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壽
湟中縣在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統領,以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需求為目標,統籌城鄉發展,扎實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縣、鄉、村三級公共服務網絡構建基本完成,以燈韻、曲韻、歌韻、舞韻、鼓韻、武韻、墨韻、學韻為內涵的“湟中八韻”文化體育活動蓬勃開展。
一、完善機制,持續推動“湟中八韻”文化活動開展
湟中縣按照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工作目標,不斷創新思路,強化機制,建立起縣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分工負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工作體制和工作格局。
縣政府成立了縣長任組長的湟中縣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工作領導小組,縣委辦、政府辦印發了《湟中縣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工作實施方案》。縣“創文”領導小組印發了《鄉鎮綜合文化站管理辦法》《“兩館一站”績效考評辦法》《“老茯茶”議事制度指導意見》《文化志愿者管理辦法》等管理制度。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成效納入縣鄉兩級領導干部考核目標。
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公益性活動納入公共財政經常性支出預算,每年安排文化事業發展專項1319.5萬元,給縣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鄉鎮綜合文化站撥付免費開放經費141.9萬元,給各鄉鎮安排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220.08萬元。公共財政對公共文化投入的增長幅度達到29%,高于財政經常性支出增長幅度。
農村群眾文化需求調查和群眾文化活動群眾滿意度調查常態化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在廣聽民意、汲取民智后,實現供需對接,提高了服務效能。群眾滿意度成為服務農村、服務基層的重要考核指標。采取政府采購、活動補貼、以獎代補等措施,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共文化產品的生產和供給。拍攝制作了《菩提花開》《文化湟中》《湟中旅游》《走出大山的皮影戲》等電視片。農歷正月社火演出、邦吧賽馬會、哲科東確會等完全由社會力量主辦,政府采購社會力量舉辦南佛山六月六“花兒”會、河湟曲藝大賽、慕家酩餾文化藝術節等活動。
二、夯實基礎,構建縣鄉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通過資源調整,縣文化館、圖書館建筑面積分別達到2600㎡、1000㎡。加大投資力度,籌資2.2億元新建了建筑面積11142.25㎡的河湟文化博物館、建筑面積16316㎡的八瓣蓮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體驗中心、建筑面積2000㎡的香巴林卡影劇院,實施了蓮花湖休閑體育公園、河湟苑景觀、塔爾寺景區文物保護與展覽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示范基地和傳習所等建設項目。
建成達標鄉鎮綜合文化站12個,建筑面積3617㎡。正在建設3個。文化站內設培訓室、多功能廳、娛樂活動室、圖書閱覽室、公共電子閱覽室。電腦、圖書、戲服、樂器、文體活動器材、電教設備、音響設備一應俱全。建成社區流動圖書室13個、寺廟書屋7個。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點、農家書屋、衛星數字農家書屋覆蓋全縣行政村。建成村級綜合文化活動中心88個、文化活動室120個、文化大院8個、演藝小舞臺36個、廣場292個。實施了文化進村入戶工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給64個村和60個業余劇團和曲藝隊配發了折價1145萬元的文化活動器材和表演服,安裝體育健身路徑259條、器材2764件。
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上,組建了“山之聲”藝術團、河湟民族藝術團、卓瑪藝術團、“花兒”夢演藝公司,成立了“花兒”協會、曲藝協會、老干部書畫協會、攝影家協會等14個文化體育協會。命名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12個,攔隆口攔一村、魯沙爾鎮徐家村農民自建紅色紀念館各1處。
三、特色引領,群眾文化活動蓬勃開展
