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桂梅
新課程標準指出,人人獲得有價值的數學,當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在課堂上得到了真正的體現,當學生的思維被解放,學生自然會慢慢從“要我學”向“我要學”到“我樂學”轉化。但是學習數學的興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師如何引導,只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達到優化課堂教學和提升教學效率的目的,那么,如何培養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熱愛力呢?
一、創設優美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學得積極不積極,主動不主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情境的質量,營造融洽、和諧的民主課堂氛圍,創設有探索性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創設情境是多種多樣的,可以講故事、猜謎語、聽音樂等導入。如講《認識鐘表》,由猜謎語形式導入,“滴答、滴答,會說沒有嘴,會走沒有腿,它會告訴我們什么時候起,什么時候睡。”一邊配以優美音樂,一邊猜謎語,學生隨著動聽的音樂,已經找到答案是鐘表,在獲得老師的肯定下繼續學習新知,其教學效率是可觀的。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我拿出一個精美的包裝盒(長方體),同學們,這個包裝盒藏著很多小禮物,老師要送給最先找到這個包裝盒特征的同學,你們愿意去探究它身上的秘密嗎?學生激情高漲,躍躍欲試,學生由平面圖形的認識自然轉化到立體圖形的認識。這也正符合了新課程標準,教學中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且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
二、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發現者、合作者,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我在數學課前就把學生分為4人一組,分工為小組長一人,講解員一人,記分員一人,每組一塊小黑板,記分員會把討論結果板書在小黑板上。例如,在教學“乘法的結合律”時,老師出示習題25×36,讓學生獨立嘗試,各小組投入到自主學習中,把嘗試結果記錄到小黑板上,第一種:25×36=25×6×6=900,第二種:25×36=25×4×9=100×9=900,25×36=25×2×18=50×18=900,通過多種方法的計算,從中對比出最優化、最簡便的算法。如,在教學“2的倍數的特征”時,教師出示1~100的數字表,提問:請小組合作,在表內圈出2的倍數的數,交流:你們發現了什么?找2的倍數很容易,你發現了什么?小組討論然后匯報、總結,學生討論很熱烈,總結到位,并通過記分員把討論的結果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這樣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獲取必備知識,而且有效體驗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促使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聯系生活實際,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從而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課堂教學設計要貼近學生的生活,不斷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教材的聯系,使生活和數學融為一體。聯系生活實際進行知識傳授,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自己身邊,讓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是有用的,使他們對數學更感興趣。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認識”一課時,我在新課前幾天讓學生注意觀察,學校大門口自動抽拉門(拉門包含著平面圖形,平行四邊形),同學們,你們每天早上上學,晚上放學,經過校門口,校門口的大門里藏著我們要學的數學知識,你們仔細觀察,發現了什么?給你們三天時間,觀察到的內容用紙條寫下來,交上后,如果再有不同發現,也可以更改。我陸續收到了同學們的紙條,五花八門,到講新課時,把紙條分發下去,讓小組長整理每組的內容,匯報由直觀的平行四邊形再到抽象化平面的平行四邊形,引出課題,探究特征,再回到生活中,你在生活中遇到哪些物體是平行四邊形?學生紛紛聯系實際舉例,這樣,學生思維又一次變得活躍,再次激發熱情,學生的興趣是濃厚的,學習態度是主動的、積極的,這樣接下來共同探究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學生覺得輕松了,原來數學與他們是那么親近!
四、通過動手操作,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具有抽象性、邏輯性,對于一些抽象的知識,讓學生多動手操作,既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又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如教學“觀察物體”時,讓學生準備多個小正方體,小組合作,通過動手搭,觀察物體從正面、上面、側面能看到物體的幾個面?再通過畫一畫,把觀察到的畫下來,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習中找到快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一課時,讓學生準備小棒、橡皮泥,搭出一個長方體框架,以小組為單位搭建,交流學生的作品,談體會,你們發現了什么?發現有的小棒的長度相等,從中挖掘出長方體棱的特征。我們應深深相信:只有讓孩子在實踐中學習,他們都才會真正地理解知識,同時自身的創造力、熱愛力才能得到真正激發。
參考文獻:
姚永妃.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