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姜川
迪拜,這座波斯灣明珠,從70年代以來都以其石油金元支撐下的土豪的形象示人。然而經歷多年開采,迪拜的石油資源基本已經開采殆盡,作為典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迪拜早已開始轉型之路,基于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迪拜正建設成為封閉保守的阿拉伯世界的門戶,成為中東地區最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
金融必須有法治的保障才能發展,而迪拜所在阿聯酋是非常傳統的伊斯蘭國家,奉行以《古蘭經》為基礎的伊斯蘭法。宗教法與目前世界通行的世俗法差異巨大,尤其在金融領域,對利息的限制、反對風險轉嫁等宗教法理念,更與全球金融法治邏輯格格不入。在這樣一片法治土壤下進行金融業務可謂難度重重,而迪拜就闖出了一條不拘一格地建設迪拜國際金融中心(以下簡稱DIFC)的法治路徑。
在其中,其獨特的法院系統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獨立的法律結構與司法體系
2004年9月,通過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和迪拜酋長國的雙重法令授權,成立了這個占地110英畝(約0.5平方公里)的自由貿易區——DIFC。金融改革,法治先行。依據阿聯酋憲法,DIFC是一個獨立于該國其他地區的法律特區,具有獨立的管轄權,有其獨立適用的民商經濟法律體系。這一法律體系完全與世界接軌,法規用英語編撰,同時適用英格蘭法作為其解釋的依據。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一金融中心的運作主要由三個機構完成,即管委會、金融監管局、DIFC法院。依據《迪拜金融中心基本法》,管委會作為日常事務的管理部門,主要負責制定迪拜國際金融中心的政策,行政管理事務,以及就業法、合同法、財產法、合伙法等非金融服務活動法律法規的執行。金融監管局,則是一個獨立的風險管理機構,負責相關的金融法令的起草與修訂,以及頒發經營許可證并管理迪拜國際金融中心內部或來自該中心的各類金融服務公司的活動。
DIFC法院,則主要負責區內民商事案件的審理與執行,以及區內法規解讀等工作。初建于2006年的DIFC法院,分為兩級法院——初審法院和上訴審法院,實行獨立的普通法系司法體制,可謂在廣大的伊斯蘭法/大陸法海洋中的普通法孤島,但這一孤島以其透明、高效、快捷的優勢而為全球投資者所青睞。
高效的審理與執行
對于法院而言,案件受理之后的審理和執行才是塑造司法公信力的關鍵。而對于商事案件的當事人而言,除了公正之外最看重的就是案件能高效地審理并執行。截至2014年6月8日,DIFC法院共計審理案件近600件,案件涉及復雜的跨國商業糾紛、財產糾紛、勞動糾紛等。通過對官網中公布的159個案件進行整理分析,可以發現案件集中在違約、勞動爭議等。至于案件審理時間,官網年報數據顯示,一般而言,小額申索審裁處審理的案件,90%可以在四周之內解決。其他案件的審結時間,則因具體案件的不同而略有差異,其中代理權糾紛耗時最長,平均為671天。綜合來看,DIFC法院審理效率較高,案件處理期間明顯短于阿聯酋國內。
DIFC法院所面臨的執行問題上,既包括自身判決在國內外的執行問題,也包括其他法院的判決或者仲裁機構的裁決在本區域的承認問題。DIFC法院判決能否被迪拜國內其他法院、阿聯酋其他酋長國國內法院、外國法院所認可,關系到當事人的切身利益。為此,DIFC法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首先是迪拜酋長國內部其他法院的執行。自2009年開始,DIFC法院便和迪拜酋長國內其他法院達成執行協議,該協議于2011年被變更為法律。其次是阿聯酋其他酋長國法院的執行。在迪拜第16項法規通過前,DIFC法院的判決,并不能在其他法院直接執行,而應按照阿聯酋民法典的規定,走完相關程序,方可獲得執行。但伴隨著迪拜第16項法令的通過,阿聯酋國內各酋長國法院有義務執行DIFC法院的裁決。最后是在阿聯酋域外的執行。阿聯酋為1983年《利雅得阿拉伯司法互助協議》、1995年《海灣合作委員會公約》(GCC)的締約國,這使得DIFC法院的判決與命令在締約國內獲得執行成為可能;此外阿聯酋還同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印度、中國、法國等)簽訂了雙邊執行互助協議,這些為DIFC法院的域外執行提供了保障。DIFC在執行其他法院的判決、裁定上亦有突破。2015年倫敦的一家法庭發布了一份全球凍結令,DIFC法院據此凍結了被告在金融自由貿易區近500萬的資產。有法律人士表示:這肯定是第一次全球性強制執行命令在迪拜國際金融中心得到應用。這是一個重大的發展,表明不同的法律制度之間也是可以相互配合的,有助于投資者在中東地區獲得正義。
