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 要】針對重慶市主城區農轉非居民生活現狀的調研發現,在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時期,就業是農轉非居民融入城市生活的第一難題,該難題可嘗試通過在社區開展職業教育來解決。文章基于MOOC視角對社區職業教育發展路徑進行了研究,并從組織形式、體系構建、認證及上升流程三個方面提出了建議,期望能夠促進社區職業教育體系的發展。
【關鍵詞】MOOC 新型城鎮化 社區職業教育 發展路徑
新型城鎮化是黨的十八大確定的重大國家戰略,其核心是以人為本,其實質是農民融入城市的過程。
重慶作為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有40多個縣區,轄區面積8.2萬平方公里,據2015年最新數據,總人口為2884.62萬,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特大城市。當前,重慶正處于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的關鍵時期,進入主城區的農轉非居民生活現狀如何?針對此問題,以社區為基本單元,對主城區的農轉非居民進行了調研。
一、調研發現就業是農轉非居民融入城市生活的第一難題,可基于社區開展職業教育幫助他們提升就業競爭力
針對位于重慶南岸區和江北區的六個社區展開調查,目標是了解社區中農轉非轉戶居民的就業生活情況和訴求。
從調查情況看,62.5%的轉戶居民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在小學以下的占14%,整體受教育程度較低。絕大部分轉戶工作不穩定,大多數從事家政服務、收銀員、理貨員、快遞員等職業技能要求較低的工作,1年內工作變動3次的占比在37.8%;整體收入偏低,57.8%的農民工收入在2000元以下,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僅有12%。雖然整體收入低,但是與他們在農村時候相比,已經顯著增加。在農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要會做農活就不會餓著,可是在城市不一樣,城市需要一定的職業技能才能找到一份相對較為穩定且令人滿意的工作,這就給農轉非的居民帶來一定的就業壓力,有31.4%的人期望能夠參加一定的職業技能培訓,這部分人群多為20~34歲,期望自己能夠在城市有更好的發展。
重慶現今不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高新產業迅速發展,對勞動力的文化水平和技能要求相對較高。在這樣的城市背景下,農轉非居民要提升自己的就業競爭力,就必須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和從業技能,但是對25歲以上的農轉非居民來說,他們一般已經有了家庭經濟壓力,很少能夠脫離工作去參加傳統教育,因此通過利用其空余時間,以社會職業需求量較大的崗位職業技能培訓為內容,借助社區教育活動為組織培訓形式來進行,是一個很好的解決途徑。但是由于職業教育的師資、課程設定、授課時間等種種問題的存在,當前社區教育活動僅僅局限在組建社區少兒培訓、老年大學,組辦社區文藝演出以及組織社區成員在過節期間一起活動等,沒有真正在社區這個特殊社會單元結構上開展與就業相關的職業教育活動,因此需要新的、自由的教學方式的出現,實現職業教育與社區功能的融合。
二、“互聯網+”時代,通過MOOC實現社區職業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MOOC全稱為大規模開放式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它將互聯網的多種社交網絡工具整合用于教學,是一種全新的在線學習方式。最早是由美國頂尖大學陸續在網絡上設立學習平臺,提供免費課程開始的,它打破了傳統教育教學的形式,利用互聯網構建了新的教學體系,突破了時間、空間、學習的人數限制,讓世界各地的自主學習者可以在所有有網絡的地方通過上網的方式學習各種課程。
對現有開放式在線課程平臺進行調研,重點是“MOOC學院”“中國大學MOOC”“網易公開課”,發現,相對來說,其中“MOOC學院”“中國大學MOOC”“MOOC中國”上的課程多為基礎理論課程,并且大多數為英語授課,少量中文授課,而且在授課過程中,理論重而實踐輕,適合大學生人群使用;“網易公開課”平臺上課程內容較為豐富多彩,內容覆蓋人文、社會、藝術、金融等領域,但是授課語言多以英文為主,針對的用戶學歷較高的社會人群使用。真正面向就業困難者、學歷層次較低人群的,操作性強、實踐性強的職業技術技能培訓型課程很少。
總的來說,MOOC平臺的出現體現了教育教學在“互聯網+”環境下的變革趨勢,這種方式正適合農轉非居民接受職業培訓的需要,但是由于他們的受教育程度限制,在網絡運用能力上有待加強,因此最好是社區帶頭來引導他們參加職業技術教育培訓。
