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芳
葉圣陶先生早在《自力二十二韻》一文中寫到“……所貴乎教者,自力之鍛煉。誘導與啟發,講義并示范,其道固多端,終的乃一貫,譬引兒學步,獨行所切盼。獨行將若何?諸般咸自辦:疑難能自決,是非能自辨,斗爭能自奮,高精能自探”,這集中體現了葉老“教的根本目的在于為了達到最終不需要教”的教育主張。學須有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疑則不進。質疑問難是“疑難自決”的開端,勇于質疑、勤于質疑、善于質疑是一種良好的英語思維學習習慣,更是“教是為了不教”教育思想啟發、引導小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有力抓手。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我嘗試啟發學生拓寬思路,引導他們多思善想,培養質疑問難能力,人人爭當小小學問家,成就英語學習大學問。
一、營造質疑氛圍,讓學生敢問樂問
首先,例如,在教牛津小學英語副詞的比較級時,要求學生們針對各自體育運動成績運用比較級進行對話時,我先把自己與某一位同學比較,“Do you run faster than me ? I think I run faster than you. Lets have a running race.”真的在教室里來跑一跑,賽一賽,通過幾項運動既把副詞比較級的用法滲透給了學生又縮短了與學生的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逐步建立起平等、和睦的新型師生關系,讓學生真正感到教師的可信、可依。于是,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把話題說開了,在問答間增強了自信心。
其次,教師應及時表揚敢于提問的學生,善于捕捉其中稍縱即逝新奇獨特的“火花”,并給予熱情的鼓勵與引導,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質疑氛圍,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使學生處于一種寬松的質疑環境中。例如,有了前面師生共同來學習副詞比較級后,學生對此不再陌生,一問一答又引發了學生們更廣泛的聯想,除了與身邊的同學、老師做比較,還充分展開想象,與一些名人或動物做比較,如“Who jumps higher, Yao Ming or you?”“Dogs run faster than me.”等等,學生們自然而然地就運用起所學過的句子與詞匯來進行問答。在這種輕松的課堂氣氛中,學生的害怕、害羞心理得到克服,思維顯得更加活躍,英語口語交際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最后,教師要允許學生提出幼稚簡單的問題,要允許學生相互爭論,更要允許學生質疑“出錯”。對于學生的質疑,教師千萬不可以以任何理由一棍子打死,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消除自卑、膽怯的心理,毫無顧忌地勇敢質疑。例如,學過形容詞和副詞的比較級后,學生對于兩者用法上的差別一下子還沒完全搞清,學生往往會犯這樣那樣的錯,“Are the butterflies fly higher than the birds? No, they arent .”將助動詞錯用成了Be動詞,對于發問中帶有錯誤的或偏離了主題發問的學生也要給予認可,鼓勵他們再試一試,并適當地提供幫助,讓每個人都在質疑中有所提高,進而增加質疑的欲望。
二、教授質疑方法,助學生善問巧問
例如,在教牛津小學英語“Asking the way”時,課文圍繞問路展開對話,我讓學生自己根據課文的內容提問題,有些學生提到“Does Mr Smith get up earlier than Yang Lin?”“Who is taller, Mr Smith or Yang Lin?”等,有些離題,我及時給予糾正,引導學生回到主題,提一些跟課文有關的問題。并指導學生可以圍繞內容提問;可以針對重點、難點設疑;可以就文章矛盾或含蓄處提問等等。于是,學生領會后提出“Where does Mr Smith come from?”“Does Mr Smith know the way to the History Museum?”“How can he get there faster?”等一系列問題,通過師生間及學生間有機的問答,使學生達到預期的學習目的。
三、培養質疑習慣,促學生好問深問
如教授“Is this a (an)…?”時,我用一只袋子及各類文具用品請學生來做個游戲,在摸摸、猜猜、問問的過程中,學生都躍躍欲試,爭先恐后地發問,由此很好地掌握了此句型。
設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巧妙地設疑,讓學生“深問”。例如,在學完對介詞短語“Mr Green is in the car.”提問后,學生們都明白了該用“where”提問。后我又出一題“The man in the car is Mr Green.”對“in the car”提問,我寫出了問句“Where is Mr Green?”征詢學生的意見。這時,一些學生馬上問到“Mr Green is in the car.” “The man in the car is Mr Green.”這兩句難道沒有區別嗎?我及時組織學生討論不同之處并不失時機地教授“which”的用法。
質疑。教師通過開展“評選提問標兵”“人人爭當小小學問家”等活動,抓住典型,樹立榜樣,利用學生的競爭心理,在學生的質疑中形成比、學、幫、超的風氣,使學生由被動質疑向主動質疑轉變,在“質疑—釋疑—再質疑”的過程中學會質疑的方法,提高質疑的能力,進而養成良好的質疑習慣。
“教是為了不教”就是要以“不教”為目的,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創設適合小學生英語學習的情境,讓學生由“觀眾”變成“演員”,由被動接受的“容器”變成主動獲取的“探索者”,關注學生不斷實現由“教”到“不教”的轉化和飛躍,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自信心,養成主動質疑和獨立思考的優秀學習品質,讓學生在浩淼無邊的英語知識海洋中自由地去探究,自主地追尋學問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