周到的法律服務
法院制度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除了案件受理、審理、執行外,DIFC法院的審判服務機制同樣值得關注。就DIFC法院而言,在拓展審判外延與提升服務理念上,其推出的“法庭使用者委員會”以及“法律援助計劃”享有很高的聲譽。法庭使用者委員會是DIFC法院和法院用戶之間的聯絡人。該委員會就法院的行政問題以及任何有助于提升用戶滿意度的合適事項向首席法官提供建議。良好的社會監督,雙向的交流互動,有助于改善法院審理水平。除此之外,DIFC法院在2009年,實施了中東第一個公益活動計劃。法院為符合條件的個人,提供包括基本法律意見、全面案件管理和代表在內的訴訟服務。該公益計劃的目的是確保那些能夠證明自己無法負擔訴訟費的人依舊可以獲得專業的法律建議。此舉,不僅使公平正義得到了彰顯,而且也提升了法院的整體形象,增強了大家的信心。當然,這些也都是DIFC法院在拓展法院審判服務的一個縮影。
透過上述機制,可以清晰的發現,在功能定位上,DIFC法院非常注重用戶的體驗,切實把審判作為一種服務來提供。當然,訴訟也只是糾紛解決方式的一種。合理分流案件,多種方式處理糾紛正是現代司法理念的題中之義,DIFC法院也不例外,法院也非常注重調解和商事仲裁的作用。初審法院審理的案件中,95%的案件均可在開庭前通過調解等形式得到解決,而無需進入庭審。同訴訟相比,商事仲裁具有私密、公平、快捷、專業、可靠等優點。程序便捷,行業專家審案,執行方便,這些特征對當事人均具有較大吸引力。
正因為如此,2008年,迪拜國際金融中心同倫敦國際仲裁院(LCIA)簽訂合作協議,約定成立迪拜國際金融中心—倫敦國際仲裁院分院。通過與世界上著名的仲裁機構合作,迪拜國際金融中心向其商業客戶提供了更為高效、公正、獨立、廉價的非訴糾紛解決服務,以此保持自身的投資吸引力。仲裁引入之后,緊接著的便是仲裁的承認與執行問題。在此過程中,迪拜國際金融中心法院給予了很大的便利。一般而言,DIFC法院會在三十天以內對于仲裁結果加以承認。仲裁一方當事人則可依據法院出具的承認與執行裁定請求另一方當時履行仲裁裁決。如果被告的財產位于迪拜境內,那么DIFC法院的承認裁定可以作為查封扣押相關財產的依據。
對于上海自貿試驗區法庭的啟示
DIFC法院為我們展現了一種全新的司法模式。新興市場國家如何通過設立法治特區,在保持自身司法主權的同時,通過該特區與國際接軌的司法,保障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增強本國在國際金融市場的話語權。雖然迪拜與上海分屬于不同法系,司法觀念與體制,存在較大差異,但在這一法院模式上卻頗為相似。
事實上上海自貿試驗區法庭與DIFC法院都面臨同樣的問題——如何利用剩余立法權進行司法創制?自貿區的設立在于形成一種創造性破壞,形成變革勢能,具體到司法項下,則是給予特殊地域法院以較大的受案、管轄、法律適用自由度等,實現規范與制度創新。此外,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設目標,除了“國際化”這一關鍵詞外,“法治化”是另一個關鍵詞。公平、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當屬“自貿實驗區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的題中之義。在服務于營商環境改善的過程中,DIFC法院的存在,讓身處金融亂世的迪拜保持著巨大投資吸引力。其背后的法治理念與運作模式,無疑是值得上海自貿試驗區法庭學習和借鑒的。
事實上,DIFC法院與上海自貿試驗區法庭已經早已建立聯系。2015年1月DIFC法院首席大法官黃錫義(Michael Hwang)一行到訪上海市自貿試驗區法庭,雙方就法院的審判組織機構,以及國際投資、商貿、金融案件的審判理念,司法管轄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DIFC法院與中國法院的合作協議也正在洽談之中。
雖然二者在設立背景上存在諸多相似點,但也必須正視二者間差異。同DIFC法院相比,自貿試驗區法庭的腹地是比阿聯酋廣闊百倍的中國,大國的改革其局限條件遠非小國所能比擬。司法層級、央地關系等均導致自貿區法庭的試驗創新并不能大開大合,只能穩中求變。因此自貿試驗區內的司法或許可以順應本次司法改革的春風,進行有針對性的突破,先行先試。以DIFC法院的一些成功經驗為借鑒,或許是一條可行的道路。
編輯:劉雨濛 lymjcfy@163.com
迪拜,一座漂浮在伊斯蘭法/大陸法海洋中的普通法孤島,卻以其透明、高效、快捷的優勢而為全球投資者所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