三、基于MOOC的社區職業教育發展路徑建議
借助MOOC這一特殊教學載體,嘗試探索實現社區職業教育的發展路徑。考慮到社區學情復雜,課程需求量大且種類多,經過研討后,提出以下建議:
(一)構建政府、社區、職業院校、社會培訓機構聯動建設機制,推動職業教育MOOC課程等相關教學資源的建設及教學的推廣
整個發展建設體系中,政府、社區、職業院校、社會培訓機構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員。重慶市現共有近40所高職院校,400多所職業培訓機構,政府相關部門牽頭,制定政策引導,將職業院校的特色專業、培訓機構的特色課程與社區需求相對應,把這些優質教育資源以MOOC的形式建成網絡課程資源池,呈現在社區網絡上,會給社區職業教育帶來巨大的推動力。
社區作為最接近用戶的一員,是職業社區教育教學需求的提出者,其職責在于深入了解社區住戶的生活狀態,了解他們真實的學習需求和學習效果,與職業院校、培訓機構之間詳盡溝通課程目標和需求人群特點,利用社區活動對課程資源進行宣傳,組織社區成員學習相應課程。社區與職業院校、培訓機構通過雙向選擇構建合作,社區和職業院校、培訓機構之間不是一對一的關系,他們通過課程資源形成關系紐帶,受到轄區政府相關部門的統一管理。職業院校、培訓機構則重點針對社區成員的需求進行MOOC在線課程開發與更新、在線答疑及維護管理。
(二)課程建設及培訓體系流程,構建針對性強的在線教學系統及認證體系
通過MOOC發展社區職業教育,在線課程的開發是核心工作,構建如圖2所示的課程開發建設流程。整個過程從需求、開發、管理與維護、在線培訓及答疑、在線資料整理到培訓效果分析,形成一個完整有效的培訓閉環課程建設體系。
在如圖1所示的聯動機制中,當社區通過調研,提出培訓需求,針對具體的崗位、文化和就業培訓需求,職業學院和培訓機構發揮自己的特長,開發合適的課程,并對課程的內容及配套資料的上線進行管理和維護,一般一門課程會分為多個視頻,每個視頻一般在20分鐘左右比較有效。社區組織相應的人員參加在線培訓,職業學院和培訓機構負責對培訓的過程進行跟蹤、完成在線答疑和在線課程資料整理,社區完成在線學員資料整理,最后雙方聯合,對培訓效果進行分析。通過分析對整個培訓體系有進一步認識,更好地促進新培訓需求的產生,從而形成有效的社區職業教育閉環系統。
對學員在線學習的流程是相對簡單方便的。學員可以輕松在MOOC平臺上預覽課程,并通過簡介了解課程,選擇自己想學的方向,注冊登錄,在線學習,如果能夠完成某課程全部視頻學習,個人通過申請,可以獲取該課程對應的學分。
對于一些期望通過這樣的學習獲得一定學歷的學員,社區和職業院校、培訓機構可聯合開發一些針對行業崗位的定向職業技能課程群,按照社會崗位職能要求進行課程組合,如果學員能夠完成這些組合課程的學習,即課程學分累積達到了一定標準,經過社區認定,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可發給學員相應的學歷/培訓證明或證書,以便于學員在社會就業等環境中使用和提升。
四、總結
農轉非居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是“新型城鎮化”要完成的本質任務,要完成這一任務,就要幫助他們掌握在城市中生存的技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因此,在政府政策引導下,社區、職業院校、培訓機構聯合起來借助MOOC這一載體,在社區這一基本單元層次上,開展職業教育,可以有效地提升農轉非居民就業競爭力,促進社會的平穩發展。
【參考文獻】
[1]宋德清.MOOC在社區教育中的應用路徑探索[J].遠程教育雜志,2013(06):68-74.
[2]蔣維雅.地方高等職業教育社區化發展研究[D].西安:西北農業科技大學,2014.
[3]樊文強.基于關聯主義的大規模網絡開發課程MOOC及其學習支持[J].遠程教育雜志,2012(03):31-36.
[4]王文禮.MOOC的發展及其對高等教育的影響[J].江蘇高教,2013(02):53-57.
[5]熊金平.社區教育現狀調查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2.
[6]王峰.社區教育數字化學習資源應用研究[J].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3.
[7]王曄.服務社區教育創新發展研究及其啟示[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5(04):133-137.
[8]簡友光.基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農村成人教育研究[J].成人教育,2015(01):23-25.
[9]朱鴻章.社區教育政策與公民學習權保障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