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鵬
摘 要:農民工是建筑施工企業人力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戶籍制度改革的內容與農民工群體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其改革的態度也越來越關注農民工群體的激勵問題,從而對建筑施工企業的用工政策產生了重要影響。隨著農民工群體的日益壯大,戶籍制度改革要真正有效地做到激勵農民工,最重要的是要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建立多元戶籍結構,而極端值選擇壓力理論對建立多元戶籍結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戶籍制度;農民工;極端值選擇壓力;階梯型戶籍制度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6-0030-02
一、問題的提出
國務院于2014 年 7 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規定要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李克強總理于2015年3 月又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報告政府工作時指出,要抓緊實施戶籍制度改革,落實放寬戶口遷移政策,要求對已在城鎮就業和居住但尚未落戶的外來人口,以居住證為載體提供相應基本公共服務。戶籍制度改革對建筑施工企業的用工政策會產生重要影響。戶籍制度自改革開放以來歷經數次改革,從農轉非到藍印戶口,到工作寄住證,再到大勢所趨卻受現實限制的按居住地登記戶籍管理與城鄉統一戶籍管理,每一次改革都與農民工息息相關,因為它不僅影響了農民工的身份,更影響了由身份區別帶來利益區別。但是,之前改革后的戶籍制度門檻依然居高不下,其實際意義更多地像是對于農民企業家而言的,絕大多數農民工依然難以跨越。農民工是城市里的特殊群體,他們不是純粹的農民,也不是純粹的城市人,但他們是建筑施工企業主要的勞動力群體,關系著我國城鎮化的進程。借鑒極端值選擇壓力理論,通過對戶籍制度改革中心理因素的研究,從而最終在心理上激勵農民工,是一項重要的課題。同時,通過對戶籍制度改革中心理因素的研究,也可以為今后戶籍制度改革提供相應的理論依據。
二、中國戶籍制度改革及其對農民工的態度
從1994年起開始,上海、廣州、廈門、海南等一些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陸續實行“藍印戶口”。藍印戶口的獲得基本按條件準入制進行,如《上海市藍印戶口管理暫行規定》規定,在上海投資人民幣100萬元(或美元20萬元)及以上、或購買一定面積的商品房、或在上海有固定住所及合法穩定工作者均可申請上海市藍印戶口,持藍印戶口一定期限后可轉為常住戶口。1998年國務院發出批轉公安部《國務院批轉公安部關于解決當前戶口管理工作中幾個突出問題的意見》,對當時的戶口管理做出了“四項改革”,其中與農民工有些許關聯的第4條是,在城市投資、興辦實業、購買商品房的公民及隨其共同居住的直系親屬,凡在城市有合法固定的住所、合法穩定的職業或者生活來源,已居住一定年限并符合當地政府有關規定的,可準予在該城市落戶。這些戶籍制度改革表面上為農民工提供了一定的機會,但無一例外地表明了城市的態度,就是給城市需要的高端人才、豐富資金擁有者開啟落戶的大門,而對于農民工群體,卻設置了很高的門檻。
2000年之后的戶籍制度改革顯示,很多發達城市的戶籍制度開始出現了一定的改動或者優化,如北京市于2003年將原來給中關村等高新技術企業人員辦理的北京市工作“寄住證”改名為“居住證”,“寄住”隨同它帶的部分歧視一并消失。只是對于大多數農民工而言,他們依然只能辦理暫住證,暫住證一年一簽,還要隨身攜帶以便應對隨時的檢查。深圳市政府于2008年8月1日起,在全市實施居住證制度,持有深圳“居住證”的居民子女,可在深圳接受義務教育;持有十年長期“居住證”的居民將被納入社會保障體系。河北省戶籍制度新政策規定,省內人員農民工中縣(市、區)級以上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以及其他有突出貢獻的并且在城市市區就業、經營、投資并有穩定住所的,準予申請人本人、配偶、未達到法定婚齡及無獨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和雙方父母落戶。專門針對農民工提出這個條件,說明政府對農民工這個群體的重視程度的加深。根據以上所提及的,多個地方一再實質性地降低戶籍門檻,對農民工是很大的心理激勵,這讓他們感覺到被制度認同和接納,意味著制度對他們態度的轉變,即使這種轉變并不會帶來戶籍門檻多大程度的降低,但最重要的是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因素,這種轉變帶來的將是戶籍改革更光明的前景。
