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 唐橋 楊學兵
成長:個人命名調解室的誕生
1965年出生的汪梅是土生土長的巴州區人。從1986年參加工作以來,她就一直在基層工作。先后在原巴中縣巴州鎮國土站從事房屋普查工作,在巴中縣房管局從事房屋所有權證辦理工作。1992年12月,汪梅到巴中縣西城草壩居委會工作,先后擔任計生專干、居委會副主任、居委會主任。
草壩街社區是巴州區最大的社區,常住人口1.1萬戶2.8萬人,流動人口4000余人。社區矛盾糾紛多、下崗失業人員多,社情較為復雜。面對困難,汪梅毫無怨言,一干就是23年。
特別是,2014年4月,巴州區人民政府啟動草壩街特色街區建設工程以來,汪梅就與其他班子成員一起每天走家串戶、宣傳政策、化解矛盾、配合施工改造。最終,將草壩街打造成了巴中的“名片”。
就這樣,雖然只有初中文化,但汪梅憑借自己的踏實肯干和辛勤工作贏得了組織的認可。先后被表彰為“全國人民調解標兵”“四川省優秀調解員”“四川省三八紅旗手”“四川省優秀共產黨員”“四川省勞動模范”等中央、省、市和區級表彰獎勵20余項。
在草壩街社區工作期間,汪梅共調解各類矛盾糾紛1000余件,共解決群體性上訪40余起,調解成功率達98%。
2010年,巴中市司法局、巴州區司法局以及西城街道辦事處共同為汪梅授予“汪梅調解工作室”牌子。這是四川省第二個、巴中市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調解室。
就這樣,憑借“事情解決不好就摘牌子”的承諾,汪梅在社區居民中擁有了較高的威望和極強的個人魅力。群眾親切的稱呼她為“忙人汪大姐”。
隨著事業的節節攀升,汪梅也理所當然地成為巴州區的明星居委會主任。
伸手:伙同領導套公款
2009年上半年,草壩社區對公賬戶被取消。所有賬務需由汪梅到西城辦事處會計核算中心報賬,再由西城辦事處核算中心將居委會的款項撥付到汪梅提供的卡上。按照相關制度規定,草壩社區的工作經費收支,應由經辦人填寫相關憑證,經社區副主任審核、書記李國建簽審后,再由汪梅負責支錢。汪梅在征得李國建的同意后,將社區的經費存到了她的私人工資卡上。這些為汪梅伙同李國建等人虛列開支、套取公款提供了便利。
2011年,汪梅的外孫病重,在北京治療。當年4月,李國建的妻子也被檢查出得了宮頸癌。他決定將妻子送往北京治療,擔心自己的幾萬元積蓄不夠,便打電話告知汪梅,讓她在社區的賬務里給他拿2萬元:“你父母年紀大了,你孫兒今年生病也花那么多錢,要不你也拿2萬,事后你自己想辦法把4萬塊錢的賬做好就是了。”拒絕的話剛到嘴邊,汪梅卻想到了生病的父母、病危的外孫和沒有工作的丈夫。想到巨額的醫療費用和龐大的家庭開支全靠自己幾千元的工資來苦苦支撐時,汪梅動搖了。經濟壓力成為壓垮汪梅心理防線的“最后一根稻草”。 她同意了李國建的提議,隨后取了2萬元現金給他送了過去。
汪梅在檢察機關供述:“我分得的錢全部用于個人及家庭日常生活開支,大部分用于了我、我父親和我孫子生病住院期間的費用的開支。”
防線一旦撕破,貪欲就會奔涌而至。2011年10月,草壩社區服務大廳裝修完畢,西城街道辦事處會計核算中心將裝修的費用轉到了汪梅的卡上。李國建得知情況后,讓汪梅將裝修的票據整理好后到某茶樓找他。在詳細了解了整個項目的收入和支出情況后,李國建對汪梅說:“汪主任,裝修服務大廳的費用也支付完了,社區還結余5萬余元,你去取4萬元出來,我們一人分2萬元,剩余的錢就存在你的卡上。”汪梅同意了,隨即取出2萬元用報紙包好給李國建送了去。
在嘗到了套取公款進行私分的甜頭后,汪梅和李國建在工作中形成了高度“默契”:社區工作獲得好的名次,他們要分辛苦費;逢年過節,他們要分過節費。
承辦檢察官介紹,2013年10月,李國建、汪梅以草壩社區在“五創聯動”拉排檢查中獲得全市第一名為由,套取6萬元公款給自己發辛苦費。2014年9月、2015年春節,李國建、汪梅共套取公款3萬元,用于發放過節費。
隨著套取次數的增加,李、汪二人的胃口也越來越大,他們甚至將目光轉向了國家災后重建補助資金。
2008年“5·12”地震發生后,巴州區米面廠第61幢宿舍樓在地震中受損嚴重,被相關單位鑒定為D級危房。2010年上半年,上級要求上報該幢樓住戶名冊并拆除該樓。按照當時的政策,受災戶每戶有2.5萬元的災后重建補助資金。李國建便與汪梅商議,在原上報的受災戶名單中多報4戶。
