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燕霞
摘 要:在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師要想教得有效,并讓學生學得高效,就要努力做到:關注學情,以學定教。教學預設,教師要找準“學習的起點”,由學情開始,以學定教;教學過程,教師要捕捉課堂上“有效生成點”,依學情展開,以學定教;教學反思,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從學情切入,以學定教。
關鍵詞:學習的起點;學習生成點;學習狀態點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為主線。著名的特級教師勒家彥曾經講過:“順應學情,是教育的生命線。”在新理念下,教師要想教得有效,并讓學生學得高效,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課前的預設,還是課堂上的生成,甚至是課后的反思,都要考慮到學情,并以學定教,才能真正適合并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讓教真正落到實處,從而構建生本高效課堂。
一、教學預設:找準“學習的起點”以學定教
在全國第七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中,崔巒老師說過這樣一番發人深省的話:“有的課標的階段性不明,越位和不到位的問題同時存在,有的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中年級的閱讀教學向高年段靠,中高年級的教學與低年段的區別不大。有的老師找不準教學的起點,往往在理解內容上低估學生,頻繁提問學生已經知道、懂得、理解的知識。這種現象比較普遍,浪費了不少的教學時間,我們深為上課的學生感到痛心。”的確,像這樣“找不準教學的起點”,隨意拔高要求或者低估學生的現象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隨處可見。如一次校內教研課,我校一位老師執教四年級《花的勇氣》一文,教師讓學生找到反映作者感情的變化句子(失望—吃驚—遺憾—驚奇—震撼)之后,讓學生制作作者心情變化曲線圖。應該說這樣設計很好,因為其目的主要在于讓學生在語境中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但遺憾的是,學生還沒有對這些語句進行內涵品味,教師就直接讓他們將這些詞放在“情感坐標系”的相應位置,造成學生只是盲目地亂擺,而講不出這樣放的理由。這是因為中間缺少了一個“分析、品讀”的環節。沒有“分析理解”為基礎,四年級的學生是爬不上“綜合”這個高級臺階的。
由此可見,了解學生學情,并將教學放在最近發展區,是以學定教、構建生本高效課堂的前提。那么,怎樣才能找準教學的起點呢?在把握課標、熟悉教材、了解教法和學法的基礎上,一定要分析學生所要學習的新內容,了解學生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技能,哪些知識和技能沒有掌握;新的知識技能哪些是學生自己或者通過合作就能學會的,哪些需要教師點撥和指導才能學會的;哪些內容是學生感興趣的;哪些知識需要針對個別學生進行有針對性指導等。了解了學情后,可結合最近發展區,科學恰當地確定適合學情和符合教材體式特點的教學目標,精心選擇教學內容,找準學習疑惑點,再依此確定教學起點,并進行有效教學。
二、教學過程:捕捉“有效生成點”以學定教
課堂教學不是忠實地傳遞和接受的過程,而是課程創設與開發的過程,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一體。“生成”是新課程倡導的一個重要的教學理念。若教師能充分運用機智、巧妙選擇和聚焦,利用有價值的“生成點”抓住生成并和課堂預設有機結合,順應學情,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課堂學習實效。
那一天的語文課,我正上得津津有味,突然發現一些學生開始“竊竊私語”,視線也轉向了別處,個別學生竟捂著嘴偷笑。我正準備提醒學生“專心”,一位學生忍耐不住叫了起來:“老師,看!小壁虎!”這下學生的注意力全都轉向了墻角。我隨著學生指的方向看過去,果然墻角與天花板的交匯處,一只壁虎不知從哪兒鉆出來趴在那兒一動不動。學生的眼睛為小壁虎這個“不速之客”閃閃發著光彩,他們的目光偷偷地瞟向墻角的小壁虎,看似平靜的課堂實際上并不平靜。怎么辦?為什么一只小小的壁虎比老師更有吸引力?我想起了兒童心理學:兒童的無意注意占優勢,我要充分利用這一非智力因素進行教學。既然孩子們對小壁虎感興趣,就從小壁虎入手吧!正好本單元有個觀察動物外形的說話練習,何不抓住這一天賜的活動情境,讓他們盡情地發揮展現個性呢?我思考了一下,對學生說:“看來你們都很喜歡小壁虎,那你們能說說小壁虎的樣子嗎?”這下學生來了興致,一個個目不轉睛地盯著小壁虎,嘴里開始念念有詞:
“小壁虎長著小腦袋,長尾巴,四條腿。”“小壁虎的眼睛小小的,身子扁扁的,尾巴長長的。”……我說:“你們觀察得真仔細,下面我們來個編故事比賽,故事里要有這只可愛的小壁虎,如果在故事中能告訴大家小壁虎的樣子,小壁虎的本領,小壁虎與別的動物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更棒了。”“耶!”學生興高采烈,一個個動起了腦筋。于是一個個精彩而富有創意的故事拉開了序幕……
這節課,雖然我的教學計劃沒有完成,打斷了原定的學習知識的進程,但這一偶發事件并沒有帶給我一絲懊喪,相反的,和學生一樣也沉浸在一種喜悅之中。壁虎這一位“不速之客”帶給了我們歡樂、喜悅、激動,激發了我們對生命的感悟、生命的活力,這不正是教育所提倡的嗎?課堂上,如果能有效利用生成的、有價值的偶發事件資源,與學生的已有資源相融合,適時進行以學定教,引導學生利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合理利用這樣有價值的偶發事件資源,就能獲得最真實的體驗,收獲正能量的審美體驗。這是依據學情、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提高教學實效、構建生本高效課堂的重要環節。
三、教學反思:關注“學習的狀態”以學定教
上學期,我執教完《女媧補天》一公開課后進行了反思:本次課堂中,我設計了一個給動畫片配音的活動環節,這是一個比較新穎的課堂活動的設計,但是活動設計出來了,卻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效果。有的學生根本不知道配音是怎么一回事,有的學生無法用自己的語言進行配音,有的學生雖然勉強配音卻不能跟上畫面的節奏……這一系列問題的出現,正是由于我對學生的學情關注不夠,從而導致不能很好地以學定教。通過這次的課堂,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關注學生的學情,以學生為本,根據學生情況制定教學設計和方法指導的重要性。當學生出現問題,作為老師,應該及時給予幫助。在以往的課堂中,我們更多地在以老師的身份考慮“我怎么教”,而沒有立足學生考慮“我怎么學”,更多的設計是從老師的角度出發的。因此,關注學情,真正做到以學定教,將是我后期工作和教學中應該重點學習和突破的地方。
總之,重視學情,依據學情,以學定教,并運用適合學情的恰當的教學策略,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促進學生快速發展、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構建生本高效課堂的前提與關鍵。
參考文獻:
[1]陳隆升.從“學”的視角重構與往年課堂[J].課程·教材·教法,2012(4).
[2]林志明.眷注學情 構建有效課堂的基石[J].小學語文教學,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