未出現養老服務市場的龍頭企業,商業模式尚不成熟。養老機構眾多,但區域性明顯,且規模不大,缺乏大型連鎖養老機構和全國性品牌。中國上市公司中已有超過30家宣布進入養老服務相關行業,但多處于試水階段或發展初期,并以養老公寓的開發及中高端養老社區的運營為主,尚未形成明顯的競爭差異。
據民政部統計,目前社會養老機構和配套設施提供不足,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低于36.9%,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不足30張。家政服務盡管需求巨大,但因需求分散、多樣、繁雜而難以標準化管理和培訓人員,許多老年人家庭難以雇傭到合適的保姆。
“未來科技的進步,包括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設備、物聯網、遠程醫療、家用機器人、無人駕駛汽車以及電商、快遞、送餐服務的發展將會改變老年人的生活以及養老的概念和現狀,也將對行業提出新要求和新機遇。”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兼大中華區總裁王昕指出。
王昕表示,民政部已著手組織養老機構建立智能養老物聯網技術應用標準體系。物聯網通過互聯網或局部網絡聯接智能家居中的傳感器、控制器,智能可穿戴設備和智能手機等等通過互聯運行平臺使遠程實時監控和遠程保健、醫療成為可能,結合社區配套服務,便捷地保障老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適。
“隨著家用機器人特別是行走機器人在室內外的環境感知能力、自主定位能力和運動控制能力的不斷提高以及其成本的降低,家用機器人有望成為未來養老的重要輔助工具。”王昕稱。
國外經驗:經濟發展決定養老業發展
美國、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新西蘭都是高福利、高稅收國家。澳大利亞國土面積為768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000萬人,人均GDP43000美元,美國人均GDP47000美元,新西蘭人口400余萬人,人均GDP31000美元。有堅強的經濟基礎做后盾,養老服務呈現高福利狀態。
澳大利亞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完善的管理機制保障養老服務的發展。管理手段科學規范,既有管理機制,又有監督機制。如公積金的積累與使用,有專門管理部門,由審計部門監督,定期向國會匯報,保障基金的正常運轉。養老機構的管理,不論市政府投資興建,還是企業、社團及私人投資興建,必須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和要求辦,受政府的監督。
澳大利亞養老服務業穩步、健康的發展,取決于澳大利亞走社會化養老的路子,充分調動家庭、社會等各方面的積極性,發展養老社會化。澳大利亞政府盡管不斷加大養老費用支出,但每年的支出僅占養老總支出的9.5%,63.5%為社會團體支出,私人支出占17%。而且政府提倡在家養老為主,不僅有利于老人長壽,也減少政府的費用支出。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金融在支持養老服務業發展、服務個人養老方面的作用十分明顯。”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支行長殷興山表示,國家有關部門正在制定推進養老金融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大力推動養老金融服務創新、支持養老金融服務業加快發展。
殷興山強調,應加大對養老金融業務的財政政策支持,建議各級政府財政出資,建立養老服務業專項引導基金,引導民間投資進入養老產業;設立政策性擔保基金,為公益性養老機構貸款提供政策性擔保。
多措并舉力促“金融支持養老”
近日,財經作家吳曉波在發表主題演講《中國社會養老現狀》時指出,13-15年后養老產業將會替代房地產產業成為中國第一大行業,成為中國新的超過10萬億級的超級大產業。
2013年以來,中國先后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和《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文件推動養老服務業發展,2015年出臺《關于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鼓勵養老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創新發展。同年,民政部網站全文刊登了民政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財政部等十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同時,“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推進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相結合”,養老作為“健康中國”的一部分已被提升到國家戰略性高度。
《意見》提出要逐步使社會力量成為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主體,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鼓勵金融機構(銀行、保險、租賃、信托)為養老產業主體提供中長期資金支持;鼓勵金融為居民提供創新的養老金融服務,以提升居民購買養老服務的能力;金融支持養老是增加資本市場中長期資金供給、實現金融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戰略。
“《意見》的發布體現了養老產業快速發展的內在要求,為養老和金融產業帶來重大利好,也為銀行業機構轉型發展帶來巨大機遇。”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銀行重慶營管部主任白鶴祥介紹,本次《意見》提出的“金融推動養老”將通過政策手段從供需兩端激活養老市場,一方面通過金融機構為養老產業主體(養老/醫護服務機構)提供長周期、低成本資金以加強供給;另一方面通過金融機構為居民提供養老金融服務(商業保險/企業年金/養老信托)以加強需求端居民的購買能力。
“十三五”期間,中國養老消費市場將累計接近30萬億元,拉動包括養老保險、儲蓄、理財、地產等金融業的發展。目前,中國老年人健康保險每人年均保費在450元左右,到2020年保費收入將超過1000億元。“這對銀行業機構進軍養老金融產業,開展綜合化經營,具有很大吸引力。”白鶴祥認為,以市場化方式擴大養老服務供給,提升服務質量,降低服務價格是解決我國日益嚴重的養老問題的必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