同年六月,社區副書記、社區服務站站長王國林在李國建辦公室看見了災后重建資金申報花名冊,發現米面廠第61幢宿舍樓社區多報了4戶,便問李國建怎么回事。李國建說:“是我安排多報的。你不要聲張,這是給社區爭取的經費。處理時少不了你的。”王國林說:“怎么處理你們決定就成。”于是,李國建便將套取補助資金的具體事宜交給王國林來辦。
2011年初,王國林找到負責拆除該危房的某公司總經理王強(化名),向他說明草壩社區在61幢危房住戶中多報了4戶來套取災后重建補助資金的情況,并請求他配合社區把災后重建補助資金爭取下來,而這筆錢將用于解決草壩社區的維修經費。
2011年和2012年春節前,王國林分兩次以領取贊助費的名義從王強公司將套取的10萬元災后重建補助資金領取出來后,與李國建、汪梅將錢進行了私分。其中,汪梅分得3.1萬元,李國建3.1萬元,王國林3.8萬元。
可悲:“明星調解室”主任的隕落
在頻頻伸手中,處理起虛假賬目來汪梅越來越輕車駕熟。2015年4月,在得知巴州區財政局將對社區的賬務進行檢查的消息后,汪梅便到李國建辦公室匯報:“區財政局要下來檢查,我們社區還有不少資金,按要求在社區賬上不能留存太多資金,先找發票把錢報出來。”最后,汪、李二人各找了2萬元的發票將錢報了出來。
“汪梅、李國建不僅套取公款私分,汪梅還在李國建的授意下,虛列了兩筆各2000元的開支,用于沖抵李國建宴請朋友、同學的支出。”據承辦該案的檢察官介紹。
公訴機關指控,汪梅、李國建先后9次以“五創聯動”、小區整治、廣告宣傳、辦公設備采購等名義虛列支出共套取公款21.6萬元進行私分,其中汪梅分得10.5萬元,李國建分得11.1萬元。
社區居民李萌(化名)面對檢察機關提供的紅華巷整治污水款2500元的領款單時說:“這些領款書都是汪梅找我幫忙簽的,以前我在草壩社區上班,汪梅是社區主任,她找我簽字,礙于情面,就幫她簽了。但費用具體是怎么開支的,我不清楚。”
為了制造出真實的假象,躲過會計的審核,汪梅虛列的很多開支都找真實存在的人、公司幫忙簽字、蓋章,打了收條、出具了領款單或開了發票。但這些人并沒有給草壩社區提供所謂的整治污水、制作網格宣傳欄、粉刷外墻等服務。他們和李萌一樣,之所以在領款單上簽字,都是因為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上與汪梅或多或少的存有聯系,只能“幫忙”了。
悔恨:自述心路數次拭淚庭審
2015年6月,巴州區人民檢察院在對李國建涉嫌貪污罪進行立案偵查時,發現了汪梅的犯罪事實,并于同年8月17日對汪梅進行立案偵查。同年8月31日,巴中市人民檢察院決定對汪梅執行逮捕。
2015年12月,巴州區人民檢察院以涉嫌貪污罪依法對汪梅提起公訴。2016年1月6日,巴中市巴州區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了此案。
庭審現場,數十名社區居民趕來旁聽,紛紛對汪梅表示惋惜。“汪主任為我們社區的事費了好多心喲,現在社區環境好了,鄰里和諧了,她卻犯了糊涂,選了這么一條路。”“是嘛,我家的低保還是汪主任給協調解決的。可惜了這么一個好大姐,咋就禁不住誘惑呢?”
站在被告席前的汪梅,當庭認罪。當談到自己如何一步步辛苦付出贏得組織和群眾的認可時,當回憶起自己因為要送到京上訪的四人回巴中而錯過了到醫院探望病危外孫的事情時,當談及自己身患五種疾病天天在看守所里吃藥時,汪梅數度淚灑庭審。
流星劃過天際,留下令人悵然的遺憾。
編輯:程新友 jcfycxy@sina.com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西城街道辦事處草壩街社區居委會主任汪梅曾是家喻戶曉的“明星”:先后榮獲“全國人民調解標兵”“四川省優秀共產黨員”“四川省勞模”“四川省三八紅旗手”“巴中市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她被社區居民親切稱為“汪大姐”,用她的名字命名的調解工作室是四川省第二個、巴中市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人民調解室。但她卻先后九次伙同他人虛列開支,套取公款21.6萬元;虛報四戶受災戶,騙取國家救災資金10萬元。
汪梅從事業的巔峰滑落,由一名熠熠生輝的“明星”隕落成一顆轉瞬即逝的“流星”。這一切皆因貪欲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