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人的印象中,高校透著一股“世外桃源”的清新氣息,這里少有俗世干擾,更多的是對知識的渴求和對學術的探究,所謂箐箐學子,悠悠草香。可是忽然間,美好的畫風變了。高校不再清澈無垢,反而到處長著“黑斑”……
據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已有涉及23個省份的40多所高校的領導被通報。其被查處的原因也越發多樣,除了不時被媒體曝光的學術腐敗、招生腐敗、基建腐敗等,還涉及違規兼職取酬、違規超標用車、違規為子女操辦婚禮、違規在校外餐飲場所公款宴請、監督管理不嚴等等,不一而足。
“有利益的地方就存在腐敗。”高校也早已不是過去的清水學府,而成為各種人財物等誘人資源的集聚之處。與之不相匹配的是,高校的管理仍然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領導干部的權力過于集中,而相應的法律規范、監督機制又未及時有效跟進,于是職務犯罪急速上升。上有所好,下必趨之。在行政化體制的驅使下,高校“一把手”一旦沒hold住,下面的管理層、教授圈乃至普通的行政人員、教師員工就更難幸免。
黨的十八大以來,懲治腐敗一直保持高壓態勢,對高校領域更是采取全覆蓋式嚴查。顯然,要遏制象牙塔里的腐敗滋生蔓延,不能單單指望行政領導自覺“把關”,還必須建立現代學校制度,通過動真格的教改來有效制約高校的行政權力,進一步釋放學術權力,使高校回歸治學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