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嬌云
《清平樂·村居》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詞作。作者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之情。在描寫手法上,這首小令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艷墨,只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生活畫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以達到此等藝術意境的。
雖然只是白描,詞人一定是字斟句酌的,在教學時,如果能從關鍵詞入手去把握、深入詞作,對詞作的理解一定別有一番味道和深意。
一、借助關鍵詞進入作品情境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寓教學內容于具體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著潛移默化的暗示作用。在教學這首詞時理解題目,我出示“居”字,并演示“居”從甲骨文到現在的演變,學生看到漢字情趣盎然的演變后,再問“居”是什么意思?學生會想到居住的房子,引導學生想象有了房子就有了家,想象到家是溫暖的、幸福的,進而把學生帶入這五口之家的幸福情境中。
二、借助關鍵詞感悟人物形象
人物描寫常通過對人物外貌、動作、語言、心理展開描寫,反映人物的特點或思想品質。如果抓住關鍵詞理解人物,對人物的形象感受會更鮮活。教學這首詞時,講到“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這句,我抓住“臥”字,讓學生想象小兒是如何臥的?用“趴”可以嗎?引導學生理解“臥”可以是趴著,可以是躺著,還可以是側著身子,想怎么臥就怎么臥,想怎么剝就怎么剝,怎么臥舒服就怎么臥。此后,再問學生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小孩?小兒的活潑、可愛、頑皮、自由、無憂無慮等形象,學生會脫口而出,因為通過“臥”字,小兒的形象已活躍在孩子們心里。
三、借助關鍵詞體會人物情感
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中永恒的話題。“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在理解完這首詞后,講到人物情感,我抓住了“喜”字,問學生詞中哪個字最能體現詞人的情感?學生很容易找到“喜”字,接著我出示如下填空:我喜歡( ),喜歡( ),喜歡( )……而最喜歡( ),所有的喜歡都相聚,相聚,聚成了一處( )的村居。這一填空是對整首詞的概括,讓學生在對整首詞進行整合的基礎上,感受作者內心對鄉村田園生活無比向往的情感。學生的回答精彩紛呈,如:我喜歡潺潺的溪流,喜歡輕輕的小草,喜歡勤勞樸實的大兒、中兒,喜歡相濡以沫的翁媼,而最喜歡無憂無慮的小兒,所有的喜歡都相聚,相聚,聚成了一處快樂、幸福的村居。孩子們在表達的過程中,一定深深感受到了詞人的“喜”。
四、借助關鍵詞扎實語言訓練
語文課應從“學習語言”本身著手,只有牢牢把握語言這個核心,課內外施以科學而又恰當的語言訓練,專注于讓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感悟語言的精妙,才能真正提升語文教學的質量,回歸語文本色。在教學“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這句時,我抓住了“媚好”,著力進行語言訓練,“媚”字,女和眉組成,女子的眉毛是什么樣的?(柳葉一般,彎彎的,美麗的。)“媚好”呢?引導學生想象翁媼是如何讓媚好的,翁媼的神態、語言、動作,理解“媚好”即互相示好。此處,可以設計一段翁媼之間相互示好的人物對話,加以恰當的動作神態。如:老爺爺握著老奶奶的手對她說:“老太婆,你這輩子一直跟我過著苦日子,辛苦帶大孩子們,謝謝你!”老奶奶慈祥地微笑著說:“老頭子,日子雖然苦,這個家有你和孩子們陪著,我很幸福。”這樣的對話,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又讓學生深入感受到翁媼之間的老來恩愛,相濡以沫。
五、借助關鍵詞深入拓展延伸
語文教師應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整合,讓學生超越課堂之外,跳出教材本身去搜集、閱讀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料,這些對開闊學生的語文學習視野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學完這首詞后,我抓住題目中的“村居”問學生,看到題目,你想到了哪首寫兒童的詩?學生會想到《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讀一讀,背一背,繼續追問,你還知道哪些寫孩子的詩?如:《小池》《小兒垂釣》等,這些詩寫出了孩子們的什么特點?這樣,學生腦海中對一類兒童詩詞會有一個整合。
這種從一點突破,逐步深入的教學方法,收到的教學效果是顯而易見的。當然,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能僅僅局限于這一種教學方法,要根據教材、文本的具體特點,靈活選取,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有時我們也要把這種一點突破的教學方法和其他教學方法相結合,總之,好的教學方法,會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王尚文.語文教學對話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