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林 趙賢迪
【摘 要】創新和創業是國家和社會高度關注、高校密切關心的問題。高校創業區別于社會創業,高校創新創業立足學校、面向社會、師生共建,在觀念、技術、創業群體、政策支持、資源依托方面有著明顯的特征。
【關鍵詞】高校創新型創業 觀念 技術 互聯網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經濟的發展進入了新常態下的緩速增長,創新與創業是當前經濟發展的趨勢,只有大力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才能使我國當前發展改善經濟增長放緩的局面。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既可以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和公平正義。我國有13億人口,9億勞動力資源,人民勤勞而智慧,蘊藏著無窮的創造力,千千萬萬個市場細胞活躍起來,必將匯聚成發展的巨大動能,一定能夠頂住經濟下行壓力,讓中國經濟始終充滿勃勃生機。政府要勇于自我革命,給市場和社會留足空間,為公平競爭搭好舞臺。個人和企業要勇于創業創新,全社會要厚植創業創新文化,讓人們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精神追求和自身價值。”高校是創新的圣地,高校中的年輕學子思維活躍,對創業有著強烈的愿望,近年來國家和黨中央也積極拓展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渠道,積極營造大學生創新與創業的環境氛圍,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進入高速化發展階段。
一、高校創業的定義
(一)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
黨中央高度重視大學生創業發展,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表示,要破除一切束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讓每個有創業意愿的人都有自主創業的空間,讓創新創造的血液在中國全社會自由流動,讓自主發展精神蔚然成風。黨和國家支持高校創業,近幾年大學生創業的支持政策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比如在各大高校建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高校在校生在經營活動中少收或免收工商所得稅、在創業初期申請創業金等相關政策等。這一系列拓展大學生創業的條件表明,我國高校創業進入了高速發展狀態。另外,我國的高校創業區別于國外的高校創業,我國高校創業是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的,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堅持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下的大學生創業才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創業。
(二)以高校在校生為主體,充分利用校園平臺資源
高校創業的主體是學生,以學生為主體的創新才是高校創業的首要驅動力,所以,高校創業的主體必須是以高校為背景,以高校學生和學生群體為主要組成部分的創業。參與創業、創新創業項目課題研究并能產生社會價值的指導教師也是高校創業的主體。而所占項目股份比例小的社會資源是高校創業的支撐補充部分。
對于高校主體創業必須是學生(或學生群體)、指導教師從事創業活動或創業行為,這種創業活動與行為是以產生社會價值而存在的。通常有如下幾種特征:1.以高校專業為基礎,充分拓展高校的專業特性,涵蓋專業科學與專業技能所產生社會價值的特征;2.立足高校,利用高校資源特征,面向高校與社會產生社會價值。
(三)對高校創業的范圍界定
高校創業有別于社會化的創業。社會化的創業往往是創業者對自己擁有的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從而創造出更大經濟或社會價值的過程。在創業的前期往往要有資本進行投入,這些資本包含有形資本和無形資本,主要目的是獲得利益或是價值。而高校創業區別于社會創業,原因就在于高校創業的前期并不是單純以營利為首要目的,高校創業更如同是商業培訓實驗,將社會創業的點子放在高校這一特殊的“培養室”里加以研究與培育,當培育適應了市場與社會的要求之后脫離“培養室”,成為獨立運營的商業體。
高校創業相對于社會化創業有了高校專業性這一背景,高校學子可以依托高校專業化的研究背景轉化為生產力。但高校創業的范圍并不僅限于專業內,一切以學生為主、依托學校資源的創業都可以稱為高校創業。高校創業區別于高校創收型(或稱投資型)創業,以高校或高校法人為投資方,產生的利益價值屬于學校投資收益的,并不屬于高校創業。
二、高校創新型創業的特征
(一)觀念的創新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收入的增高、教育文化程度的提升、城鎮化與城市化發展的改變,我國社會的消費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傳統的創業盈利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大眾化的消費需求,新的創業盈利模式也隨之出現。產品同質化、普遍化條件下的消費者更注重細微化的消費,對于服務也更為挑剔。高校創新型創業的前提條件是將消費觀與創業觀建立在學生群體這一視域下,打破傳統的商業運營觀念,創新盈利模式,簡化盈利流程。將創新的觀念引入高校創新型創業,充分對創業進行創新變革,整合資源與信息,拓展拓寬創業渠道,將創業平民化、微小化、互聯化、簡單化,提供多層次、多方面服務。
(二)技術專業創新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專業技術的科學研究創新是高校創新型創業最具競爭力的優勢。高校創新型創業的主體依托高校獨特的技術專業特點,依靠高校特有的學科技術科研背景,在特有領域開發創新,將高校科研技術應用到創業中去。高校技術創新型創業指研究與發展專業技術,通過高校這一平臺,將創新專業技術與生活相結合,改善了生活中原有技術,拓寬了生活體驗,提升了生活的舒適性與便捷性,拓展了專業的實踐運用,使科學研究適用社會創業,新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使新技術的創新更能貼近需要,促使技術的科研導向貼近實際,從而產生更多的社會經濟價值。
(三)大學生創業支持
大學生創業是高校創新型創業的導向,國家大力扶持大學生創業,出臺了一系列措施,鼓勵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提供創業基金、免息低息貸款、降低申報工商注冊門檻、創業初期免收或是減少繳納所得稅等。高校也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諸多創業支持,例如開設創業指導課程、建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等。這些措施一方面拓展了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思維,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系統的支持;另一方面,使得大學生創業相對于社會創業的商業企劃和運營流程更加完善,更有利于高校創業的發展和普及。大學生創業的支持措施為大學生創業群體建立了一個創業體系,使創新的想法與思維可以與大學生創業系統相輔相成,更容易將想法變為行動。
(四)依托互聯網
互聯網發起的變革已經深深地影響到生活的各個方面,改變了傳統的消費購物習慣。互聯網也成為高校創新型創業的信息網與銷售網。依托互聯網,使得創新更具有前瞻性與突破性。互聯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強大的搜索引擎與海量數據資源使得創新有了最為基礎的土壤。互聯網帶來了全心的思維與理念,互聯網是高校創業的催化劑,基于互聯網平臺,可以找到需要的創業、商業信息,使得創新渠道更加多樣化與層次化。高校創新借用網絡信息平臺,暢通交流,使得創新的思維起到擴散作用與帶動效應,引起連鎖反應,使得創新思維點演變成熟成為可靠的創業項目。
三、“高校創新型創業”的定義
綜合對于高校創業與高校創新型創業特征的描述,很容易就得到了高校創新型創業的概念,即堅持以社會主義為指導,擁護黨的領導,熱愛祖國,有良好的創業想法、完善的創業計劃并實施創業活動或創業行為的學生和學生群體,以創新為基礎,技術為導向,依托強大的高校資源背景,立足高校,面向社會,師生共建的創業。高校創新型創業具有以互聯網為支撐,投資小、應用強,科技價值轉化高的特性,是小微企業的溫室、創新的實驗園、企業家的搖籃、我國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羅文.互聯網產業創新系統及其運行機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7(01).
[2]向蓉美.互聯網產業對國民經濟影響的投入產出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8(11):75-77.
[3]王東,王昭慧.互聯網產業鏈和產業生態系統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05(06):39-41.
[4]張本謙.風險投資對我國互聯網產業發展的影響[J].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17(05).
[5]王秀敏,韓麗艷,單良.高校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教育發展研究,2012(23):74-77.
[6]李大公,姚美珍.試論高校創業人才培養[J].生產力研究,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