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孝
我于2012年12月調任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檔案局工作,作為“班長”,2015年帶領干部職工下移工作重心,加強農業農村檔案工作管理,探索“1344”新農村檔案事業發展之路,助推全縣農業農村檔案工作新常態發展。
一、抓住“一個中心”,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圍場位于河北省最北部,是承德市人口第一大縣,河北省面積第一大縣,全國唯一一個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我局立足縣情,克服工作面廣、繁雜、量大、經費緊缺、開展工作難度大等實際困難,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城鄉發展、項目建設、生態農業、民生改善等中心工作開展檔案工作,使檔案工作有效服務大局、服務發展、服務民生,于年初和歲尾分別對112個鄉鎮部門開展兩次檔案行政執法檢查,提出整改意見111條,下達限期整改書面告知書114份,撰寫了《鄉村檔案工作情況調查報告》,并將調查報告呈送縣主管領導,為領導決策提供第一手材料。寓檔案行政執法于業務指導之中,不斷提升社會檔案意識,為檔案事業發展營造良好工作環境。
二、“三級聯動”,推動農業農村檔案工作提質提效
2015年縣委、縣政府主管領導分別聽取檔案工作專題匯報,到縣檔案局(館)視察,在政府全體(擴大)會議上對檔案工作進行總結和謀劃,縣委、縣政府、縣“兩辦”印發土地確權等涉農文件,對加強農業農村檔案管理提出具體要求。各涉農單位將涉農檔案規范建檔列入本口目標考核。鄉鎮加大對各站所辦和村級檔案工作的監督指導和考核力度。全縣37個鄉鎮,其中32個鄉鎮具有獨立檔案室,配備了密集架、鐵質檔案櫥及防盜門、防護網、防光簾、滅火器等“八防”設施,23個鄉鎮實現“村檔鄉管”,3個鄉鎮實現庫房、辦公室、閱覽室三分設,8個鄉鎮配備了實物展架。全縣312個行政村,其中80%實現了規范化管理。圍場鎮5個社區全部實現規范化管理。新農村檔案歸檔門類和內容日益豐富,檔案利用率加速上升。四道溝鄉村民因房屋確權發生糾紛,龍頭山鄉大字村村民因幾壟承包地發生糾紛,均在鄉、村檔案室查到房屋買賣協議、土地承包合同,使糾紛得以解決。通過縣鄉村“三級聯動”,社會關注檔案工作的程度越來越高,干部職工的工作勁頭越來越足。
三、加大“四個力度”,促進農業農村檔案工作上檔升級
加大先進典型培樹力度。開展“木蘭大地最美檔案人”評選、“培訓+基地”崗位練兵、“檔案-與你相伴”征文、國際檔案日宣傳等活動。編纂完成5萬余字、精選照片126幅的《木蘭大地最美檔案人》圖文冊,展示全縣檔案人風采;圍場鎮、四合永鎮、縣醫院檔案員的先進事跡在省《檔案天地》期刊特別報道刊發,在各級刊發稿件信息112篇次。
加大精品打造和培訓力度。對農村商業銀行、工商局、民政局、質量技術監督局、水務局5個縣直部門和龍頭山、道壩子、牌樓、御道口、新撥5個鄉鎮進行“雙五”檔案室精品工程打造,從經費中擠出4萬元為5個鄉鎮配齊裝具及“八防”設施,進行巡回業務指導,使軟硬件建設符合國家要求,檔案室建設達到標準化。及時推廣“雙五”檔案室管理經驗,分別在7、9月份,分兩批次在6個地方組織召開現場經驗交流觀摩會議,采取以會代訓形式,對基層檔案員進行實地業務培訓,手把手傳授,反響很大、效果很好。
加大規范建檔指導力度。年內對93個鄉鎮和縣直單位的土地確權、重點項目、美麗鄉村建設等農業農村檔案資料進行規范建檔指導,指導次數達269次。抓好新撥鎮、牌樓鄉等7個單位的目標認定升級工作,到2015年底全縣共有115個單位晉升省級檔案目標管理標準,其中AAAA級1個、AAA級47個、AA級64個、★★★級企業3個。37個鄉鎮全部達到省級AAA和AA級管理標準。
加大資金資源整合接收力度。縣檔案局館總建筑面積5218平方米,達到一類縣級國家檔案館標準,為發揮好“五位一體”綜合功能,爭取年度財政預算經費62.6萬元,拿出25萬元通過公開招標、公證等環節,安裝密集架276門,累計安裝799門,啟動紙質檔案二庫。印發了《關于做好檔案資料收集整理和到期檔案移交進館工作的通知》,在常態接收基層滿5年的永久、定期檔案同時,加大縣內重大活動、重要人物、重點工程、地方特色“三重一特”、政府機構改革、破產企業等檔案的整合接收力度,接收征集整理紙質及照片、光盤、錄音帶、剪紙等特殊載體檔案28002卷33310件,館藏總量達217146卷冊。
四、做好“四篇文章”,高效“資政惠民”
做好檔案資源開發利用文章。縣檔案館采取了“領辦、代辦、免費、預約、延時、函電、溫馨提示、查檔須知”等便民服務措施,年接待查檔4150人次,查閱檔案25995卷次。縣檔案館和各基層檔案室為社會各界辦廉租房、土地流轉、物產確權、山林確權、辦理貸款、申請低保、出國旅游等諸多民生問題出具了有效證據;為編研文化史料及二部黨史撰寫提供了大量服務;積極應對持續5個月的2次查檔高峰,為事業編制人員、企業臨時工繳納養老保險、落實基層補貼提供高效便捷服務。11月下伙房鄉在職黨員干部史金艷個人檔案中沒有自傳和入黨材料,縣檔案館工作人員在135號全宗2005年永久317號卷中調到她的黨員卷,經有關領導批準,將“個人自傳、綜合考察材料、入黨申請書、政審材料、入黨志愿書、轉正申請”等7件轉入組織部人事檔案中。當天下午3點組織部上部務會通過該同志提職,要是沒有這些檔案資料,她就會因為人事檔案信息不全影響提職。
做好加強民生檔案管理文章。落實縣“兩辦”《關于加強民生檔案工作的意見》,構建起民政、醫療衛生等6大民生檔案體系,據不完全統計全縣已累計建立民生檔案1179萬件,2015年以目標認證為抓手,加大民生檔案整合力度,檔案館制定《民生檔案收集實施方案》、民生檔案接收名冊,民生檔案占館藏量的64%。
做好穩步推進檔案數字化工作文章。縣檔案館在數字化的電子檔案信息“存儲”“備份”“檢索”“打印”四機連鎖分設和全文掃描檔案直接連續打印輸出基礎上,健全激勵獎勵工作機制,采取包工計件、延時閉館、法定假日開館等方式,加快進度,年內掃描全文804050幅,著錄案卷、文件級條目202562條,累計掃描全文3548956幅、著錄575676條。指導有條件的基層檔案室開展檔案數字化工作,具備條件的做到機讀、紙質目錄雙套制。
做好地方志工作文章。成立《承德市志》圍場分志編輯室,組織召開鄉鎮村志啟動暨業務培訓工作會議,在全市率先啟動鄉鎮村志編纂工作,首批啟動的鄉鎮、村各8個。開發利用館室檔案資源,編纂發行67.8萬字的《圍場年鑒》(2014),完成《圍場年鑒》(2015)征稿編修工作、《圍場廳志》原本的電子化及開展譯注工作;為城市建設展覽館提供資料6萬余字、圖片30余幅;為《河北年鑒》《中共河北年鑒》《承德年鑒》撰寫并報送10.6萬字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