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燕 莫堅義
【摘 要】加強法治文化建設對高職院校自身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高職院校在法治文化建設上存在著精神缺失、法治意識淡薄的突出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文章從理念、行為和環境三個層面,提出高職院校加強建設法治文化的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 法治文化建設 意義 問題 方法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戰略目標,為實現這一偉大目標,同時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重要任務。《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其目的是“增強全民法治意識”,“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其法治文化建設水平直接影響到未來法治國家主體的法治意識,關系到未來法治社會建設的進程。因此,高職院校應積極貫徹四中全會精神,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加強法治文化建設,培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信仰和價值。
一、高職院校加強法治文化建設的現實意義
(一)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有利于高職院校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全面推進依法治校是高職院校適應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和政治文明建設,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需要,是適應教育現代化發展、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法治文化建設,是高職院校推進依法治校的核心內容。教育部關于印發《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施綱要》的通知(教政法[2012]9號)強調,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形成濃厚的學校法治文化氛圍”。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有利于高職院校建立和完善符合法律規定的學校章程和各項制度,以人為本,依法辦學,依法保障師生的合法權利,明確高校內部各部門的職責,強化民主與監督,提高治理法治化和科學化的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有利于將民主法制意識、自由平等意識、權利義務觀念、規則意識、契約精神等理念,凝練到學校教育理念當中,滲透到師生行為規則、日常教學要求當中,營造依法管理、依法執教、尊法守法的法治氛圍,為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有利于提高高職院校教師的法律素質和依法治教的意識與能力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是依法治教的直接推動者和具體實踐者,是依法治教的主體和力量源泉。教師的法律素質是培養大學生法律素質的關鍵。加強校園法治文化建設,營造濃厚的校園法治氛圍,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貫穿教育教學工作中,有利于廣大教師樹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公正的法治精神,提高依法執教、依法參與學校管理、依法維護自身和學生合法權益的能力,增強自律意識、服務意識,成為學法尊法守法用法、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典范。
(三)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有利于加強高職大學生法制教育,提高大學生法律素質
高職教育肩負著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重任。法律素質是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強調指出:高等職業院校要“要高度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加強校園法治文化建設,完善學生法制教育,以法治精神熏陶人、感染人,使高職大學生正確認識民主與法制、自由與紀律、權利與義務、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把自己培養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合格人才。
二、當前高職院校在法治文化建設上存在的問題分析
由于多種原因,當前高職院校法治文化建設還存在與國家法律法規的銜接不夠、校紀校規尚不完善、機制不夠健全等諸多問題,但筆者認為最突出的問題是法治精神缺失、法治意識淡薄。具體表現在:
(一)民主自由、公平正義精神相對缺失
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核心內容,是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內在要求,是高職院校法治建設的基石。但目前部分高職院校領導干部仍然存在“官本位”“人治”和“權大于法”的思想,有的行政管理者在制度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既當“運動員”又做“裁判員”,權力缺乏民主監督和制約,不民主、不公平現象較為突出。行政管理者往往在評優、評先、科研項目以及職稱的申報等方面因為手中掌握著權力,享有更多機會。如調查發現有的某學院領導在兩年內拿了各級科研項目十多項,而有的一線教師連續多年申報課題都未獲得立項,這種不公平現象既影響了這些教師科研能力的提高,也影響了他們職稱的晉升,為此一些教師對前途感到渺茫,心灰意冷。有的管理者濫用權力,甚至以權力謀私。如某高職學院一系部主任,對學院每學期給一線專任教師的獎勵性課酬,先是抽出一部分留給他們行政管理人員,理由是他們行政人員為一線專任教師做了許多工作,剩下的部分分配也不民主、公開,發放時用信封裝好,像私營企業老板給員工發紅包,實際發了多少?誰多誰少?多干的是否多得?大家一概不得知,也不敢互相交流。這種不民主、不透明、不公平的管理方式,制約了教師工作積極性的發揮,也影響了同事之間的和諧關系。又如參加學術交流、進修和培訓是《教師法》賦予教師的基本權利,是教師提高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的主要途徑,但有的系部領導不是根據部門工作需要和老師的實際選派人員參加學習培訓,以保證教師這一權利的實現,而是利用手中的職權,把教師的此項權利拿來做人情,他愛給誰去就給誰去,誰與他關系好就把機會給誰,同一類型的培訓與他關系好的可以參加多次,而一般教師機會很少。這既侵害了教師的權利,更影響了教師潛力的發揮。
(二)部分教師法治觀念和法治意識淡薄
