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 1969年生于北京,音樂人、詞曲創作者、制作人、導演、脫口秀節目主持人。1994年出版《校園民謠》合輯;2002年自編自導電影《我心飛翔》,該片獲得法國里昂電影節最高獎和美國雪城電影節評委會獎;2012年3月主持脫口秀欄目《曉說》;2014年4月監制的電影《同桌的你》上映。2015年7月15日,阿里巴巴集團宣布成立阿里音樂集團,高曉松加盟阿里音樂,出任董事長。
假如說高曉松純粹是音樂人,貌似不夠全面,他身兼數職,在各個領域發展得都不錯。但他因創作了《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鋪的兄弟》等膾炙人口的校園歌曲而廣為人知,又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音樂人。音樂不是他的全部,卻是他的詩與遠方。正如他自己說的那樣,音樂是酒,不是飯;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快樂。
出身知識家庭,卻另類果敢
出生于北京的高曉松,生于一個高學歷的知識分子家庭。爺爺高景德是清華大學前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電機工程學家;外公張維是深圳大學的創辦者,中國工程院、科學院兩院院士,熟操四國語言的科學家;舅舅張克潛是著名的物理電子學與光電子學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兼博導;母親是著名的建筑學家。他自己不辱家門,學習成績極為拔尖,高中是全國重點高中北京四中,1988年考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雷達專業。假如按照這種人生軌跡走下去,高曉松也許會成為家里另一位科學家。但不走尋常路的他,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直接從清華退學,轉身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研究生預備班學習電影。這是一個學科的轉折,也是高曉松人生的一次重大選擇。
為什么高曉松會做這種選擇呢?想必與他母親的教育有關。高曉松寫過一句名句: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其實,這句話是他母親說的。從小他家的教育方式就是如此,不要被所謂的名和利所束縛,不要被生活所捆綁,人還有遠方的夢想與心中的寄托。所以從小就喜歡音樂與電影的他,就順從心意,退學了。對此,高曉松曾自曝說,當年父母培養他學琴棋書畫,原本是想讓他當一個有藝術修養的科學家,但沒想到最終走向了博學多才的高曉松。
高曉松從清華退學后,1990年,他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音樂朋友,其中就有老狼。他們共同組建了一個小有名氣的校園樂隊“青銅器”。樂隊組建初期,就收到海南的一家歌廳的邀約,年輕的他們就此踏上了音樂的征程。人生地不熟,加上高曉松他們不愿順應時代的大流,堅持不唱粵語歌,就被歌廳辭退了。一年后,輾轉回到北京。當時退學的他,家里是不給任何接濟的,反而每個月要上交100元的生活費,在家“蹭吃蹭喝”的日子也不能實現了。面對這樣的壓力與音樂夢想,他與老狼開始了“流浪生涯”。在這期間,年僅24歲的高曉松創作的《同桌的你》《麥克》《白衣飄飄的年代》《睡在我上鋪的兄弟》《青春無悔》等校園民謠紛紛完成了初稿。直到1994年,他與老狼才遇到“伯樂”——在大地唱片公司任職的黃小茂。
他們與黃小茂一起做了第一張唱片——《校園民謠1》,其中收錄的《同桌的你》一經發表,就深受大眾的歡迎,一舉獲得當年年度所有流行音樂獎的最佳金曲、最佳作詞、最佳作曲等幾項大獎,還包括全國觀眾評選的央視春晚最受歡迎節目一等獎,那張專輯也成為以后10年銷量最高的原創專輯。這首歌的影響力不止體現在這些獎項上,而且引領了國內校園民謠的發展。
音樂,是召喚,是慰藉
1995年,高曉松與老狼合作第二張專輯《戀戀風塵》,其中由高曉松作詞作曲的同名主打歌獲得第5屆金曲獎最佳錄音獎、最佳演奏專輯獎和最佳演奏專輯制作人獎。但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有時音樂人之間的分歧,甚至會導致友情的決裂,高曉松與老狼亦是如此。那時老狼想轉型做搖滾,而高曉松卻堅持校園民謠,最終他們的合作就此結束。之后的高曉松與宋柯成立“麥田音樂”,推出首張合輯,同年在南京五臺山體育館舉行的“高曉松個人作品音樂會”,并創該館入場觀眾之最。然而,高曉松就是高曉松,與眾不同的高曉松,沒有就此發展成為一個歌手或者純粹的音樂人,而是堅持他從事音樂最初的夢想:只用音樂撫慰人的心靈,尋找一個靈魂的港灣,它永遠不是賺錢的工具,因此他很少登臺,很少開演唱會。
將詩與遠方放在內心深處的高曉松,于1997年開始周游歐美各國,寫小說,寫劇本。2000年,他回國拍攝電影,之后擔任監制、節目嘉賓、脫口秀主持人,偶爾語出驚人,將自己一次次推到風口浪尖上。他并未因為人們的批評而改變自己的看法,依然是如此的肆意與灑脫,一如既往地固執與堅持,正如他所作的音樂一樣,從來都是滿懷對青春的懷念與回憶,不刻意的矯情,不刻意的煽情,卻有自己的風格。
近幾年,高曉松工作開始轉型,其實是有一個原因的。崔健曾經批評過高曉松的音樂過于風花雪月,高曉松也很坦然地承認他的作品承載不了社會責任,所以他決定從著書、脫口秀等載體去呈現他的音樂所不能企及的地方?,F在他在網絡綜藝節目《奇葩說》中擔任辯論隊長,在節目中,他將對社會的看法直白地講出來,依然犀利無比,但更受矚目的是他飽覽群書背后對生活的態度、社會的責任。
他,還是一位父親
拋開其他頭銜,高曉松,是一個小女孩的爸爸。一位對自由有著堅持的父親對女兒的培養也是別有特色,自由與民主是基調。
很少有人會談到會給孩子應有的民主,似乎幾千年來我國都在尋求國家的民主與自由,但都是大層面上的談論,鮮少將民主作為教育孩子的一個方面。然而,一直崇尚民主的高曉松就不同,他熱愛民主,所以也如此教育他的孩子。他女兒4歲時,已獲得家庭事務投票權,那是因為她自己能獨自去離家10里外的幼兒園上學,還能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
當有人問及高曉松,會讓孩子學琴嗎,高曉松的回答是不一定,但會盡可能讓孩子學習更多的東西,為的是她的人生不被升學與工作所禁錮。因為高曉松知道,沒幾個孩子長大后一定會成功,所以要學會隨遇而安,更懂得自己要什么,才能在大千世界里不被浮華所誘惑。當然,這需要父母的引導與教育。但高曉松覺得,這種教育應在積極的狀態下創造“自然”的成長環境。比如,孩子興趣愛好比較少,就多帶他們逛逛樂器店或者舞蹈教室,觀察他們喜歡什么再決定學習什么,這是一種引導,而不是一種強迫。
做音樂,是因為它對生活的作用,是每個人成長的日記;談教育,是為了讓孩子自由又堅強地成長,從而能面對未來不可預計的痛苦與失敗。所以,無論是音樂還是教育,高曉松一直特立獨行地行走著、前進著,當然,我們有理由相信他依舊會如此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