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珍
音樂教育是人類社會傳承音樂知識、培養音樂欣賞能力的重要途徑,是人類保持對生命和自然的原始激情和敏感體悟的有效手段,如何在音樂教育中更多地引入相關文化元素,使受教育者更透徹地領悟音樂與詩歌、繪畫等藝術的關系,更深入地理解音樂與文學、歷史、哲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關系,是素質教育大背景下音樂教育的新課題和挑戰。
通過多年的音樂教學實踐,我認為音樂與文化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在生動豐富的音樂實踐活動中,學生可通過具體的音樂作品了解相關文化,拓寬他們的視野,豐富音樂教育資源;而在了解相關文化的同時,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和表現音樂作品的情感與內涵。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以音樂為核心,突出課堂的音樂性,圍繞音樂主題來滲透適宜的相關文化,切不可喧賓奪主。
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談音樂與社會生活、音樂與姊妹藝術、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等方面的認識和經驗。
一、音樂與社會生活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音樂藝術也就與人的關系越來越密切,距離越來越近。在課堂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從生活體驗入手,從自身音樂經驗出發,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及音樂現象,主動探索、思考音樂與人生的關系。如《音樂在我們身邊》中,讓學生尋找生活中出現在身邊的音樂:影視劇的插曲、上下課的鈴聲、門鈴、玩具、手機、鬧鐘、慶典、廣告等,讓學生從中體會到人們幾乎生活在無處不飛歌、無處不飄樂的環境中。在學生充分體驗了生活中音樂的樂趣后,他們就能為生活創造出美妙的音樂來。
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和主動性不斷增加。中高年級的學生可以用探究的方式來學習音樂。比如在學習《我是少年阿凡提》這首歌曲時,我給每組同學留作業,請他們上網查找關于新疆的資料。在課上采用開放式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把自己查閱的資料或演示或講述給同學聽,學生之間可以相互討論,知識互補。有的學生了解到新疆的地理位置、美麗風光,有的學生了解到新疆的民族民間樂器,民歌節奏、舞蹈特點,新疆的風土人情……這些資料加深了學生對新疆民族民間音樂的理解。
在課外音樂活動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生活中的各種音樂活動,比如學習器樂、聲樂、舞蹈等,讓他們在社會的舞臺上通過獨立學習音樂、表演音樂的經歷,切身地感受音樂與生活的關系,理解音樂對人生的意義,從而激發學生熱愛音樂、熱愛生活的感情,提高生活質量。
二、音樂與姊妹藝術
音樂是藝術門類的一種,它與舞蹈、美術、戲劇、影視等姊妹藝術有著密切的聯系,人們通過對藝術形象的感知和聯想,了解作品的意義,豐富情感體驗,積累審美經驗。在這一領域教學中要抓住貫穿各類藝術的這條主線,充分運用各種藝術門類的不同表現手段,整合成綜合性的教學方式。
例如在學習歌曲《動物說話》時,教師播放《動物世界》片段,讓學生在視覺藝術中感受到各種動物的形象、神態,然后通過自己的想象,把各種動物編到歌曲中,創作出幾段新歌詞并加入各種動物的模仿動作。
學習《彼得與狼》時,啟發學生把故事編成一個童話劇本,然后分角色把它表演出來。為了滿足學生更強的創作欲望,讓他們拿起手中的彩筆,把故事內容用圖畫的形式描繪出來。當一幅幅色彩鮮明、惟妙惟肖的作品呈現在你眼前的時候,你不得不佩服學生對音樂的那種感受和理解以及大膽的想象和深刻的表現力。
在學生歌舞《假如幸福的話你就拍拍手》中,先讓學生欣賞音樂,在充分感受音樂的情緒和節奏后,接著拍手或做即興的身體律動,在穩定律動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想象和創造能力,創編出適合歌曲情緒的舞步和動作。在創編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和韻律感以及合作精神。
在整個音樂審美體驗過程中,充分給予學生展示的舞臺,發揮學生對音樂藝術的獨特表現。
三、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
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是顯而易見的。 在音樂教學實踐中,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把音樂與人文學科中的語文、歷史、地理、社會等綜合起來;或者和自然學科中的數學、物理、生物等整合起來,賦予音樂課新的內涵。
著名作家葉文玲說:“音樂和詩是天然契合的藝術。”音樂教材中增加了一些把唐詩譜寫成的歌曲,如著名的《詠鵝》《游子吟》《江雪》等,這些都是音樂與文學結合的好作品。學唱歌曲前,可讓學生討論與詩歌有關的話題并誦讀詩歌等。
在欣賞課例《小青蛙》時,讓學生觀看自然科教錄像《青蛙的生長過程》,學生從中了解了小青蛙是由小蝌蚪慢慢長成的。
在學習“音符的時值”這一樂理知識的過程中,把數學的分數知識與音符的時值相結合,再加入一個小動物分蛋糕的故事,學生對音符時值的理解和記憶就容易多了。
在欣賞《瑤族舞曲》時,結合瑤族聚居地所處的地理位置,瑤族人民的穿著打扮、民族樂器、民族舞蹈以及他們的風土人情等,讓學生從中感受到不同民族的文化氛圍,從中體驗到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地大物博,民族團結。
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融合教學,不僅突出了音樂文化這條主線,有利于學生音樂文化素養的提高,而且拓寬了知識視野,建立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實現藝術與科學之間的交流和互補,形成集藝術思維、科學思維于一體的綜合思維能力,培養具有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符合現代社會要求的復合型創新人才。
吳斌教授說:“相關文化的滲透一定要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學習音樂;音樂課堂中不要派生新的、無關的知識,應盡量運用學生先前已有的經驗來體驗感受音樂。”因此,相關文化的滲透要適度,滲透的內容與音樂的內容相輔相成,與教學的目標及學生的年齡相契合。相關文化在音樂教學中的滲透一定要自然、生動而巧妙。
參考文獻:
藍仁煥.相輔相成 相得益彰:試談音樂教育文學化[J].教學研究,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