湟中縣堅持繼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文化活動形式與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相結合,不斷賦予“湟中八韻”以嶄新的時代內容,滿足了廣大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燈韻,節日文化生活的盛宴。農歷正月,湟中鄉村處處是社火的鑼鼓聲。湟中社火以舞龍舞獅、旱船高蹺、扇子舞、花籃舞等傳統節目為主。魯沙爾鎮的高蹺以高、險、艷著稱,塔爾寺酥油花、花架音樂、攔隆口鎮千戶營村的高抬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春節到農歷二月初三期間,湟中農村267支社火隊、近4萬名演員演出4000場次,觀眾80萬人次。湟中社火隊的數量和密集度,在全省可以說獨一無二,顯示了社火深厚的群眾基礎和活動張力。魯沙爾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藝(高蹺)之鄉。
曲韻,美好生活幸福曲。戲劇、燈影戲、民間小調、曲藝是湟中民間的傳統文化生活,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全縣組建曲藝演唱隊237支,演員發展到1200多人;業余秦腔、眉戶劇團34個,演員發展到700多人;皮影戲班9個,演員100多人。每年為群眾演唱3350場次,觀眾達到40萬人次。曲藝活躍在人們的文化生活中,成為一種大眾性的文化生活。文化部命名李家山鎮為中國民間文藝(河湟曲藝)之鄉、田家寨鎮為中國民間文藝(秦腔藝術)之鄉。
歌韻,山歌紅歌唱激情。在沙燕兒繞、河州、尕馬、水紅花、大眼睛、白牡丹等“花兒”調令里,群眾自發組織的80余場5萬人次的“花兒”會表達著濃郁的鄉土生活氣息。南佛山“花兒”會列入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除了山歌外,每年在元旦、春節、國慶等節日期間,湟中縣組織大型歌詠比賽80場次,謳歌時代、謳歌社會主義,歌唱生活、歌唱黨。朝氣蓬勃的湟中大地,人們在紅歌的激情里堅定前行的腳步、暢想更加美好的明天。
舞韻,舞動生活多彩的韻律。湟中有老年舞蹈隊和藏舞隊86支。早晚在廣場上,晨晚練的人們在舞曲節奏中鍛煉身體。男女老少齊參與,是廣場每天的一道風景線。節日里,秧歌舞、綢子舞、彩帶舞、扇子舞、花籃舞、碟子舞,藏族舞、撒拉族舞、土族舞等齊上陣,用舞者的活力、優美歡樂的舞曲詮釋多彩的生活。群加藏族鄉和上新莊鎮靜房村的藏族舞蹈隊的節目特色鮮明、舞姿優美、魅力無窮,活躍在全縣節日和重大活動中,深受歡迎。
鼓韻,擂出生活的熱烈。鑼鼓隊是近年來壯大起來的一支文化隊伍,展示著新時代湟中人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全縣組建業余鑼鼓隊150支,演員近6000人,每年在縣城、鄉村演出500場次。鑼鼓聲是節日的章節,喧囂了生活的熱烈,承載了幸福的內容。多巴鎮的百人女子威風鑼鼓隊、新墩村的太平鼓隊、黑嘴村的安塞腰鼓隊、國寺營村的威風鑼鼓隊等,在傳統節日里分外活躍。多巴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藝(鑼鼓)之鄉。
墨韻,文化的土壤越來越肥沃。湟中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書法、繪畫、攝影、文學構成的“墨韻”在湟中越來越厚重。全縣各類書法家、美術家、攝影家、作家發展到2000余人,有中國書協、美協會員4人,省級書協、美協會員34名。每年定期舉辦大型書畫攝影展10次、文化下鄉6次。編輯出版的《湟中縣書畫作品選》《湟中縣文史資料集萃》《惜陰軒詩抄》《樊泰卿書法作品選》和《湟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在縣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主辦的《新湟中》《雪蓮》鄉土文學氣息濃厚,在縣內外受到好評。
武韻,一枝紅杏出墻來。大有山武術是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海子溝鄉大有山村的習武之風有著歷史淵源,在全省乃至西北武術界小有名氣。最大特點是村民在生產生活中不斷探索總結,鞭桿、連枷等生產工具成為村民習武的器械,形成了大有山獨特的武術套路。海子溝鄉被省體育局命名為“青海省武術之鄉”。在攔隆口鎮紅林村、多巴鎮王家山村、縣業余體校設有武術培訓學校,學員530余人。青海省太極拳研究會在湟中設立了輔導站,有學員70余人。學校寒暑假時,有2個跆拳道訓練班招生授技。湟中承辦全省武術比賽4屆。武術不僅活躍了群眾的文化體育生活,也帶動了湟中民間習武之風的興起,成為了湟中文化活動中的一支獨秀。
學韻,建設和諧文明的新湟中。湟中縣以教育事業發展優先化為驅動,推力教育強縣步伐。全縣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99.9%,全縣高考上線率連續四年列全省區縣第一,職業教育規模和在校人數居全省區縣第一;以農民知識化為驅動,利用“陽光工程”“雨露計劃”“科普之冬”等的學習機會,加大對農民培訓市場經濟知識、農副業實用知識、創業技能等的培訓力度,年培訓農民15萬次;以文化活動陣地化為驅動,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動中心、農家書屋、衛星數字書屋免費開放,藏書20萬冊。每年訂購報紙1.5萬份、期刊5261份,基層文化陣地便民惠民利民的作用更加突出。
(作者單位:湟中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