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尋找國內電力能源市場最具特色的區域,沿著中國地圖一路向西,新疆會是一個繞不過去的點,幅員遼闊,毗鄰歐亞大陸,資源充沛,兼具地理及政策優勢,在西部起著能源供應與儲備倉的重要戰略作用。
傳統火電:水冷機組之變
在整體市場大環境的影響下,新疆電力能源市場如今也面臨著發展速度趨緩的壓力。由于技術實力上的先天不足,新疆電力能源市場中的眾多中小型電力環保企業也許正面臨新一輪洗牌的可能性,技術領先型企業將獲得更多的生存空間。當然,相比于其他西部省份,新疆當地電力環保中小企業實力依然具有橫向比較優勢。
在具體技術指標實施層面,基于新疆較為干旱且脆弱的生態環境,以及特殊的氣候條件,近年來,按照相關政策要求,傳統火電領域,新疆正在推進普及空冷機組。空冷機組的優勢在于可節約用水,防止生態環境惡化,但難點在于投入成本較高,應用效果需一定工程運轉周期來進行驗證。
總體而言,新疆當地電力企業對于水冷機組的改造升級持積極態度,機組運行效率的提升空間一般較大。而大型電力央企的機組運行狀況普遍要好于地方型企業,這主要由技術實力和專業人才儲備上的差距而決定。
對于數量眾多的中小型電力企業來說,由于技術人才的相對匱乏,導致行業技術水準偏低,用工成本高企,企業利潤空間受到影響,企業自身的基礎管理改革亦迫在眉睫。
新能源發電:2016棄風棄光的普遍尷尬
除了傳統的火力發電所面臨的轉型陣痛,新疆新能源亦出現消納困難,棄風棄光持續上升。據統計,2015年風電棄風比例已經達到32.5%,其中阿勒泰地區達到39.8%,哈密地區達到34.2%;光伏棄光為24.8%,南疆部分地區達到30%以上。按照國網新疆電力公司的預測,2016年棄風、棄光比例將達到50%左右。
此類情況和目前西北主要發電省份較為類似。無論是光伏還是風力發電,在成本、投入產出模式、市場接口等系列因素的影響下,對于此前風光無限的新能源發電行業來說,目前日子顯然并不好過。
眼下,新疆電力新能源市場更像是西北乃至中國能源市場的一個縮影。在西部大開發及絲綢之路經濟帶等國家相關扶持政策的支持下,經歷了快速的市場擴容,而現在市場冷靜之后,將要面對的是一個更為復雜的局面——已有的產能如何消化,新建的項目如何充分發揮作用,從而更精準的補充產業鏈的缺口,這些都是需要及時解決的行業難題。
融合的能源需求:尋覓解決方案
英國石油公司BP在新近發布的2016版《BP世界能源展望》中指出,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并已成為過去20年中全球能源需求增長最重要的來源。與此同時,中國的能源需求也正在改變。
的確,能源需求正在改變,但鑒于中國能源行業的龐大體量及戰略地位,這種改變顯然并非一日之功。
BP預計中國的能源需求在展望期內將以不到年均2%增長,這遠慢于2000年以來8%的年均增長率。需求增速放緩也部分地反映了能源效率的改善,以及經濟增長模式的改變。
而關于可再生能源及傳統的煤炭業,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將貢獻全球一次能源增長的四分之一和全球發電量增長的超過三分之一。而屆時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不到25%,這是自工業革命以來最低的占比。在此展望期內,屆時中國增加的可再生能源比歐盟和美國的合計總增量還多。
而近日的一條新聞也引起了能源界的關注,據法國《費加羅報》報道,德國環境部日前披露的一份文件顯示,2050年前,德國的燃煤發電站將停止運行。英國路透社則于當地時間5月3日,從德國環境部的一份文件獲悉上述消息。該文件強調,與2014年相比,截止2030年,德國能源領域的二氧化碳排放應該減少一半。該文件同時提倡,加快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目前,包括環境部在內的德國部委尚未批準上述文件。
盡管文件雖尚未獲得德國官方批復,但釋放出的信號已經很明顯——作為歐洲最大經濟體的德國已提前籌謀能源轉型。巧合的是,于近日落幕的有來自75個國家的5 200多位展商亮相的2016德國漢諾威工業展,東道主德國提出的口號也似乎在呼應這種轉變,即“融合的工業——發現解決方案” ,
其實,這也為國內電力能源工業提供了一個思路:行業正在走向融合,行業之間的鏈接與粘連從未如此密集,除了近年來所風靡的互聯網+,行業還需要更多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無論是轉型思路上還是技術上。
此時相比于發現解決方案,國內電力能源市場迫切的尋找解決方案似乎更合適此情此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