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驪珠
摘 要:針對日本經濟學家水野和夫《傳統資本主義走到死亡邊緣》一文觀點,闡述現代資本主義正擺脫傳統資本主義所依存初始條件的事實,分析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不景氣現象的局域性,提出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創傷自我修復能力和對社會主義經濟的借鑒意義,討論穩定社會零增長的時空不確定性。
關鍵詞:資本主義;初始條件;經濟不景氣;零增長;不確定性
中圖分類號:F40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6-0009-02
引言
《特別關注》雜志[1]曾刊發了張海波譯,日本首席經濟學家水野和夫撰寫的《傳統資本主義走到死亡邊緣》一文。作者以一個經濟學家特有的睿智深刻剖析和全面解讀了世界金融危機的本質及其深遠影響。閱讀該文,給人以寬廣的思考空間。他提出的傳統資本主義已是瀕臨死亡邊緣的論點令人深思和震撼。個人以為,傳統資本主義已是瀕臨死亡邊緣的立論是有深意的,其關鍵就在“傳統”二字。我們換一個角度來進一步審視這一命題,不難理解現代資本主義確實瀕臨死亡邊緣尚待時日,其健碩的生命力依然尚存。我們要在理性看待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的同時,切實踐行增強我們生存能力的科學價值觀。
一、現代資本主義正擺脫傳統資本主義依存的初始條件
根據梅里厄姆—韋伯斯特詞典的定義,資本主義是:“一個由個人或公司擁有資本財產的經濟系統,經由個人的決定進行投資而非經由國家的控制,以及價格、生產、銷售產品主要都由自由市場所決定。” 可見,傳統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生產資料絕大部分為私人所有,與現代資本主義的主要區別在于政府對市場的干預程度。現代資本主義已不同于傳統的高經濟自由度的資本主義。
任何社會制度體系都有其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背景。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傳統資本主義對初始條件的依存度,對現代資本主義而言漸成歷史背影。
顯而易見的是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促進了生產力的革命性進步。如自動化技術的發展使無意識的機器人日益廣泛地替代了情緒化的人力,資本主義工業化大生產對人力的嚴重依賴局面正日益改觀。依賴廉價勞動力提升利潤的工商業逐漸減少,這不僅是科學技術的進步,更是人類認知能力和覺悟水平的整體進步。
核科學的發展催生了原子能技術,世界能源危機因核電的問世而得以緩解。地探和采礦技術的發展催生了頁巖氣和可燃冰,發達國家“以極低的價格從中東獲取廉價的石油”將逐漸成為發展經濟的不必要條件。
交通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推進了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世界距離變得越來越小。資本主義國家向“周邊”擴張的范圍越來越廣大,囿于近距離的“周邊”形勢也事過境遷。全球化趨勢實際上稀釋了他們的經濟危機度。因為世界不同地區的經濟水平差距依然很大,科學技術水平的差距之大更是不言而喻。目前尚不見能撼動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科學技術領先地位的力量,他們據此持續賺取高額利潤是不爭的現實。
由于越來越多地體會到完全自由市場的動蕩和危害,逐漸意識到人們在經濟行為中的非理性,政府越來越重視對經濟的合理干預和介入。現代資本主義注重加強宏觀調控,減輕信息不對稱和相機抉擇,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經濟下行周期的癥狀,減少盲目逐利的從眾行為和減輕其對經濟的負面影響。這只“看得見的手”能夠彌補市場失效,我也相信它能重樹在金融危機中喪失的信心,為資本主義穩定和繼續發展提供保障。
二、“周期性的經濟不景氣” 現象的局域性
“周期性的經濟不景氣有可能導致產品賣不出去”的觀點是切實的,也是發人深省的。要清醒認識的是所謂“產品賣不出去”的局面僅是局域性的。
首先,它們僅存在于部分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在廣大貧困和經濟落后國家和地區,其饑寒交迫的物質匱乏現實依然嚴重,他們面對這些過剩產品卻因為貧困而干瞪眼。在他們的經濟水平未改善前,過剩產品的庫存壓力難于緩解,經濟下行周期的低利潤和低利率的局勢也難于緩解。積極帶動貧困國家和落后地區快速發展,因此是發達國家和地區擺脫危局的明智之舉之一,讓人情緒舒緩的是,許多仁人志士已清醒意識到這些,國際經濟合作的加強因此初見端倪,這就是“幫人就是幫己”的道德邏輯。
其次,它們僅存在于部分產業領域。而在其他更多產業領域,其產品供不應求現象并不鮮見,這是種尷尬的不平衡的宏觀經濟格局。但筆者樂觀地認為,在人類理性水平普遍提高的一個時日,會尋求到相應的破局之策。就其機理,一是在完全自由經濟社會管理模式下,有效的宏觀調控措施乏力;二是從眾市場行為的必然結果。
歷史已經表明,人類需要克服的生存難題是與時俱進的、層出不窮的。當下要解決的問題,如環境問題、醫療健康問題、文明沖突問題等,它們定會催生新的產業及相伴投資方向。由此將誕生充足的就業崗位供所有想有所為的人充分就業。在整合社會資源、調動生產力方面,資本發揮作用的空間仍然廣闊。
