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昌 王曉東 牛學軍 祁莉娟
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發表兩年來,我省宣傳文化戰線和廣大文藝工作者以此為指導,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牢牢把握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出臺推動文藝繁榮發展的政策性文件,明確文藝創作生產方向和任務;精心編制創作生產規劃,重點跟蹤和指導重點文藝創作項目;大力實施文化搶救、挖掘和創作工程,推動地方戲曲保護傳承;加強文藝評論工作,營造開展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努力推動文藝創作生產繁榮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一是以政策保障為基礎,增強文藝繁榮發展動力
2015年以來,青海省先后以省委、省政府名義或以部門名義制定印發了多個推動文藝繁榮發展的政策性文件。一是《青海省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的實施意見》,提出6個方面27項具體工作,進一步明確了我省文藝創作生產的方向和任務。二是《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確定對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地方戲曲進行資料遺產的搶救性記錄與整理保護,重點開展青海平弦戲、青海藏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做好地方戲經典劇目的錄制存檔工作;重點扶持特色戲曲院團發展,打造“西部京劇”和“黃南藏戲”品牌。三是《青海省2015-2017年重點文藝作品項目名單》,通過前期調研摸底,在全省范圍內遴選優秀作品列入《名單》,并最終確定對6大文藝門類77部作品進行重點跟蹤和指導。截至目前,25部作品已創作完成。四是《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我省文藝評論工作的通知》。從5個方面對文藝評論工作提出具體要求,營造開展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推動我省文藝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
二是更加注重文藝的社會效益
各級宣傳文化部門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充分發揮指導協調、組織推動的作用,積極調動各方面力量,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推動現實題材文藝作品創作。根據“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將軍感人事跡創編現代京劇《七個月零四天》,得到觀眾好評,在第七屆中國京劇節作為重點劇目演出。歌舞話劇《草原之子》、秦腔《尕布龍》以已故副省長尕布龍先進事跡為背景,在省內外演出40余場,萬余人觀看演出,在社會各界干部群眾中產生良好反響。平弦現代戲《未婚媽媽》、秦腔現代戲《田青春》等劇目用藝術形式再現青海故事,彰顯青海精神。以我省重大典型廉福章、昂嘎先進事跡為題材的廣播劇《最后一次黨費》《再唱山歌給黨聽》等一經播出,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好評。
三是文學創作生產持續深入
鼓勵和支持全省文藝工作者扎實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采取多種形式,下基層實地采風,汲取創作養分和靈感。5位作家獲得中國作家協會定點深入生活項目資助。以青海各民族團結奮進,共建美好家園為主題,策劃出版圖書《青海,我的家園》以及“玉昆侖”“青海青”“野牦牛”文學叢書,豐富青海當代文學新文庫。爭取重點文學作品扶持項目,《尕布龍的高地》等30余部作品獲得專項扶持。鼓勵重點題材創作,推出長篇小說《吐谷渾傳》《灰飛》《牦牛漫步》,散文集《茜草為紅》《青海古村紀事》《西望大澤》,紀實文學《湟魚》、報告文學《光明玉樹》《浩瀚追夢》,詩集《五月流觴》《昆侖書》等一批優秀文學作品。加大對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扶持,先后選派近百名少數民族作家參加“中青年作家讀書班”及魯迅文學院的培訓學習。多次組織召開青海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座談會,培養藏語創作、翻譯隊伍。
四是努力打造中國氣派、西部風格、青海特色文藝作品
先后排演藏戲《松贊干布》、土族歌舞《彩虹兒女》、藏族風情歌舞《千里和緣》、“花兒”風情歌舞《花漫四季》《阿哥的白牡丹》、平弦戲《魂系金銀灘》等劇目,拍攝制作完成《青藏高原上的藏醫藥傳奇》《瞿曇寺之謎》等紀錄片,推出《賽亞歷險記》《賽馬稱王》《霍嶺大戰》等原創動漫,組織策劃《十世班禪大師進藏》《花兒怨》《高原兒女》等影視劇本,精心打磨,不斷完善,實現了影視劇本創作從量到質的飛躍。同時,各地創作拍攝富有地域特色電影的積極性不斷高漲,《白牦?!贰兜铝罟埂贰冻杂病贰陡赣H的草原》《丹噶爾奇緣》等先后拍攝完成,通過多種渠道展播展映。
五是探索聯合合作之路
針對青海文藝創作生產經費、人才力量不足現狀,積極探索走特色、開放、聯合和合作之路,通過和外省市有關部門和文藝名家的通力合作,推出了《昆侖神話》《愛情的證悟》《彩虹兒女》《精靈戰隊》《天境祁連》等一批反映我省地域文化風情的舞臺佳作。其中,由青海、安徽兩省宣傳部門聯合策劃打造的歌舞雜技劇《雪豹王子》是近年來我省探索合作之路的一次成功嘗試。2016年5月至7月在安徽和青海演出30場,觀眾人數達4萬余人,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
六是群眾性文化活動蓬勃開展
各級宣傳文化部門緊密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視察時提出的“四個扎扎實實”要求,結合全省“三區”建設任務,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生態文明建設等,利用重大節慶節點,充分發動廣大群眾廣泛參與,組織開展豐富多彩文藝活動,激勵和動員全省廣大黨員干部和各族人民群眾,凝心聚力推動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建設。兩年來,全省上下組織開展地方曲藝大賽、群眾歌詠大會、民間文藝團隊展演、綜藝專場演出、音樂會以及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展等主題活動,活動涵蓋話劇、藏戲、京劇、平弦戲、“花兒”、民族歌舞等文藝形式,注重挖掘和融匯青海民族文化元素,創作富有時代氣息和思想內涵,又具有青海特色的文藝作品,在潤物無聲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以文化人,讓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不斷深入人心。各地區群眾參與積極性高,自覺自發組織各種紀念文藝活動,玉樹通天河民間藝術團、老年曲藝隊等,利用當地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挖掘整理非遺文化項目,義務組織主題文藝節目,為群眾進行演出。西寧、海東、海西、海北、黃南、果洛海南等地,精心組織開展廣場群眾性主題文化活動,做到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