三、極端值選擇壓力理論對我國戶籍制度改革的借鑒意義
極端值選擇壓力理論最早是由鮑姆·加納德等人提出來的,該理論指出,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難免會面臨很多的選擇,有的事情需要人們在兩項之間選擇,也有些事情需要人們在多個選項之間選擇。當選項少的時候,人們做出選擇會迅速一些,當選項多的時候,人們做出選擇就會慢一些。這與人們大腦的信息接收和處理能力有關,但同時也與選項增多及人們的心理選擇壓力有關,這尤其表現在多項選擇的極端選項(程度最低或程度最高)的選擇上。人們對差異最大的兩個極端選項進行選擇的心理壓力最大,因此人們對這些選項的選擇可能性最小。這一理論的提出,對我國戶籍制度改革的走向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首先,根據城鄉二元結構,擁有城市戶口的人作為一個群體,鄉村戶口的人們作為一個群體,兩個群體之間有明顯的界限,包括制度上的界限和心理上的界限。根據上述政策,不管是城市戶口擁有者還是鄉村戶口擁有者,他們面臨心理選擇的只有兩個選項,一個是自己群體的主觀我,另一個是非城市人群體或者城市人群體。因為在可利用資源方面,農民工是弱勢群體,所以這里主要探討城市人群體對農民工群體的心理評價和選擇。城市人群體面臨的只有兩個選項,做出心理評價和選擇毫不費力,并且很多人都一樣對農民工群體做出了消極的評價和帶有偏見的特征選擇,這時就會出現群體評價擴散,即人們一旦開始小范圍的討論某個群體并且出現對這個群體的消極性的評價,這種對某個群體的消極評價就會很快擴散到更大的范圍以致最后成為一個群體的態度。當這種消極的態度廣泛地被傳為一個群體的態度,再慢慢轉變成一種更難更改的觀念,造成最壞的結果,進入群體的集體無意識,人們開始不自覺地表現某種不尊重的行為。現在的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就在這樣一個惡化的進程中,并且在逐步從一種態度轉變為一種觀念,因此急切需要另外一種新的體制來緩解或者制止這個進程。在這背景下,階梯型戶籍制度應運而生。
其次,階梯型戶籍制度是指戶籍不再是二元分類,而是多元分類,取消城鄉二元結構,建構多元結構,只按照某種條件確定至少五類戶籍資格,每類條件的確定根據城鄉發展現實情況而定,并且這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給人們提供更多的心理選擇的選項,即不再只是分為城里人和農村人兩大類,而是根據條件分為多類,增大人們選擇兩個極端值的壓力,以達到逐步消散兩極分化的心理陰霾的目的。面對更多的分類,按平均來算,花在每項的心力變少,要保證更充分的思考,人們要增強自己的注意力,同時心理壓力也變大,做出心理評價和特征選擇也會更謹慎,從而城鄉間的心理鴻溝慢慢被填平。這還將影響到農民工對自身的認知和評價,如果能夠得到恰當的實施將是對農民工群體極大的心理激勵,階梯型戶籍制度的優勢在于,它不是強行扭轉人們的態度,而是在這樣的分類中慢慢讓人接受平等的概念,也讓農民工這樣的弱勢群體能夠通過自身努力達到自己的目標。
再次,長久以來形成的弊端需要長時間或者更長時間來消除,政策的效果還要經過時間的洗禮和考驗以達到逐步完善。二元結構的戶籍制度的產生在中國當時的發展狀況下有其必然性,在當時也有一定的意義。但在現實狀況下,它長久以來形成的很多弊端要求人們尋找更好的出路來對戶籍制度進行全新的改革,例如它阻礙了城鄉間的交流,挫傷了城市里弱勢群體——農民工的信心,而階梯型的戶籍制度將有助于消除城鄉間的心理隔閡,更好地保護農民工的夢想。之所以提出要如此重視農民工的狀況,是因為雖然他們還不夠強大,但如果少了他們對城市和國家的發展將是不可估量的損失。正是因為農民工群體在城市的各個角落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心理是提供行為動力的源泉,因此要成功地激勵他們,讓他們更好更快地提高自己、服務社會和改良城市,需要更加注重他們的心理因素,增加對他們的心理呵護,為建筑施工企業提供更穩定的勞動力來源,也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素質提供更好的人力資源。
參考文獻:
[1] 陳文峰.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有序推進戶籍制度改革[N].人民公安報,2015-03-16.
[2] 楊昕.影響農民工享有公共服務的若干非制度因素分析——以上海為例[J].社會科學,2008,(10):88-90.
[3] 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藍印戶口管理暫行規定[S].1993.
[4] 國務院.國務院批轉公安部關于解決當前戶口管理工作中幾個突出問題的意見[Z].1998.
[5] 樂國安.社會心理學:第4版[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160.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