三、資本主義會從經驗教訓中吸取營養
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不斷總結教訓革新自我,取得了今天的舉世成績。為解放生產力,國家以開放包容的姿態虛心學習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管理經驗和技術。鄧小平曾經就指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2]這一論斷是超越歷史時空的真知灼見,成為打開我國經濟建設大門的金鑰匙。
人類在探索自然和認識自身行為規律的過程中所積累的知識財富早已逾越了國界。總結經驗相互學習不是部分人專利。資本主義國家不乏仁人志士,對不同社會制度的優劣洞若觀火。對社會主義國家的進步更不會無動于衷。他們積累的傳統資本主義建設豐富實踐經驗滋養了現代資本主義。他們適時地恰當利用了“看得見的手”,許多管理科學誕生于他們手中等都是例證。
管理科學的大數據時代業已到來。資本主義也好,社會主義也好,都有同樣機會利用這個時代性的技術手段及時預報和把控社會危機的到來。
四、社會主義與現代資本主義的相互融會趨勢將促進共生共榮
在地球村觀念家喻戶曉的今天,中心拓展論的意義也與時俱進。“與資本主義掛鉤的全球化不會停止制造新的‘周邊,以將財富聚斂到新的中心的行為”的論點切中現實。經濟全球化正使“無奈的內部剝削”被無商量的“全球剝削”所取代,也就是資本主義的獵利空間進一步擴大。
資本主義強國固然不是故步自封的,他們為生存自救而竭力合作的同時,擠壓其他社會體系的生存空間成為現實必然,不斷擾動我國“中華復興”的前進步伐就是佐證。
所以筆者認為,水野和夫的這一驚世言論不僅是警示資本主義社會的,更是警示我們的。我們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行的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的經濟體制,其包容性和多元化社會優勢已被現實所證明。從“多種所有制并存”來看,我們的現實制度是包含了資本主義養分的。“傳統資本主義走到死亡邊緣”了,我們自然也不能高枕無憂。現實的一些突出社會問題就不容忽視。
多元化的世界格局才是燦爛的。尤其是在經濟建設和解放生產力方面,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為增強社會經濟免疫力,建立健全了反壟斷制度體系。這一制度在促進資本主義社會市場競爭力方面無疑功不可沒。在世界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我們不妨站在世界的屋脊再思索這一體系的政治意義,追求單一政治體系的世界格局無疑是背離反壟斷思想的,是不利于其健康發展的。
五、“零增長的穩定社會”命題的理性
水野和夫推測:“能夠取代資本主義的新體系,是在零增長狀態下依然成立的穩定常態社會。”
容易理解的是“零增長狀態”有高位的也有低位的。
該命題預見的顯然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局部終極狀態,是發達經濟體經濟發展到的一個很高水平的高位“零增長狀態”,此時的全社會生產邊際效益為零。
值得深思的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雄厚資本的多年驅動下,其經濟總量和平均發展水平普遍較高,他們在現階段維持低增長甚至零增長,他們所占有的財富資源和財富聚斂能力都是發展中國家與貧困國家所望塵莫及的。所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和地區的高位“零增長狀態”較貧困國家和落后地區的低位“零增長狀態”,其領先優勢依然。
假若這種“零增長狀態”存在,其理想模式應該是各國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先后在相差時日不多的情況下達到這種高位狀態。這就是毛澤東曾經暢想的“環球同此涼熱”的太平世界[3]。可惜的是,這樣的遠景何時能實現難以預見。筆者因此想說,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將最終自己埋葬資本主義的預言實現時日也難以預見。
發展中國家與貧困國家因此要勵精圖治奮起追趕,謹防在低位“零增長”自我安慰于資本主義國家的高位“零增長”。
結論
新的世界格局使現代資本主義正擺脫傳統資本主義所依存的初始條件,而資本主義經濟的周期性不景氣現象也具有明顯的局域性。同時,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是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的,它們的創傷自我修復能力和與其他經濟系統互吸養分的機制不可忽視。所謂“零增長的穩定社會”命題,其時空性更是不可料定。我們因此要在辯證思考日本經濟學家水野和夫《傳統資本主義走到死亡邊緣》一文基本觀點基礎上,認真體悟我們的社會經濟體系所存系的一些關鍵問題。
參考文獻:
[1] 水野和夫.傳統資本主義走到死亡邊緣[J].特別關注,2014,(10):5-6.
[2] 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1-236.
[3] 毛澤東詩詞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19-20.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