在國家推進法治建設過程中,經過多年的普法教育,廣大高校教師的法治意識有了普遍提高,法治素養也不斷增強,但由于多種原因,高職院校教師依法治教的意識和能力有待提高。調查中發現,部分教師依法執教意識依然淡薄,如有的教師上課,教學內容不以教學大綱為依據,而是根據自己喜好而定,或為迎合學生的喜好隨意發揮;有的教師一堂課都在講自己的旅游見聞、戀愛經歷、炒股經驗,與教學大綱無任何關系的內容;有的教師不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隨意遲到、隨意調課。如某學院的一專業教師,在指導學生專業實訓期間,未按學院教學管理規定辦理相關手續,擅自請校外教師代課,自己離崗2天,由他人代簽教學日志,并領取相應課時課酬,在學校里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誠信既是做人的準則,是從業人員的基本職業道德,同時也是重要的法律規范。但是有的教師誠信意識淡薄,誠信缺失嚴重。如公需科目繼續教育活動是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更新、補充、拓展和提高知識和技能,進一步完善知識結構,提高創造力和專業技術水平的一種有效形式,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公需科目繼續教育多采用無紙化網絡培訓考試的方式進行,有些教師不是自己親自參加培訓完成考試,而是由學生代替完成,還有的教師論文剽竊、學術造假。如某學院的一青年教師在職攻讀高校教師碩士學位,2011年3月獲取碩士學位,學院按規定給予她獎勵一萬元,而第二年3月其攻讀碩士學位的大學根據“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的檢測結果,發現其畢業論文存在嚴重抄襲,由此撤銷其碩士學位,收回學位證書。此事在教職工中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學生輔導員是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的主要承擔者,但有些輔導員對學生評優評選、助學金、獎學金評定等缺乏公平公正,導致學生不滿;有的職責不明確,缺乏規則意識,隨意使用學生。如核實學生的相關信息本是輔導員的工作職責,也是其做好學生管理工作的前提條件,但有的輔導員卻讓學生干部去完成這項工作,甚至上課時間也抽調部分學生干部去干活,課堂上時常有學生干部突然向任課教師請假,說輔導員有急事叫他們馬上去辦理。有時上課時間需要學生參加重大活動,有的輔導員不走程序向教務處申請,也不與任課教師協商,導致出現上課時一個班45人,到課的僅27人的現象,其他18人去參加活動了。這些行為不僅侵害了這些學生的學習權利,也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秩序。
(三)高職大學生法律知識匱乏,法律素質有待提高
在我國法治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高職生法律意識普遍增強。調查顯示,當前高職生普遍認識到學習和掌握法律知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觀念已由“要我學法”轉變為“我要學法”,對有關法律課程的學習表現出較高熱情,有75%的學生贊成“依法辦事”,并表示在學習、生活中堅持依法辦事。但在調查中也發現,大部分高職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學習流于形式,導致法律知識匱乏,即便是憲法、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一些基本知識也不甚了解,如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能正確回答的只有37%,對民事行為能力能正確劃分的不到40%,能正確判斷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行為的只有57%,42%的學生不了解我國公民權利救濟的方式有司法救濟、行政救濟、政治救濟與社會救濟及自力救濟等方式。許多同學缺乏權利觀念,如不知道購物時應索要有效發票,兼職時用工單位不能收取押金和扣留相關證件,應與用工單位簽訂用工協議等等。有的同學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也不能積極主動地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正當的權益,而是以消極的態度對待法律,或者去找關系,或是選擇放棄,或是采取一些過激行為,糾集朋友老鄉,采用報復的手段來討回“公道”,有的同學則出于哥們義氣出手相助釀成悲劇,造成終身悔恨。
三、高職院校加強法治文化建設的方法和途徑
法治文化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教育和宣傳,也需要良好的氛圍。針對當前高職院校在法治文化建設上存在的法治氛圍不濃、法治精神缺失的突出問題,高職院校應從理念、行為和環境三個層面多管齊下,加強法治文化建設。
(一)加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強化精神引領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校園法治文化建設的關鍵是觀念的轉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思想指南,是學校管理活動的指導精神。因此,高職院校首先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工作,尊崇法治,把以自由、民主、公正、平等、權利、秩序為價值取向的法治精神融入學校精神、辦學宗旨、校訓、校風、學風等校園精神文化體系中,凝練到學校教育理念當中,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至上、保障人權等為核心的現代法治理念內化為師生精神意蘊,成為師生價值追求。作為執行依法治校的管理者隊伍和教書育人、傳授法治理念的教師隊伍,首先應當帶頭學習法律知識和理論,增強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構建法治文化的意識,做到依法決策、依法教育、依法管理,深入推進法治文化建設。
(二)創新法治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強化行為養成
為在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形成良好的法律思維和習慣,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高職院校應創新法治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切實加強普法教育與實踐,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進行法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的作用,增加法治內容的比重,教學中重點向學生傳播現代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法治意識和依法辦事的思維習慣與行為習慣。組織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和社會法治實踐活動也是法治教育的一種有效形式,如組織學生觀看以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為主題的影視資料,開展“聚焦四中全會,共議法治改革”專題討論活動、“弘揚法治精神,共建法治文化”知識競賽活動和“模擬法庭”活動等;充分利用司法機關、社區和法治教育基地等資源,組織學生到法院旁聽案件審理,參觀司法實踐,開展行政執法調研等,讓學生直接參與社會法治實踐活動,樹立社會主義法律信仰,培養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營造良好的法制宣傳氛圍,強化環境熏陶
推動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需要良好的氛圍。高職院校應結合本校實際,積極創造條件,建設法治廣場、校內法治教育基地,使校園法制宣傳與校園環境有機融合。充分利用新媒體創新法制宣傳載體,如開辟網上法治專欄,登載《勞動合同法》《合同法》等與師生工作、生活、學習密切相關的法律條文,報道法律案件,宣揚先進法治人物典型事跡;使用 QQ 群、QQ 空間、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體,開展網上法治論壇,傳播法治文化。創新、豐富法制宣傳形式,如充分利用“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全國法制宣傳日”“國家憲法日”以及《環境保護法》《刑法修正案(九)》新法出臺等機會開展宣傳活動,營造濃厚的校園法治文化氛圍,讓法治思維成為師生自覺的選擇和共同踐行的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韓寶慶.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理念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02):127-130.
[2]羅邁欽.多管齊下推動高校法治文化建設[N].湖南日報,2015-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