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樊

摘 要: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獲得能力發展的重要場所。學生的課堂行為習慣包括課前準備、課堂常規表現、注意力集中情況、傾聽情況、課堂互動等維度。著眼于學生的課堂傾聽行為,從一名一線語文教師的角度對小學一年級新生展開參與式觀察,分析小學一年級新入學兒童的課堂傾聽行為現狀,并對其現狀提出相應的預防和解決策略。
關鍵詞:幼小銜接;一年級新生;課堂傾聽;觀察研究
一、研究起源
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獲得能力發展的重要場所。課堂行為觀察是指教師帶著明確的目的,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有針對性地了解課堂上正在發生、發展以及變化的現象。它和日常生活中人們對各自事物的觀察不同,要求教師的活動具有系統性、計劃性和目的性,而且要求教師對觀察到的事實做出實質性和規律性的解釋。
教師應培養學生日??谡Z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傾聽是一種本領,更是一種技能。在新的時代與社會條件下,隨著教育的改革與觀念的轉變,兒童在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的教育階段中,在小學一年級的學習準備期要經歷怎樣的適應過程呢?因此,筆者從一名一線語文教師的角度來展開分析小學一年級新生的課堂傾聽行為表現,企圖探討出一些建設性的策略,幫助兒童更快地適應小學課堂學習。
二、觀察策略與方法
1.被試
整個研究以杭州開發區某小學一年級剛入學的兒童為觀察對象。該小學招生是按戶口所屬地進行對口招收,學生的分班遵循隨機原則,因此,該研究對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該班男生28人,女生19人,主要研究小學剛入學兒童在學期初的課堂傾聽行為的表現。
2.研究方法
根據研究需要,研究者主要采用自然觀察的方法,對一年級剛入學兒童進行為期一周的課堂觀察(9.1~9.5日),主要記錄每天語文課堂上(共10節)學生的課堂傾聽行為,以此了解剛入學兒童的行為表現。
三、統計結果與原因分析
1.學生的傾聽行為情況
本研究將傾聽分為常規(行為習慣)與學習(學習習慣)兩大類。只在一節課的l~5、10~15、20~25、30~35分鐘這四個時間段內記錄,一節課共記錄35分鐘。學生的反應情況分為:只有10%(約2~3個)及以下的學生能正確回應記為l,只有10%~50%(約15個)的學生能正確回應記為2,有50%~90%(約2~3個學生不正確)的學生能正確回應記為3,有90%~100%的學生能正確回應記為4。
(1)教師要求學生“傾聽”的頻次情況
(2)
2.學生課堂傾聽的多種表現
通過觀察發現,小學一年級學生在入學初期的傾聽表現大致分為認真型傾聽、不喜歡傾聽以及不會傾聽三大類,例如以下觀察片段:
語文課堂上,針對老師的提問孩子們踴躍發言,氣氛很活躍。于是,老師請小×回答,然而他的發言還沒有結束,楊×和宇×等其他同學就迫不及待地舉起小手,“我來,我來”“他說得不對,應該是……”的叫聲此起彼伏。他們都只顧著自己表達,完全沒有注意傾聽小×的發言,課堂教學的正常秩序一再被打斷。
分析:這部分學生的課堂傾聽表現為不喜歡傾聽,往往在同學還沒有結束發言前就迫不及待地發表自己的觀點。一方面,現在的學生以獨生子女居多,受家庭中“一切以孩子為中心”的影響,初入學的兒童表現欲強,自我意識強。另一方面,由于低段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他們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容易受到身邊有吸引力事物的影響,因此不喜歡傾聽的現象比較常見。在該階段,他們的傾聽行為大多表現在喜歡發表自己的想法而不喜歡傾聽別人的發言。
通過對小學一年級剛入學兒童的課堂傾聽行為觀察,我們發現不喜歡傾聽以及不會傾聽不僅導致了學生學習效率的低下,而且也違背了全員參與的原則。那作為低段教師,我們該如向引導孩子們學會傾聽呢?我們該如何賦予傾聽教育新的生命和活力呢?
四、預防與應對策略
1.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兒童傾聽心理適應能力
5~7歲的學齡兒童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全面發展,認知處于由前運算階段向具體運算階段過渡的時期,表現為有意注意開始延長,觀察力提高,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教師可運用組內學生相互提醒的方法。當你的同伴傾聽不認真的時候,你可以輕輕拉他一下,或用眼神示意他,或者在他耳邊輕輕地問:“你有一對金耳朵嗎?”相信同伴在你友善的提醒下,一定會豎起耳朵認真傾聽的。久而久之,在相互提醒下,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會逐步養成。
2.注重隱形環境布置,在環目標設計和課程開展方面進行對接
教室的環節布置對兒童來說是一種隱形的文化滲透,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暗示、引導孩子善于傾聽,化有限的空間為傾聽的樂園。在教室的墻上貼關于傾聽的名言。如“一雙靈敏的耳朵勝過十張能說會道的嘴巴。”“聽也是讀,用耳朵來讀?!弊尯⒆觽兌嗦爟灻赖膬焊?、故事或謎語。每周評出幾名“傾聽小能手”,讓小能手向大家介紹自己認真傾聽的方法。
3.教師應開展游戲教學及兒歌,幫助學生習得課堂傾聽能力
游戲教學大多圍繞新學的知識而展開,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剛學的拼音與生字。除此之外,還可以活躍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跟我學”“找找小眼睛”“開小火車”等游戲,教師可以先以組為單位,從第一個學生開始,一個接一個念下去。例如,“讀書歌”里就強調“左手按,右手指”,這樣學生就能一邊念一邊按照要求操作,“課前準備歌”上課鈴聲叮鈴響,小朋友們進課堂,學習用品放放好,認認真真把課上?!靶⊙劬Γ春诎?;小耳朵,豎起來”。對于全班學生而言,則起到一種調節氣氛與放松身體的作用,觀察到有部分出神或者疲倦的學生因為念了兒歌與做了相應的動作而恢復精神的,重新投入到課堂活動中。
4.低段教師應使用重復策略提高學生傾聽效果
重復策略主要是讓學生重復教師剛剛說過的話,幫助學生記住教師說話的要點,以培養低段學生傾聽的習慣。這一方法可以在教師講解教學重點以及提復雜問題的時候采用。比如,當教師的提問比較復雜,一個提問中包含幾個小問題時,起先學生會記不住,只回答出部分問題。這時教師應采用重復策略,先不讓學生回答,而是讓若干學生起來重復剛剛提過的問題,直到學生記住,然后再讓學生回答,基本都能回答出。這時重復策略的使用就起到了幫助學生記住提問要點,給予學生思考時間的作用。
參考文獻:
袁文娟.一年級學生入學適應指南[J].班主任之友,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