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翠群
摘 要: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要綿延中華詩詞的精神命脈,繼承中華詩詞的優良傳統,使詩詞這顆文化明珠在時代光芒的照耀下,發光發熱,綻放出新的時代風采,詩詞誦讀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途徑之一。作為語文教師,應當鼓勵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了解詩詞、熱愛詩詞,把中華詩詞的精神命脈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關鍵詞:古詩詞誦讀;誦讀氛圍;誦讀形式;吟誦調
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國詩詞綿延數千年,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再到形式多變的現代詩,都映襯著中國的璀璨文化。“聆聽三千年華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東方文明輝煌。”詩詞在其最早的時候就注定了吟唱這一特質。我們要綿延中華詩詞的精神命脈,繼承中華詩詞的優良傳統,使詩詞這顆文化明珠在時代光芒的照耀下,發光發熱,綻放出新的時代風采,詩詞誦讀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途徑之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古詩詞教學提出這樣的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解讀上述要求,語文教師在詩詞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的誦讀訓練。但事實是,很多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往往只注重對詩詞的識記和意境的品味,而詩詞的誦讀則無足輕重。針對這一現狀并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就如何進行詩詞誦讀教學談談自己的見解。
詩詞要誦讀得聲情并茂,充分融入學生的情感和想象,絕非易事。在節奏、重音、語速、語調等方面都十分講究。其中,節奏的劃分就直接影響誦讀的效果,也能一下看出學生對詩詞的掌握程度。郭沫若在《論節奏》一文中指出:“節奏之于詩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我們可以說沒有詩是沒有節奏的,沒有節奏的便不是詩。”何為節奏?《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為:音樂中交替出現的有規律的強弱、長短的現象。古典詩文的節奏指的是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在一句詩文里適當的地方所作的短暫的停頓。語文教學中給詩詞劃分節奏,大部分是依據音節和意義兩個方面來劃分的。我認為,根據詩詞所表達的意義和誦讀的情感需要給詩詞劃分節奏,這樣有利于學生的朗誦。因為誦讀的節奏應當與詩詞的感情保持一致。一般來說,抒發細膩的感情時,應用緩慢的節奏,停頓較多。如,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而表現激昂、奔放的感情時,則用較為急速的節奏。如,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在劃分完節奏后,我會建議學生讀一讀,體會一下根據劃分的節奏讀下來,意思有沒有讀破,即我們常說的讀破句,檢驗的方法是根據你劃的節奏讀下來,看別人能否聽懂(或者索性給同學讀一下),如果能聽懂就是正確的,相反就有誤了。
在誦讀詩詞的過程中,環境和氛圍也很重要。當學生在一個完整而又真實的背景中,抒發情感的欲望就會更加強烈,感情就會更為豐富。因此,教師要善于根據詩詞的情感需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誦讀氛圍。我在引導學生朗誦《水調歌頭》時,曾創設過這樣的一個情景:在古箏音樂《春江花月夜》的烘托下,大屏幕配有情意綿綿的“月下思親”圖、“孤身起舞”圖,這些“畫中有詩,詩中有畫,詩中有樂,樂中有情”的情境創設,激發了學生誦讀的熱情,讓學生在欣賞優美畫面的同時,感受朗讀的美感熏陶。記得那節朗誦課,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的朗讀熱情高漲,一首詩歌竟然出現了多種朗讀風格。有的學生站在講臺上,聽著音樂的節奏,搖頭晃腦地誦讀起來;有的學生誦讀時做出相應匹配的動作:時而抬頭,時而低頭,時而左右手交替揮動,激動時甚至高舉雙手;更有甚者在講臺上邊讀邊輕輕地跳起舞來……最后全班學生竟然不約而同地跟著《春江花月夜》高歌起來。學生的表現讓我意外,使我不禁從心底發出感嘆:一個好的氛圍真的可以事半功倍!之后引導學生朗誦詩詞,我都盡可能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都收到了較滿意的效果。
在指導學生誦讀詩歌時,還應該在形式上給學生留出空間。現在很多老師在指導學生誦讀詩歌時,普遍采用獨誦、對誦、小組誦等基本誦讀方法。如果一首詩詞只有一個誦讀形式,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就會對朗誦詩歌產生厭倦。其實,每一首詩歌都有多種誦讀形式,只要老師肯研究和嘗試,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現在我想推薦一種少用的誦讀形式——吟誦中的吟誦調。
吟誦調遵循“平長仄短、平低仄高”的原則,是一種獨特的唱歌式的吟誦方式。其實最初的詩詞都能配上音樂唱,歌就是詩,詩就是歌。關于詩與歌的結合,《毛詩序》這樣論述:“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古代詩詞吟誦調是由淺吟低嘆或長歌嘯詠的詩歌語言形成的,因而吟誦調的旋律自然是建立在詩歌語言吟唱的基礎上。它在歷史上延續了兩三千年之久。然而百年來的社會劇變,極大地侵蝕了吟誦生存的文化土壤。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吟誦調,在我們還沒有充分地重視、調查和保護它時,正在一步步地滑向歷史邊緣。因此,現在知道和使用吟誦調朗誦詩歌的人越來越少。為了保留吟誦調,現在許多有識之士又重新對它作出了研究,2003年10月19日,北京第六屆國際音樂節首演了作曲家郭文景的兩部歌劇:《夜宴》和《狂人日記》,這兩部作品都以吟誦調為其音樂唱段、人物對白、情景敘事的主要風格樣式,得到了許多文化人士的贊嘆和熱愛。我也是在一次培訓學習中,領略了一位名師用吟誦調指引學生誦讀詩歌的風采后也在嘗試使用。記得第一次用時,是在教學生朗讀《春夜喜雨》。我先按照常用的朗誦方法,在古箏音樂的伴奏下,給學生獨誦: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學生反應很平淡,覺得沒有新鮮感。接著我通過視頻,讓學生觀看了用吟誦調吟誦的《春夜喜雨》,這時學生的反應激烈,他們的表情驚訝、好奇、興奮、迷惑、恍然大悟……看到他們的神情,我知道他們被這種新奇的誦讀方式所吸引。然后我根據這首詩的平仄關系,(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給他們講了吟誦調的吟誦方法,指導他們如何做到字正腔圓、因聲入境、顯示個性,如何注意抑揚、頓挫、斷續、輕重、疾徐、反復,如何做到臉色與眼神、體態律動。我邊講邊唱邊示范動作。學生個個目瞪口呆。最后,我把整首詩歌用吟誦調進行演繹。這次,學生都跟著低聲吟誦起來……課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在走廊里、校道上,我還會不時聽到一些學生用吟誦調誦讀《春夜喜雨》。那時,我知道我的方法見效了。此后,詩詞誦讀教學又多了一種獨特的形式。
讓我們攜手共進,弘揚詩詞文化。鼓勵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了解詩詞、熱愛詩詞,把我們中華詩詞的精神命脈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何昱.小學古詩誦讀教學的實效性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2.